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筹钱还债:近两年业绩严重恶化,老板曾称不会迎合消费者
宣布筹钱还债后,百果园集团股价大涨。
9月22日,百果园每股开盘价为1.520/港元,盘中最高触及1.930/港元,最低下探至1.520,最终每股收盘价为报1.750/港元,涨幅达20.69%。

消息面上,百果园拟筹约3亿元还债。9月21日晚间,百果园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2025年9月19日(交易时段后),公司与配售代理订立配售协议,配售代理同意作为公司的代理,按竭尽所能基准促使承配人以配售价每股H股1.17港元认购合共2.795亿股配售股份。
根据公告,配售股份占公告日期H股总数(即1,453,888,946股H股)的约19.2%,以及股份总数(即1,539,337,500股股份)的约18.2%。
配售价方面,每股H股1.17港元,较2025年9月19日(即配售协议日期)于联交所所报收市价每股H股1.45港元折让约19.31%;及较配售协议日期前五个连续交易日在联交所所报平均收市价每股H股1.45港元折让约19.31%。
假设配售代理根据配售事项发行并悉数配售合共2.795亿股配售股份,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3.25亿港元(约合2.98亿元人民币)。
其中,所得款项约61.5%,或2亿港元,将用于支付一般业务过程中的贸易应付款项;所得款项约30.8%,或1亿港元,将用于偿还本公司银行贷款;所得款项约7.7%,或0.25亿港元,将用作本集团的一般营运资金及行政开支。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百果园此次通过配股筹资约3亿元用于还债,本质上是一次以“牺牲股权稀释”换取“现金流修复”的被动性融资行为。在当前港股股价低迷背景下,其配售价较市价折让近20%,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公司估值的认可度有限,融资成本较高。此举虽能短期内缓解债务压力,但暴露出企业自有造血能力不足、财务弹性趋弱的深层问题。
“从资金用途看,超九成募集资金用于偿还贸易应付款和银行贷款,说明企业已处于营运资金高度紧张状态。”江瀚指出,百果园流动负债达40.93亿元,而资产净值仅24.65亿元,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风险凸显。
需要指出的是,百果园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风险凸显与近两年业绩持续恶化直接相关。
公开资料显示,百果园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集水果采购、种植、物流仓储、品牌运营、门店零售等于一体的大型连锁企业。2023年1月,百果园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
2024年,百果园实现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毛利为7.64亿元,同比下降41.9%;归母净亏损润由盈转亏至亏损3.86亿元。
进入2025年,百果园仍未扭转亏损局面。2025年上半年,百果园实现营业收入43.7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5.94亿元减少约21.8%;毛利2.1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6.19亿元减少约65.1%;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亏损3.42亿元,而2024年同期为0.89亿元,由盈转亏。
从业绩报告来看,百果园实此次由盈转亏,与毛利率自2024年下半年起的急剧下降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百果园毛利率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1.1%减少至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的3.1%,其后略微上升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4.9%。
谈及原因,百果园方面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公司自2024年下半年起采取措施优化毛利率较低的产品阵容,以满足消费者在国内消费疲软的大环下对高质量与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
但这一策略的出台,本质上是对2024年上半年业绩下滑的应对之举。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百果园实现收入55.94亿元,同比下降11.1%;公司所有者应占利润为8851万元,同比下降66.1%。基于此,百果园常务副总经理焦岳在8月22日举行的百果园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公司正面临复杂的消费环境,顾客的消费理性度在提高;今年下半年,公司将更加注重构建“高性价比”的顾客心智,让顾客以更有性价比的方式购买高品质的果品。
但从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来看,这一策略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毛利率虽略有回升但仍处低位,营业收入与利润端的下滑态势未被遏制。
值得一提的是,百果园还因降价话题屡次登上热搜。2025年6月底,面对价格质疑,余惠勇在视频中称价格已难降,将挑选部分产品优惠回馈,同时全方位管控成本,积极响应消费者呼声,此回应较为常规,未引发太多波澜。
然而在8月,余惠勇再度回应时提出商业分“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两类,百果园坚持后者,不会迎合消费者。“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他并不清楚所谓的便宜之类的,我们想告知消费者,最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但是如果消费者不知情的时候,实际上他是无从选择的,他只能选择便宜,只能看价格。”
这番言论瞬间引发群嘲,#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网友纷纷吐槽,认为百果园此举傲慢。

除毛利率因素外,门店网络优化也是百果园营收利润双降的原因之一。百果园称,“公司鼓励加盟商将租金收入比高的门店搬迁至低租金收入比的门店,同时加盟商聚焦租金收入比更具可持续性的优势门店,导致加盟店数量减少”。
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百果园的零售门店较2024年6月30日净减少1639家,即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6025家零售门店减少约27.0%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4386家零售门店。
“门店数量减少表面是‘优化布局’的主动调整,实则折射出加盟体系承压、单店盈利能力下滑的现实。”在江瀚看来,大规模关店虽有助于削减成本,但也意味着市场覆盖率收缩与品牌势能弱化,若无法同步提升留存门店的运营效率与坪效,规模经济优势将被进一步削弱。
江瀚直言,百果园面临“高端定位”与“大众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其坚持“教育消费者”而非“迎合消费者”的理念,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显得脱离实际。水果零售行业已进入高性价比主导阶段,百果园若继续维持高定价策略,缺乏供应链根本性降本能力,将难以打破“亏损—融资—稀释—再亏损”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