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机构论市:慢牛趋势不变 两条思路布局明年景气预期
本周沪指上涨1.08%,深证成指上涨0.19%,创业板指上涨0.65%。下周A股将如何运行?我们汇总了各大机构的最新投资策略,供投资者参考。
短期市场的结构特征:科技成长长期性价比不足,高位震荡等待产业趋势催化累积;中期PPI同比转正交易,短期有涨价催化,但涨价周期的短期性价比也有限。近期,上证综指窄幅震荡,科技成长宽幅震荡格局延续。中期市场判断维持“牛市两段论”:25年的科技结构牛是牛市1.0阶段,26年春季可能是阶段性高点,彼时A股市场可能面临三个问题的挑战:1、26年春季需求侧关键验证期到来,供给增速回到低位后,需求稳则供需改善,但若需求弱,供需拐点仍可能推迟。2、科技长期低性价比区域,对业绩扰动和流动性冲击的敏感度都会提高,复杂高位区域后,可能有一个有效休整波段。3、26年春季新增结构亮点可能还需要等待,国内科技产业趋势决定性催化 + 反内卷效果验证期到来都需要时间,新主线不易完美接力。
当前科技主线延续调整,本周部分主题行情出现回暖但持续性仍显不足,行情或仍以震荡结构为主,关注调整后的配置价值。在政策与业绩空窗期的环境中,市场热点预计维持快速轮动,电网设备、锂电、化工等热点方向与题材在轮动中上涨,背后反映出反内卷主线的逐步确认,价格水平回升逻辑正在提振中期景气改善预期。在板块轮动行情中,隐藏的主线或是年末行情演绎的主题。市场正在为新一轮向上趋势蓄势。上市公司三季报展现出基本面韧性,其中,结构性亮点突出。“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强调高质量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随着后续政策落地节奏进一步明确,物价回升预期下反内卷板块逻辑明确,科技主线产业趋势与业绩进入验证阶段,A股市场中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1)经济短期维持弱修复趋势,盈利仍可能处于回升周期中。一是经济短期仍处于偏弱修复的趋势:首先,10月制造业PMI和出口同比增速均明显回落;其次,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商品房周成交面积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二是盈利继续处于回升周期中:首先,短期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可能继续结构性回升;其次,A股三季报盈利增速较中报继续回升。(2)短期流动性维持宽松。一是宏观流动性短期维持宽松:首先,海外流动性预期的变化对国内影响有限;其次,年底资金可能季节性紧张,央行短期有望继续加大资金投放。二是微观资金短期可能继续流入,但流入可能放缓。(3)风险偏好短期可能继续偏中性。一是短期稳增长政策加速落地仍可能提振市场情绪。二是短期中美、俄乌等地缘风险偏低。三是短期估值偏高、年底资金保收益等导致市场情绪难大幅上升。
本周市场先下探、后反弹,主要指数多数小涨、呈现“大强小弱”格局。展望后市,若上证守住关键点位3936点且保持在趋势线上方,则日线5浪上升形态得以保留;而双创指数本身处于震荡整理的格局,需要向权重指数“借势”,因此其能否稳定运行主要取决于权重指数表现。券商板块本周未能“表态”,后续仍是观察市场方向的信号之一。配置方面,基于“权重上行双创震荡,继续关注两个信号”的判断,我们建议:择时方面,战略层面坚持系统性“慢”牛思维,战术层面保持当前持仓、不加不减、只调结构。行业配置方面,建议重点关注券商板块动向(向上可以尝试挑战2024年11月高点,向下有年线支撑),同时关注相对低位的钢铁、化工、消费、中字头基建等板块,从三季度“科技优先”的配置风格转为“相对平衡”的配置风格。
春季行情节奏的变化趋势:提前启动,提前收官在多数投资者印象中,A股的春季行情往往始于1-2月,并延续至3-4月。然而,复盘2010年以来的市场表现可以发现,春季行情的时间窗口正呈现显著的前移特征:2017年以前,行情主要集中于1-3月;而2018年至今,8年中有4年的春季行情都提前至上一年的12月启动,且涨幅最大的区间亦集中在春节前,节后行情基本进入收尾阶段。从历史规律来看,过往三季度持仓偏离度较高的主线板块(如新能源、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等),在 11 月前后多呈现偏弱表现。基于机构行为视角,四季度主线板块普遍面临收益兑现压力,前期主线经持续上涨后,累积了丰厚涨幅,资金拥挤度也处于高位。
中原策略:11月大概率横盘震荡 为年底可能出现的指数级别行情蓄势
当前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6.41倍、50.16倍,处于近三年中位数平均水平上方,适合中长期布局。当前A股市场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换时点。随着中美贸易谈判落地、三季报披露完毕以及重要会议结束,市场将进入一个空窗期,缺乏明确的方向性催化剂。预计11月A股大概率将呈现横盘震荡格局,为年底可能出现的指数级别行情进行蓄势。A股市场风格预计将出现再平衡趋势,成长与价值风格、大盘与小盘风格之间的轮动值得关注。操作上宜均衡配置,在科技成长与红利价值之间寻求平衡,兼顾进攻与防御。预计短期市场以稳步震荡上行为主,仍需密切关注政策面、资金面以及外盘的变化情况。短线建议关注电池、光伏设备、能源金属以及化学制品等行业的投资机会。
从资金面看,本周整体风险偏好下降,ETF等长期资金从上周的净流入转为净流出,北向资金与产业重要股东资金短期离场意愿上升,但杠杆资金仍在增加。资金面整体风险偏好下降或引发市场短期缩量震荡行情,在场资金抱团可能性上升,对三季报中盈利质量较高及估值有较大安全边际的行业板块可重点关注。结合三季度盈利表现与政策信号,我们认为当前A股投资主线或进一步聚焦于“反内卷”下的战略中上游行业与科技应用端的扩散,短期关注促消费政策带来的结构性反弹。
Q4风格往往容易发生变化,牛市震荡期之后风格也容易发生变化,当前小盘风格转向大盘风格比较确定,成长价值风格切换正在逐渐走出混沌,后续如果有政策催化或者居民资金流入,低位价值可能会有较强表现。风格切换可能会越来越强,关注低位价值板块,银行可能受益于风格切换有所反弹,非银金融弹性逐渐增加,成长中关注低位的电力设备、AI应用端,周期股半年内也有望存在弹性表现。
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市场结构形成,旧共识正在面临越来越的约束,而新共识同样正在浮出水面:短期围绕电力系统的重估行情仍将继续,而未来伴随着制造业动能修复和实体经济投资的扩张,中美引领的全球用电量大于GDP的共振,实物资产与中国优势制造的全面重估行情有望开启。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卖铲人”,优势产业在海外的变现:资本品(工程机械、电力电网设备、重卡)、国防军工。
当前海外流动性收紧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不大,且随着相关解决方案逐步推进,其对市场风险偏好的拖累已在缓解。A股在平稳的经济和政策预期支撑下或仍将具备韧性,继续“”以我为主,两条思路布局明年景气预期。一方面,10月 CPI、PPI修复验证经济边际改善趋势,重视钢铁、化工、建材、新消费&服务消费、农业等顺周期板块的修复机会。另一方面,景气优势、产业趋势与政策支持共振,继续坚守AI算力为代表的强产业趋势,挖掘AI软件应用、军工、创新药等低位科技成长方向。
(来源:天天基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