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新规亮剑!让基金回归“所见即所得”

2025年10月31日,21时04分56秒 国内动态 阅读 4 views 次

当标榜消费主题基金却猛炒科技股、号称稳健混合却波动赛过股票……为根治基金投资风格漂移、破解产品名不副实的行业顽疾,公募基金行业正迎来一场旨在强化“基准锚定”的深度变革。

作为基金的“投资坐标”,业绩比较基准本应通过锚定风格、丈量表现,约束投资行为并引导理性考核。但现实是,截至10月30日,超六成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跑输业绩基准。

10月31日,在业内讨论已久的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迎来相关规定的征求意见稿。新规直击行业长期痛点核心是让业绩比较基准真正发挥“锚”与“尺”的作用:既约束投资行为,防止“挂羊头卖狗肉”,也将直接与基金经理的薪酬挂钩,此举严于部分境外成熟市场。

据第一财经了解,为平稳推进存量产品的基准调整,监管层已初步设立一年的过渡期。下一步还将修订出台薪酬考核规则,细化基金经理薪酬考核具体指标要求。

事实上,业内对此次新规落地早有预期,部分机构已提前行动。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年内至少132只基金产品出现基准变更,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释放出行业加速规范的强烈信号。

这场围绕“锚”和“尺”的改革,能否终结基金“盲盒”乱象?答案将在未来一年过渡期与后续落地中揭晓。

“锚定”新规初步落地

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与基金业协会同步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及《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操作细则(征求意见稿)》(下称《操作细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所谓的业绩比较基准,是管理人基于产品定位和投资目标而为基金设定的业绩参考标准,可以发挥“锚”和“尺”的功能作用。其中,前者在于明确投资风格、约束投资行为,防范“风格漂移”,提升投资稳定性;后者则用于衡量基金是否跑赢市场,并据此对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进行考核。

从整体框架看,《指引》与《操作细则》重点围绕四大方向展开:一是突出基准对产品的表征作用;二是强化基准对投资的约束作用;三是发挥基准对考核的指导作用;四是强化基准的外部监督,在基金管理人自我约束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和基金托管人监督。

从境外成熟市场经验看,业绩比较基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投资者形成对基金产品风格的基本认识和对预期风险收益特征的基本判断,从而提升投资体验。第一财经从了解政策制定的相关人士处获悉,此次规则在整体框架上与境外成熟市场经验基本保持一致。

据第一财经了解,为平稳推进存量产品的基准调整、降低政策落地对市场的冲击,监管层已初步设立至少一年的过渡期。

“原则是尽量调整基准不涉及调仓,特殊情形下过渡期还可以延长,不让存量引发出问题。”前述相关知情人士说。

此外,根据《操作细则》,基金业协会已建立和维护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一类库和二类库。其中,一类库纳入市场表征性强、认可度高的业绩比较基准要素,鼓励基金管理人在开发主动管理型基金时规范选取和使用。

超百只产品先行调整

事实上,业内对此次政策出台早有预期。今年5月,证监会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就提出,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明确基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持续评估及纠偏机制,对基金公司选用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实施严格监管。

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行业已有多家公司提前启动基准调整,为政策落地做好准备。据第一财经初步统计,截至10月31日,年初至今至少有132只基金产品(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变更业绩比较基准,数量超过去年全年。

其中,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在内的权益产品有82只,占比超过六成。对比发现,部分产品不再沿用业内常见的沪深300指数,转而采用更适合产品风格的相关行业指数;还有部分产品则在原有的基准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丰富,使其更精准地匹配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

例如,财通资管消费精选将业绩比较基准从沪深300指数变更为中证内地消费主题指数,并将比例提升了15个百分点;建信信息产业的基准变化是在同等权重情况下,用中证TMT产业主题指数替换了沪深300指数。

华北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此前部分基金产品在基准设置上存在策略脱节、权重随意等问题。“如部分行业主题基金基准使用宽基指数,或使用的主题指数和投资主题相关性不强,无法反映真实投资方向;还有部分混合型产品中权益与固收比例也常与实际持仓偏离等”。

“除了相应监管规定以外,随着市场风格的多元化和赛道细分化,原有的传统指数可能在反映基金投资特点和业绩衡量方面难以较为精准的体现。”一位有相关操作的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进一步分析称。

这在部分产品的公告中也反映出类似考量。如某科技方向的基金产品在公告中指出,原业绩基准沪深300指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市场代表性,业内也普遍采用。而新基准对科技创新上市公司总体走势具有较强代表性,更适合作为该基金股票投资的比较基准,因此进行相关调整。

基金“盲盒”时代要终结

那么,当前主动权益类产品中,有多少产品能够持续跑赢自身设定的业绩基准?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在已有相关数据的3730只主动权益基金(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中,有1380只产品近三年累计回报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占比达37%,尚不足四成。

这一数据背后,还存在着与投资者直觉相悖的现象,有10余只产品虽录得负收益,却仍优于基准表现;而部分产品可能累计回报达到50%以上,却未能实现相对超额收益。这一现象折射出行业长期存在的考核偏差。

对于部分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业绩大幅偏离业绩比较基准的情况,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偏离是个中性词汇,不完全是负面。但偏离度要由基金管理人来把握。从国外经验来看,主动管理基金都是有偏离的,有的还会约定偏离程度。”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从此前实践来看,基金管理人通常缺乏有效的监测纠偏手段,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通常拥有较大“自由度”。虽然部分基金经理初衷是为投资者提供良好收益,创造超越市场同类基金的超额收益,但因忽视了业绩比较基准“锚”的作用,引发“挂羊头、卖狗肉”等风格漂移问题。因此强化基准对投资的约束作用,避免产品投资行为偏离名称和定位,尽量确保投资者所见即所得。

“短期来看,基金公司可能将面临基准调整压力,需集中梳理存量产品,对原基准与投资主题或实际投向偏离较大的产品进行整改。长期来看,此举利于行业发展。”前述华北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清晰的产品定位、透明的产品投向和导向超额收益的考核或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任感,投资者也能更轻松地选出所需要的产品。

第一财经注意到,两份征求意见稿再次明确管理人应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健全与基金投资收益相挂钩的薪酬管理机制;同时,规范基金评价评奖机制,改变全市场排名导向。

文件特别强调,在衡量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时,加强与业绩比较基准对比,基金长期投资业绩明显低于业绩比较基准的,相关基金经理的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业绩与基准挂钩考核”机制今年5月已初步明确,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实施薪酬约束。

那么,这一调整将如何改变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前述华北基金公司人士认为,部分主动权益基金的超额收益来源将从“押注单一赛道”转向“在基准的基础上优化后的行业配置+精细化个股挖掘”;此外,长期导向明确,为追求中长期稳定超额收益,基金经理或将减少短期交易行为,从而降低换手率和交易成本,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为基金经理定制适合投资风格的业绩基准,并以此为核心进行考核,能有效简化投资目标。”在沪上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看来,当基金经理只需专注于在基准基础上创造超额收益,投资行为将更聚焦,“风格漂移”现象也将得到遏制。在这一机制下,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将更加透明稳定,投资者再也不用担忧买到“盲盒基金”。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