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集齐了蚂蚱
文 | 字母榜,作者 | 小金牙,编辑 | 王靖
奥特曼“傍大款”能力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当地时间10月28日,OpenAI与微软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将签署一项新的最终协议,微软将支持OpenAI董事会推进组建公益公司(PBC)并完成资本重组。
对于OpenAI来说,这一重组最积极的意义就在于“更自由”了,微软不仅支持其重组,而且放弃了作为OpenAI算力提供商的“优先拒绝权”,这意味着OpenAI正式赢得了与第三方合作的灵活性和向营利性实体转型的空间。
同一天,OpenAI28日当天,OpenAI董事会主席布雷特・泰勒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完成重组。
微软和OpenAI的“世纪联姻”就此告一段落,长达五年的合作迈向新的篇章。
而这一切也少不了利益的交换,OpenAI为了这个协议做出了若干妥协,除了确定微软27%的持股比例之外,还承诺额外购买价值2500万美元的微软Azure云服务算力。
随着“重组”这一关键进程的推进,另一个消息传出: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OpenAI正在为首次公开募股 (IPO) 做准备的消息,据悉此次IPO可能使其估值高达1万亿美元,这可能是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之一。
OpenAI,真的要起飞了?
以算力购买的承诺,换取当下切实的利益,OpenAI在今年是彻底把这一招玩出花来了。
过去几个月,硅谷俨然成为了OpenAI的交易秀场。
很多人质疑这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游戏背后,是越来越大的“泡沫”,但没有人会质疑奥特曼的外联技术。
为了确保OpenAI所需的几乎无限的算力,奥特曼展开了一场猛烈的交易攻势,让硅谷的巨头们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争相押注OpenAI的未来增长。
英伟达、甲骨文、AMD、软银……这场由财务“攀比”引发的博弈,已经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和云计算巨头——乃至美国经济的庞大部分——都与OpenAI的命运绑在了一起,使这家公司几乎成为“太大而不能倒”的存在。
如今,他们都在押注一家尚未实现盈利,并且面临越来越多商业挑战的初创公司。
去年,外界还在讨论微软与OpenAI貌合神离的关系将走向何方,今年,奥特曼就已经迅速打造了“OpenAI荣辱共同体”。
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别松手。
01
我们先来看看微软和OpenAI的最新协议。
核心进展是微软将支持OpenAI推进营利部门OpenAI Group PBC(OpenAI集团公共利益公司)的组建和资本重组。
微软目前持有该营利部门的投资权益约为1350亿美元,按稀释后转换的股权比例为27%。
结合同日OpenAI宣布的重组成功后的股权分布,除了微软持有27%之外,OpenAI的非营利组织更名为OpenAI基金会(OpenAI Foundation),持有约26%的股份,现任和前任员工及投资者合计持有47%。
微软和OpenAI关于AGI通用人工智能也达成了新的协议。过去微软和OpenAI的协议中有一个为人所诟病的“bug”,即如果OpenAI实现了AGI,则微软将不再能访问OpenAI的技术。
但问题是,AGI的实现与否到底谁说了算?这一点是此前协议的一个“雷”。
这次的新协议引入了独立的专家小组,判断OpenAI是否实现了AGI。而且微软对OpenAI的技术访问权限从2030年延后到了2032年,这点即使OpenAI实现AGI也不会被影响。
新协议的另一个关键点是,OpenAI承诺未来额外购买价值2500亿美元的微软Azure云服务,作为交换,微软不再拥有为OpenAI提供计算服务的优先选择权。
今年,微软放弃了对OpenAI的云独占,改为拥有“优先选择权”,即OpenAI可以从其他供应商处获取算力,但微软保留了优先满足其需求的权利。但如今OpenAI真正获得了算力选择的自由。
作为交换,OpenAI也承诺给微软,未来将购买价值2500亿美元的Azure云服务。
