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点关口风格切换现分歧,“翻倍基”四季度减逾两成
科技只是“歇脚”还是彻底切换?
四季度,上证指数在4000点关口展开高位拉锯。看似胶着的盘整背后,板块与资金的角力却越发激烈,市场风格的天平正在微妙摆动。
一边是医药、科技等前期领涨主线纷纷调整,曾经的“翻倍基”因板块回调业绩滑落,科创、计算机等方向ETF则遭遇资金净流出;另一边,红利资产逆势走强,券商、银行ETF被资金抢筹超250亿元。
分化的背后,是基金经理们日趋谨慎的操作与策略分歧,已有部分基金经理选择“落袋为安”,主动降低仓位或进行“高切低”的调仓;亦有坚守者继续聚焦科技核心主线,认为短期波动不改中长期逻辑。
机构对后市风格的判断亦不尽相同:有人认为科技仅是短期筹码消化,中期主线地位仍难以撼动;也有观点表示,科技风格正处于消化资金拥挤压力的关键阶段,当前市场表现更多是风格再平衡的必然结果。
站在4000点这一心理与技术关键位,A股再度陷入方向选择的“纠结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对投资者更现实的拷问来了:是继续追逐高波动的成长叙事,还是转向稳健的价值锚点?
高位盘整下的分化
持续升温。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红利指数(000015)自四季度以来上涨7.86%,优于上证指数同期不到3%的表现。
资金流向已率先印证了市场风格的微妙变化。截至11月7日,跟踪券商相关指数的ETF四季度以来共吸引了超187.6亿元资金的净流入,跟踪银行、红利相关指数的ETF分别净流入超62亿元、44亿元。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科创综指、计算机、云计算、光伏产业、通信等方向则均有超过5亿元的净流出。
某基金公司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告诉第一财经,站在目前位置,投资者普遍存在畏高情绪,特别是年内涨幅较大的科技领域存在明显高切低情绪,多数相关个股即便三季报超预期,他们都有明显“获利了结”情绪。
近期市场风格偏好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他分析称或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年内市场累计了较大的涨幅,保险和券商自营等绝对收益账户有明显离场兑现的情绪,市场缺乏新增资金;另一方面则是四中全会闭幕、美联储降息落地叠加中美领导人会面等落地后,催生了利好出尽情绪,投资者普遍担忧政策救市动力下降,或提前离场观望。
对于风格切换的持续性,金鹰基金权益研究部金达莱对第一财经表示:“市场风格或难以明显由科技切向内需周期消费。中期维度来看,内需相关的周期和消费行业在短期业绩上仍会有压力,但目前股价已较多反映了中期预期,由此更多是估值修复。”
金达莱认为,科技风格消化资金压力阶段更多是风格再平衡,当前科技缩圈过程中,关注有业绩支撑的海外算力、存储、消费电子、风电储能等方向,“当前部分科技个股再调仓换股的必要性已不大,预计科技方向或开始进入区间交易,回调空间或有限”。
尽管风格分化显著,市场整体是否已现泡沫?前述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认为,“演绎到目前,股市并未出现泡沫化,更多的只是预期得到修复”。在他看来,这种修复只是在局部景气上行的成长和周期行业,而非全部行业,因此他不认为股市目前存在系统性高估风险。
国海证券分析师赵阳从历史经验视角补充称,每年11月在活跃资金的驱动下,中小主题会占优,而这种占优一般会在12月告一段落。此外,牛市中岁末也会发生风格切换,完全不切换或者主线行业不切换需要有明显的流动性支持。回到当下,后续的增量资金仍然是重要影响因素。
面对当前风格未定、科技板块已累积较多收益的市场环境,华北一位基金经理告诉第一财经,科技或仍是未来的核心主线,但短期月度级别存在需要修正的诉求。他建议,对科技的配置可能需要进一步聚焦到AI核心主线品种,而不是去追逐科技风格扩散中的边缘补涨机会,“即使短期资金博弈带来股价波动,投资者也需承受核心主线品种的波动来防止来年没有持股而踏空”。
“在政策催化下,市场保持震荡上行的概率仍然较大。”招商基金投研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短期而言,在市场偏好下降,业绩期的催化下四季度有概率进入风格收敛阶段。后续风格有望从高增长(预期)向兼顾估值与盈利质量(PB-ROE平衡)方向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