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激辩:是否应暂停“镜像生命”研究?
科学界对于是否暂停“镜像生命”研究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这项研究旨在创造出完全由与传统生物分子结构呈镜像对称的分子所组成的合成生物。本周,在英国曼彻斯特,众多顶尖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就这些潜在研究的未来展开了激烈辩论,因为一些人警告称,此类研究可能对地球上的生命构成生存威胁。
暂停研究的呼声日益高涨
2024年12月,《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由38位科学家联名发布的、前所未有的警告。文章指出,镜像细菌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构成“巨大危险”。这个科学家群体,其中包括两名诺贝尔奖得主和16名国家科学院院士,一致认为,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此类生物不会带来灾难性风险,否则不应将其创造出来。
研究人员的分析表明,镜像细菌能够广泛规避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免疫防御系统,因为生物识别系统进化至今,主要是为了识别自然界中存在的特定分子形状。芝加哥大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表示:“其后果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灾难。”
自《科学》杂志的警告文章发表以来,几乎所有致力于镜像生命研究的科学家都已自愿暂停了他们的工作。明尼苏达大学的合成生物学家凯特·亚当拉(Kate Adamala)就是其中之一,她此前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进行镜像细胞研究,但在生物安全咨询揭示了潜在危险后,她果断放弃了该项目。
曼彻斯特会议寻求治理框架
曼彻斯特举行的“工程与合成生命安全”会议汇集了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伦理学家,共同探讨了研究的边界。这次为期两天的会议旨在制定指导方针,既要阻止镜像生物的创建,又要同时保留对镜像分子有益的研究,特别是其在药物开发领域的应用。
据《自然》杂志报道,J·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合成生物学家约翰·格拉斯(John Glass)表示,“几乎所有人都同意”镜像细胞“会是一件坏事”。然而,鉴于镜像分子在医学领域已展现的潜在益处——例如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的依替卡肽等药物——在何处划定监管界限,分歧依然存在。
科学界分歧持续
并非所有研究人员都支持实施广泛的限制措施。中国西湖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祝听(Ting Zhu)在《自然》杂志的一篇评论中指出,这些担忧被“夸大了”,并警告不应让“焦虑和恐惧蒙蔽了对根本性未知事物的评估”。祝听强调,必须将有益的镜像分子研究与投机性地创造完整镜像生物体区分开来。
研发治疗性镜像RNA的Aptarion Biotech公司生物化学家斯文·克鲁斯曼(Sven Klussmann)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表示:“不应过早恐慌,也不应过早限制研究。”另一些科学家则指出,自然防御机制已经存在,例如人体就已进化出识别镜像糖类的机制。
随着科学界努力在预防潜在灾难性风险与保留有益研究途径之间寻求平衡,这场辩论将在定于9月下旬举行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研讨会上继续深入进行。
(来源:前途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