诺奖得主呼吁AI监管:就业冲击与未来挑战
在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后,加拿大经济学家彼得·霍伊特(Peter Howitt)于周一发出呼吁,敦促对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有效监管。他警告称,这项颠覆性技术拥有“摧毁其他工作岗位或取代高技能劳动的惊人潜力”,其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在诺贝尔奖公布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霍伊特教授强调,尽管人工智能蕴藏着“惊人的可能性”,但它也带来了一个需要政府干预才能解决的根本性冲突。这位79岁的布朗大学荣休教授向记者表示,在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中,单纯依靠“私人激励机制将无法以最符合社会利益的方式来解决这一冲突”,因此,政府的积极介入至关重要。
加州AI监管里程碑与霍伊特言论巧合
霍伊特教授的言论发表之时,恰逢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森(Gavin Newsom)签署了美国首部规范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法律。尽管白宫曾施压要求对这项技术保持不干预态度,加州仍坚决推进了这项立法。该法案,即SB 243,明确要求AI聊天机器人必须披露其人工智能驱动的性质,并强制执行保护儿童的安全协议,标志着对AI技术监管迈出了关键一步。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彰霍伊特教授,以及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美籍以色列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以肯定他们在“创造性破坏”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这一经济学理论阐释了新技术如何取代旧技术,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淘汰现有就业岗位,是理解当前AI浪潮的关键框架。
诺奖得主对AI影响的不同观点
尽管霍伊特教授对人工智能“摧毁就业”的潜在风险表达了担忧,但同为诺奖得主的乔尔·莫基尔教授则提出了更为乐观的看法。在同一场发布会上,莫基尔指出:“机器并非取代人类,而是促使我们转向更有趣、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他认为,技术变革的本质是创造新的任务和机会,而非简单地消除现有职位,这为AI的未来描绘了不同图景。
霍伊特将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比作过去的技术革命,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电信业繁荣,以及电力和蒸汽动力的出现。他将其描述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但同时也坦承对于具体的解决方案尚存不确定性。他表示,对于“这一次我们该如何应对?目前尚无具体的答案”,这反映了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浪潮时,普遍存在的探索与迷茫。
目前AI对就业影响的有限证据
尽管社会上普遍存在对AI导致大规模失业的担忧,但最新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尚未引发大规模的劳动力市场动荡。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Yale’s Budget Lab)于9月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自2022年ChatGPT推出以来,劳动力市场总体保持稳定,而非出现颠覆性变化。研究表明,无论是高、中、低AI曝露度的工作岗位,其就业模式均未出现显著转变,这与一些悲观预测形成了对比。
然而,并非所有专家都持谨慎乐观态度。一些人预测,未来将出现更为剧烈的变革。例如,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的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迪(Dario Amodei)近期警告称,未来五年内,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50%的初级白领工作岗位,这预示着潜在的巨大结构性冲击。
霍伊特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为理解此类技术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它揭示了创新周期如何在同一时间既能破坏旧有的经济机会,又能创造出全新的发展空间。然而,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以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效保护,都离不开健全的监管机制的引导与保障。
(来源:前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