这种交换无处不在,比如OpenAI将能够与第三方联合开发产品,但与第三方合作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产品仍为Azure独占,而非API产品可部署于任何云平台。
再比如,微软也能够独立研究开发AGI(通用人工智能),或与第三方合作开发。同时,微软不再拥有其消费级硬件的知识产权。这意味着这家初创公司很可能将重金押注于其即将推出的 AI 设备,该设备正与苹果公司前著名设计师乔纳森·艾维 (Jony Ive) 合作开发。
微软与OpenAI的新协议对双方来说都意义重大——经过一年漫长的谈判,两家公司都做出了妥协,也都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得以更独立地各自发展人工智能。
而对OpenAI来说,这一点格外重要。
奥特曼已经在硅谷掀起一阵交易狂潮,和OpenAI绑定的公司越来越多,以OpenAI为中心、以AI为愿景、以算力交易为依托,建立了一个“OpenAI荣辱共同体”,英伟达、甲骨文、AMD等都是其成员。
和微软解绑,OpenAI看似告别了微软,实际上是将微软从头顶的一把剑,纳入到了这个“OpenAI荣辱共同体”中。
02
奥特曼很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所认识的最成功的人,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几乎到了近乎妄想的程度。”
奥特曼在2019年一篇题为《如何获得成功》(How To Be Successful)的博客文章中写道,并补充说:
“仅有自信还不够——你还必须让别人也相信你的信念。”
如果将时间拨回到去年2月,奥特曼的算力野心还宛若痴人说梦。彼时,他在X平台发帖大力提倡建设大规模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而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他正在向包括阿联酋政府在内的投资者洽谈,想要筹集最高7万亿美元。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高管都认同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
去年,奥特曼曾向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提出,希望微软能投资至少1000亿美元,为OpenAI建设新的数据中心——这个项目被他命名为“星门”(Stargate)。纳德拉拒绝了。
随后,奥特曼又将类似提案带给芯片制造巨头台积电的高层,希望他们参与一个耗资7万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新建芯片制造厂的宏大计划。
台积电CEO魏哲家在公司2024年股东大会上回应道:“奥特曼太激进了,让我难以相信。”
据《华尔街日报》,在接连碰壁后,奥特曼转向了软银CEO孙正义。
孙正义一直以敢于冒险著称,当时经历了多次失败(包括WeWork的160亿美元巨亏),正渴望在AI领域下注。
孙正义对“奇点”的概念着了迷,即假设中AI超越人类智慧、从根本上改写文明进程的那个时刻。他甚至构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由AI驱动的机器人工厂。
2023年,奥特曼与孙正义共进晚餐时强调,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更庞大的计算能力。
果然,孙正义听进去了,和奥特曼同频共振。
“我当时就在想——既然‘多多益善’,那我们就该做得更大。”孙正义在东京与奥特曼同台的活动上回忆道。
为了达成合作,去年11月,孙正义邀请奥特曼到他位于东京近郊的私人宅邸居住数日。这处占地广阔的庄园遍布罗马皇帝雕像,因其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极为相似,孙正义的助手们私下称之为“凡尔赛宫”。
在一顿炒蛋早餐中,奥特曼向孙正义阐述了他的构想——希望与软银共同创立一家新的云计算公司,为OpenAI在美国各地建设并融资运营数据中心。孙正义当场表示同意。
不久之后,两人与甲骨文公司一起,在美国新上任的特朗普总统旁,宣布了一项名为“星门”(Stargate)的宏伟计划,总投资额高达5000亿美元。
03
在堪称“史上最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项目”的计划向世人宣布后,软银的股价飙升11%,项目中提到的其他科技合作伙伴的股价也随之上涨。
