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芯片出口拉动,东盟+中日韩今年经济增幅上调至4.1%
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加剧的背景下,东盟与中日韩(以下简称“东盟+3”)地区展现出一定经济韧性。
10月9日,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发布了《东盟+3区域经济展望》10月更新报告及《东盟+3金融稳定报告》,称尽管面临美国贸易政策转向及地缘政治紧张带来的多重挑战,该地区依然保持了大范围的经济稳定性。
AMRO预计,东盟+3地区2025年经济增长将达到4.1%,2026年预计为3.8%,较7月预测均有所上调。这一积极展望主要得益于上半年强劲的经济表现以及超出预期的出口增长。自美国政府4月2日宣布大规模关税措施以来,市场压力已逐步缓解,为区域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
AMRO首席经济学家何东(Dong He)表示,区域内贸易和持续旺盛的内部需求已成为东盟+3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他也强调,由于该地区与全球金融体系高度融合,仍难以完全规避来自外部的冲击影响。
芯片出口带动增长
2025年上半年,东盟+3经济体实现了约4.3%的稳健增长,这主要受到国内需求及出口的双重拉动。2025年区域增长预计为4.1%,较7月预测上调0.5个百分点;2026年预计增长3.8%,上调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东盟地区的增速预计将从2024年的4.9%逐步放缓至2025年的4.6%和2026年的4.3%。
从出口表现来看,区域内商品出口在上半年同比增长约7%,这主要受电子产品需求及美国市场的“提前出口”效应推动。然而,随着8月美国关税政策的落地,出口增速预计将在年底有所放缓。当前,本区域采购经理指数(PMI)已初步反映出外部需求的减弱迹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国的出口数据已从上半年的高位回落。
AMRO特别表示,高度依赖出口的企业部门可能在贸易格局变动中面临利润率收窄的压力,尤其是那些对美国市场需求敏感的中小型企业。
从出口结构来看,电子与半导体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尽管整体出口增长有所放缓,但人工智能(AI)带来的全球芯片需求持续旺盛,有效对冲了其他领域的疲软。2025年上半年,全球芯片市场同比增长19.2%,推动东盟+3半导体出口增长10.9%。
报告认为,全球电子新订单与半导体销售预测等领先指标显示,相关需求仍将保持强劲,有望为下半年出口带来上行潜力。此外,若与AI相关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承诺逐步转化为实际投资,私人投资增长亦可能超出预期。
在服务贸易方面,2025年初,区域游客到访量已普遍恢复并超越2019年疫情前水平。尽管因地震及安全事件短期内受到冲击,导致东盟游客数量骤减,但最新数据显示,随着不利因素逐渐消退,旅游业已呈现稳定迹象。作为服务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复苏持续为区域国内需求与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应对未来风险
尽管当前形势仍较积极,AMRO警示,未来存在四大主要下行风险,这些因素可能显著影响2025至2026年的基线预测。
首要风险在于保护主义政策可能进一步升级。虽然美国与多数区域经济体的贸易谈判已告一段落,但具体实施时间与条款等关键细节仍未明朗。此外,美国将关税扩大至目前豁免领域(如半导体行业)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任何美国贸易政策的进一步升级都可能严重打击区域经济活动。
根据AMRO的情景分析,在不利情境下,若区域面临更高且更广泛的关税覆盖范围,包括转运商品及当前豁免产品,东盟+3地区2026年的增长率可能较基线预测下降0.5个百分点,使区域扩张速度回落至接近2022年疫情后复苏初期的低迷水平。
其次,主要经济体的增长放缓构成另一重风险。在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削弱消费者与投资者信心,劳动力市场亦初显疲软迹象。高关税与高于预期的通胀水平或将抑制私人需求。欧洲经济增长仍易受地缘政治紧张导致的能源与航运成本攀升影响,外部需求疲软及关键工业部门的结构性问题更加剧了其脆弱性。
第三大风险来自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波动。当前股票估值偏高,信贷利差持续收窄,任何美国货币政策预期的转向,或围绕AI产业的市场情绪变化,都可能引发资产重新定价。此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贸易政策演变以及主要经济体的意外增长结果,均可能削弱市场信心,导致跨资产类别波动加剧。
最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存在飙升风险。中东或欧洲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若进一步升级,可能引发能源价格急剧上涨。尽管目前大宗商品价格因全球需求低迷而相对稳定,但任何突发性事件都可能重新点燃区域通胀压力。
尽管挑战严峻,AMRO强调,东盟+3经济体在应对全球逆风方面仍处于相对有利位置。精心设计的政策组合与坚实的基本面共同构成了关键缓冲,这包括稳健的银行体系、不断深化的金融市场、充足的外汇储备以及可用的政策空间。随着大多数经济体通胀已基本平抑且预期良好锚定,各央行能够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增长。与此同时,宏观审慎工具以及外汇和资本流动管理措施为维护金融稳定、缓解外部溢出效应提供了额外保障。
然而,AMRO也提醒,各项支持措施应精准面向脆弱部门,并在实施过程中保持审慎,以便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保留充足的政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