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约120家企业被立案、逾130家遭行政处罚!口碑榜舆情数据筛选如何锚定筛选标尺?
每经记者|吴永久张宛每经编辑|吴永久
10月11日,*ST元成(维权)公告收到证监会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公告显示,公司2020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将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这一典型案例恰与当下正在进行的2025第十五届上市公司口碑榜舆情数据筛选形成深刻呼应——资本市场从无 “绝对完美” 的公司,却绝不容忍此类触碰底线的诚信“硬伤”。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价值发现平台,本届口碑榜舆情筛选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主办方每日经济新闻依托同花顺iFinD平台权威数据,对自2023年9月以来存在监管处罚记录或重大负面新闻的上市公司实施多维度过滤,旨在通过层层筛查剔除舆情不过关的企业。
今年以来,监管力度持续加码,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范围不断扩大、惩戒标准愈发明确,这使得口碑榜舆情筛选工作面临不小挑战——既要全面覆盖海量的监管信息,又要精准研判不同违规情形的性质与影响,工作量显著增加。但正因其复杂,才更凸显出这场筛选对于净化市场生态的重要价值。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底,今年以来已有约120家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被立案调查。
从发行人企业性质看,既包括际华集团(维权)等央企,也涵盖微创光电等地方国企。
从市值规模看,不乏百亿级中大型企业。如总市值近400亿元的白银有色(维权),9月11日公告,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10月1日,公司公告收到证监会甘肃监管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和《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不仅被出具警示函,公司及多位责任人同步被处以罚款。
那么,口碑榜是否会在舆情筛选阶段,将上述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全部剔除呢?口碑榜评选活动负责人表示:“舆情筛选不是简单的‘拉黑’,而是基于事实的精准甄别、结合情节的分级处置;根本目的是为资本市场培育出真正经得起舆论检验、配得上价值认可的优质标的。因此组委会将结合立案事由、违法违规主体等因素综合研判。”
总体而言,今年以来上述被立案调查的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上市公司本身,二是公司相关人员(包括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其中,上市公司自身的舆情事件权重更高。
上述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
一是涉嫌财务造假,这类违法行为数量最少,却是性质最为严重的负面舆情。除上文提到的*ST元成,还有元道通信(维权)、*ST东通(维权)等公司在今年因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被立案。*ST东通目前也已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不仅面临巨额罚款和市场禁入措施,公司也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这类公司口碑榜当然会坚决将其剔除。
二是上市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这是最常见的立案类型,具体情形主要包括: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报告、关联交易、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重大合同履行情况等)。
此类公司该如何筛选?上述活动负责人表示,“将实施分级处置。对于调查结果已出,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司,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处罚结果决定去留;仍处于调查过程中的公司,暂时保留并做重点标记,结合更多舆情信息综合判定。”
而针对公司相关人员因涉嫌违纪、内幕交易、短线交易、被留置等被立案的情形,上述负责人称,“上市公司虽非直接涉事主体,但本届口碑榜同步设置了2025年上市公司杰出领军人物奖、2025年最佳上市公司董秘奖等个人榜单。若上市公司关键人物涉案情节严重,同样无法通过本轮舆情审查。”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底,年内约570家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因各类违规行为受到监管处分,相关事项多达1000余条。违规主体同样涵盖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不过,具体的违规行为却庞杂而多样,包括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信息披露不准确、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工作人员传播不实信息、董秘回复投资者提问不严谨,董事缺席股东大会等;对应的处分措施也不一样,从行政处罚、罚款,市场禁入到责令改正、警告、监管函、警示函等。
因此,组委会采取“抓大放小”原则,重点关注受到严重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的对象。经筛查,上述570家公司中,有超130家公司及相关人员年内受到行政处罚并被罚款;18家公司相关人员被实施市场禁入。
比如仙琚制药4月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因公司与竞争对手达成“固定或变更地塞米松磷酸钠原料药价格”的垄断协议,被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员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巨额罚款1.72亿元。该事件虽未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但对公司当期的财务报表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市场反响较恶劣,有多位投资者在互动平台针对此事表达不满,已被口碑榜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从上述统计情况可见,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但监管层的治理力度正持续加码。从财务核算的精准规范,到信息披露的及时透明,从公司治理的结构完善,到合规意识的深度培育,监管触角已形成全链条、立体化的监管网络。这种全方位的严格监管,既彰显了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秩序的坚定决心,更凸显了对违法违规行为 “零容忍” 的鲜明态度,为打造清朗洁净的资本市场生态、筑牢投资者信心防线注入了持久动力。
同时,随着市场成熟度与投资者专业水平的提高,对上市公司的评估已从单一股价表现转向财务健康、经营发展、投资者关系、ESG评级等多维度综合考量。
因此,口碑榜舆情筛选标准既严苛又精细,除财务造假等“硬伤”外,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合规意识、投资者关系等均纳入评估体系。这也是组委会特别设计三周时长开展舆情筛选工作的初衷,旨在将存在重大诚信或合规瑕疵的企业挡在门外,既降低后续大数据建模与投票环节的干扰,也为投资者构建 “第一重防护垫”。
正如组委会所言,“让舆情筛子先筛掉石头,再把金子留给数据与民心去检验。好公司需先过舆论关,再闯价值关,方能让‘智创未来’的每一步都踩在干净的土壤上,使‘价值领航’更具长期复利底色。”
舆情数据筛选阶段将于10月19日结束,最终谁能通过这道关口?我们拭目以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