在接下来的数周和数月中,OpenAI陆续收到了数百份关于潜在数据中心选址的提案,为公司下一阶段的行动铺平了道路。
但在大展宏图之前,OpenAI面前还有一个棘手的“拦路虎”:微软。
早在2019年微软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时,双方就曾有“算力独占”协议,到2023年1月微软的官博中,依然能看到其是OpenAI“独家云提供商”的表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OpenAI的算力需求愈发膨胀,微软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在双方关系最微妙的那段时间,奥特曼屡次哀叹算力的紧缺。
而微软也确实不想无限满足OpenAI的需求。多年来,微软的股价因与OpenAI长达六年的合作关系而持续走高,尤其是在其作为OpenAI独家云服务提供商这一“肥差”的加持下。
然而,微软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总部内部,一些高管开始对是否继续为奥特曼提出的庞大数据中心扩建计划提供资金感到犹豫——毕竟,这个计划似乎在不断膨胀,看不到尽头。
正如前文所说,OpenAI曾向微软提议“星门计划”,但微软CEO纳德拉拒绝了。
即使“星门计划”公布之后,纳德拉似乎仍旧坚持自己的看法。今年一月,纳德拉出席了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他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被问到对“星门”的看法。
“听着,我只知道我这边已经准备好了800亿美元。”他笑着回应,指的是微软在本财年用于建设数据中心的预算。
这一表态与奥特曼的两位主要竞争对手——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代伊(Dario Amodei)和xAI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态度相呼应,他们都对这一庞大项目表示怀疑。
今年二月,纳德拉在一档播客采访中被问到:既然人工智能的潜力如此巨大,为什么微软不投资800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而只投入800亿美元?
这一次,纳德拉的表态更为直接。
“总有一天,供给和需求必须匹配起来。”他回答道。“如果你只是沉迷于供给端的扩张、不断给自己造势,而没有真正理解如何把它转化为对客户的实际价值,你就会完全脱离轨道。”
两天后,券商TD Cowen的分析师发布报告称,微软已经取消了其在美国部分数据中心的租约,原因是公司正在逐步减少对OpenAI相关算力的支持。
很快,微软和OpenAI算力“解绑”的官方消息公布,微软允许OpenAI自行从其他云服务提供商处寻求额外算力,并将更多精力放在吸引新的客户上。
而这次解绑,释放了奥特曼和OpenAI的能量,堪称疯狂的签约交响乐得以奏响。
04
微软纳德拉对“星门”表现尚算冷静,英伟达黄仁勋却未必。
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黄仁勋一直是OpenAI崛起背后的芯片供应者,为其提供驱动人工智能的英伟达芯片。
据知情人士透露,黄仁勋原本希望站在那场“星门”发布会的舞台上,与奥特曼共同宣布这样一笔巨额交易。
不久之后,英伟达私下向OpenAI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计划,意图在实际上排除软银,转而自行筹资建设新的数据中心。最终,这一谈判促成了上个月在英伟达圣克拉拉总部宣布的、总额高达100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计算项目。”黄仁勋说道。
奥特曼或许并非有意让黄仁勋感到“错失恐惧症”(FOMO),但结果确实如此——而这种情绪正在蔓延。
而在黄仁勋起心动念,到最终谈判成功,中间还有一番曲折。
到夏天时,OpenAI与英伟达之间关于共同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谈判一度陷入停滞。
OpenAI也试图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不仅与博通合作设计自研芯片,同时也在认真评估英伟达竞争对手AMD提供的芯片。
转折来自一则消息。
