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效应”难抵行业寒潮:酒鬼酒三季报续亏,现金流骤降六成|看财报

10月30日晚,酒鬼酒(000799.SZ)交出“史上最差”三季报:前三季度营收7.6亿元,同比下降36.19%,归母净利润-980.55万元,由盈转亏;期末现金蒸发7亿元,降幅57%,应收账款却从1.34万元飙升至4758万元,增幅高达35万倍。
即便第三季度借“酒鬼·自由爱”联名单品短暂止血,带动营收微增0.78%、亏损收窄七成,但难掩渠道收缩、库存高企、产能利用率不足40%的深层危机。白酒深度调整期,昔日“湘酒龙头”离底部还有多远?
“胖东来效应”单季止痛难掩全局压力
前三季度的业绩数据延续了酒鬼酒的下行轨迹,营收7.6亿元、净亏损980.55万元的表现,使得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实现连续三年同比下滑,2023年至2025年同期营收增速分别为 -50.68%、-87.89%、-36.19%,净利润增速则从-50.75%到-88%后进一步转为亏损。
尽管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压缩47%至2.52亿元,但费用率仍高达3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对于业绩表现,酒鬼酒称,“由于白酒市场需求仍偏弱,客户预期仍偏谨慎,经销端回款与实际终端动销不同频,公司为加快终端动销和市场推广需要保持费用投放支持,导致前三季度业绩仍然承压。”
不过,酒鬼酒第三季度业绩也出现了阶段性改善信号。这要归功于7月上市的“酒鬼·自由爱”,该款产品借助胖东来13家门店+线上平台引爆市场,带动酒鬼酒第三季度营收1.98亿元,同比增长0.78%;归母净利润亏损1876.05万元,上年同期净亏损6453.20万元,同比收窄70.93%。
酒鬼酒也在三季报中指出,公司与胖东来联手打造的联名产品“酒鬼·自由爱”在第三季度上市,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盈利状况也较去年同期均得到一定改善。
因联名产品已经实打实带来增量,酒鬼酒正考虑开发新的合作产品,以及加快大众酒、低度酒、小酒等创新产品开发,以满足年轻消费者和自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目前“酒鬼·自由爱”目前正在按照合作协议进行发货,公司将积极配合胖东来做好后续供应。
但“胖东来效应”很难扭转全局。因为酒鬼酒主线产品内参、酒鬼、湘泉三大系列正处于全线溃败状态。这一点可以从公司半年报中窥见蛛丝马迹,上半年公司营收 5.61 亿元同比降 43.54%,净利润仅895.5万元,同比暴跌92.6%。
这一态势下,公司三大核心产品内参系列、酒鬼系列、湘泉系列营收分别下滑35.81%、51.01%、35.87%。同期,公司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地区的收入分别同比下降39.62%、45.69%、41.22%以及42.53%。
高库存、低产能利用率背景下仍扩产
另值得注意的是,酒鬼酒的产能扩张计划与现有库存压力形成鲜明反差。截至9月末,公司在建工程金额达8.62亿元,较上半年的8.07亿元持续增加。这一变化背后是公司三区二期工程正在建设,该项目投产后将新增7800 吨产能,届时公司总产能将从当前的1.5万吨跃升至2.28万吨。
然而,上半年数据显示,公司实际产量仅2984吨,产能利用率不足40%,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与之对应的是庞大的库存规模:同期成品酒库存5370 吨,基酒库存更是高达49827吨,相当于现有产能近3.3年的产量。
高端产品的库存矛盾尤为突出,上半年内参系列库存量达 1325千升,是同期136千升销量的近10 倍,终端去化压力可见一斑。即便“酒鬼・自由爱”带动三季度动销改善,三季度末存货仍增至18.42亿元,较期初增长5.17%。
在白酒行业库存周转天数已达900天的背景下,酒鬼酒的扩产计划引发市场担忧。不同于五粮液(000858.SZ)、贵州茅台(600519.SH)等头部企业扩产聚焦“优质产能稀缺”的行业逻辑,酒鬼酒的馥郁香型尚未形成全国性消费热潮,且核心市场仍集中在华中地区。若未来“自由爱”等新品增长不及预期,新增产能可能进一步加剧库存压力,与公司“去库存”的阶段性目标形成冲突。
此前酒鬼酒被问“对于新产能的规划是基于对现有库存去化进度的预期,还是基于对‘酒鬼·自由爱’等新品未来需求的独立判断?”公司表示,对于新产能规划是基于对市场预判和自身现金流情况的综合判断。
然而,公司现金流状况也难言理想。三季度末,酒鬼酒货币资金余额为5.4亿元,较期初的 12.51亿元减少7.1亿元,降幅高达56.98%。合同负债的同步下滑更显被动,报告期末酒鬼酒合同负债1.17亿元,较期初2.45亿元下降 52.24%,意味着经销商预付货款意愿减弱,市场信心仍待修复。
此外,酒鬼酒应收账款出现异常波动,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从年初的1.34万元暴涨至4757.7 万元。从行业视角看,白酒企业通常以“先款后货”模式为主,应收账款占比较低,酒鬼酒的异常数据已偏离行业常规。若后续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不仅会加剧现金流压力,还可能产生坏账风险,对本就亏损的业绩形成二次冲击。
(文|公司观察,作者|杨欢,编辑|曹晟源)
(来源:钛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