6月27日,The Information发布了一篇报道,称OpenAI已经开始租用谷歌的TPU芯片来为ChatGPT提供算力支持,这一消息在英伟达总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当时,人们普遍知道同年春天,OpenAI还与谷歌签下了第一份云服务合同,引发外界猜测它可能会进一步采用谷歌的芯片。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发布后,黄仁勋立即致电奥特曼,询问此事是否属实,并表示愿意重启双方的谈判。一位与黄仁勋交谈过的人士称,黄仁勋意识到,英伟达完全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帮助OpenAI。
最终,英伟达与OpenAI签署了一份协议,同意向后者租赁最多500万枚英伟达芯片,按当前价格计算,总额高达3500亿美元。同时,英伟达还获得了最高1000亿美元的投资权,用于帮助OpenAI支付这笔交易费用。
有意思的是,英伟达的X官方账号发布过一张截图,显示OpenAI否认有使用谷歌自研芯片的计划。
如果OpenAI使用谷歌芯片的消息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这其中又有多少奥特曼的手笔,就留给外界想象了。
05
在这个黄仁勋和奥特曼牢牢绑定的秋天,甲骨文也走进了交易风暴的中心。
就在英伟达和OpenAI的千亿美元交易公布前一周,甲骨文率先出手,与OpenAI签下了一份高达3000亿美元的合同。消息公布后,甲骨文股价暴涨近40%,因未来营收预期大幅上升,其市值一度逼近1万亿美元,董事长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也短暂登上“全球首富”宝座。
对于这家已有48年历史、长期在云计算领域举步维艰的数据库巨头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微软内部一些高管私下对此交易持批评态度,认为甲骨文未必有能力真正完成这项计划。
庞大的数据中心建设意味着OpenAI每年需支付约600亿美元的费用,是其当前营收的四倍以上。
但微软也许依然受到了某种触动,在甲骨文股价飙升一周后,纳德拉宣布微软将在威斯康星州建设“全球最强大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该中心将部分用于训练OpenAI的模型。他还在网上分享了一段视频,展示微软如何以惊人的速度建成该设施。
《华尔街日报》称,微软目前正在与OpenAI商谈,考虑再次为其提供额外的计算资源。
这正是奥特曼建立“OpenAI荣辱共同体”的重要特征——
首先,OpenAI与英伟达和甲骨文的相继合作之中,一种“内循环”的特殊方式成形,你来我往,赛道更热闹、愿景更广阔更诱人、股价和估值更高,但同时彼此的风险都牢牢绑定。
其次,一笔交易,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原先不在意的,在意了。原先以为做不到的,这下也找到灵感了。于是交易接着交易,放起了烟花。
AMD也紧随其后,和OpenAI展开了合作谈判,计划让OpenAI斥资数百亿美元,从AMD购买高达6吉瓦的算力。作为回报,CEO苏姿丰愿意拿出AMD未来10%的股票作为激励,以此奖励OpenAI愿意押注她那尚未被市场验证的芯片——实际上,这等于向OpenAI提供了巨额补贴。
在随后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苏姿丰:她是否会担心,如今整个科技行业的市值竟有如此大一部分,都系在了OpenAI身上。
“不会。”苏姿丰回答道,“让我夜不能寐的,不是别的,而是要尽可能多地为萨姆和格雷格提供算力,让他们真正释放人工智能的力量。”
10月6日,AMD宣布与OpenAI达成合作协议后,其股价当日暴涨24%,创下公司历史上单日最大涨幅之一。
对于这笔交易,黄仁勋在电视采访中评论道:“考虑到他们对下一代产品如此兴奋,我很惊讶他们竟然在产品还没造出来之前,就愿意放弃公司10%的股份。”
这其中的明褒暗贬甚至是不屑,谁都听得出来。这也是奥特曼建立“OpenAI荣辱共同体”的又一个特征,即共同体内的各方势力都以某种方式服务、支持OpenAI,与此同时,各方之间还有可能存在竞争和较劲的关系,而这种较劲反过来也只会滋补OpenAI。
“OpenAI的确处在整个宇宙的中心,”在AMD在圣何塞市中心大型会展中心举办的盛大主题演讲活动——“Advancing AI”(推进人工智能)上,其CEO苏姿丰对台下观众说道,“所有人都在听山姆·奥特曼说什么。”
苏姿丰这句话在当时当景,颇有点“拍马屁”的意味,但又何尝不是对奥特曼和OpenAI最贴切和精准的描述?
(来源:钛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