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图“带血”赴港:一场“国家队”的绝地求生

2025年10月31日,00时10分04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文 I 下海fallsea,作者I 胡不知

2025年10月2日,港交所披露的上市申请文件打破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平静——东风汽车旗下高端品牌岚图汽车正式递交招股书,拟以介绍方式登陆港股,与东风集团股份私有化退市形成"双向操作"。这起历时仅40余天快速推进的资本运作,不仅是东风系新能源转型的关键落子,更成为央企在高端新能源赛道突围的标志性事件。

从2020年品牌发布到2025年冲击资本市场,岚图用五年时间完成了"0到20万累计产量"的跨越,2025年前7个月更以4.34亿元净利润打破"新势力必亏损"的行业魔咒。但其招股书如同行业棱镜,既折射出央企整合资源的独特优势——21.3%的行业第二毛利率、与华为深度绑定的智能化布局、覆盖欧亚的全球化网络;也暴露出成长阵痛——6.42亿元政府补贴撑起的盈利假象、MPV单一车型超60%的销量依赖、7.6%的研发投入低于行业均值。

在新能源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竞赛"的关键期,岚图的上市不仅是一次资本身份的确认,更是对央企高端化转型路径的公开检验。这场夹杂着政策红利与市场压力、资源优势与自主短板的生存战,正书写着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全新样本。

一、高端新能源赛道的重构与博弈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政策驱动的野蛮生长,迈入技术与用户需求双轮驱动的深水区。高端市场作为利润与品牌价值的核心战场,正上演着传统巨头、新势力与跨界玩家的多维博弈,行业格局加速重构。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轨迹与国家战略高度同频共振。在"双碳"目标与"制造强国"战略牵引下,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36.7万辆飙升至2024年的302.7万辆,其中高端市场(20万元以上)占比从18%提升至35%,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这一演进背后是三重逻辑的深刻转变:其一,驱动力量从政策补贴转向市场内生需求,2024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全面退出后,市场渗透率仍保持环比增长,证明消费端已形成真实购买力;其二,竞争焦点从续航比拼升级为综合价值竞争,用户对"高端品质+智能体验+安全可靠"的需求日益强烈,推动产品向"移动生活空间"转型;其三,产业格局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竞争,智能化、网联化、全球化成为构建竞争力的核心维度。

高端市场的增长潜力尤为显著。据灼识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达568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4%。但市场红利背后是激烈的存量博弈,2024年行业平均降价幅度达9.2%,整车企业利润率仅4.3%,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凸显"增收不增利"的行业困境。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竞争已形成"电动化+智能化"双主线并行的格局,技术路线的选择直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边界。

在电动化领域,800V高压碳化硅架构成为高端车型的标配。相较于传统400V架构,其充电效率提升一倍以上,可实现"充电1秒续航1.7公里"的超充体验,同时降低整车能耗10%-15%。岚图推出的"岚海智混技术"、小鹏的XNGP4.0平台、理想的5C超充方案,均聚焦这一技术方向,试图破解补能焦虑难题。动力形式上,"纯电+增程/混动"的双子布局成为主流选择,纯电瞄准城市通勤市场,增程/混动则解决长途出行痛点,岚图、理想等品牌均通过此布局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

智能化领域呈现"自研+合作"两种路径的分化。以华为、小鹏为代表的企业走全栈自研路线,华为乾昆智驾ADS3.0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覆盖,小鹏XNGP达成无图智驾的城市落地;而岚图、极狐等品牌则采取"技术合作"模式,通过搭载华为智驾与座舱系统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两种路径各有优劣:自研模式技术壁垒高但投入巨大,合作模式迭代速度快但易受限于合作方节奏。

中国高端新能源市场已形成"传统豪华品牌+新势力+央企品牌"的三足鼎立格局,同时面临科技公司的跨界渗透,竞争维度从产品比拼升级为生态较量。

传统豪华品牌凭借品牌积淀固守阵地。宝马iX3、奔驰EQE等车型通过燃油车时代积累的用户信任度,占据高端市场28%的份额,但受制于"油改电"的技术局限性,其电动化转型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2024年增速仅12%,远低于行业平均的35%。

新势力企业以智能化优势快速崛起。理想凭借家庭用户精准定位实现年销80万辆,蔚来通过换电生态构建用户粘性,小鹏以全栈自研智驾技术树立技术标签,三者合计占据高端市场37%的份额。但其普遍面临盈利难题,2024年蔚来、小鹏毛利率分别仅为13.7%、11.2%,低于行业头部水平。

央企品牌则依托资源优势加速突围。以岚图、红旗为代表的央企品牌,凭借集团供应链整合能力、制造经验与政策支持,在20-50万元价格带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岚图2022-2024年销量复合增长率达103.2%,毛利率提升至21.3%,成为央企转型的标杆。但这类品牌普遍存在体制机制灵活度不足、市场化响应速度较慢等问题。

科技公司的跨界入局更重塑了竞争规则。华为通过"智选车"模式与岚图、问界等品牌深度合作,输出智驾、座舱与供应链能力;百度Apollo则以智驾解决方案供应商身份切入行业,形成"科技公司赋能车企"的新生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分化。

二、央企基因下的五年突围之路

岚图的发展轨迹始终镌刻着央企转型的鲜明印记。从东风集团内部孵化到独立运营再到冲击资本市场,其五年成长史既是中国汽车产业高端化转型的缩影,也是央企在市场化浪潮中探索前行的生动实践。

2018年,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东风汽车启动高端品牌筹备工作,整合集团超55年的造车技术与供应链资源,组建岚图汽车项目组。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完成品牌定位与技术储备,避免重蹈传统车企"油改电"的覆辙。

2020年成为关键节点。7月,岚图正式发布品牌标识与战略,以"鲲鹏展翅"为Logo灵感,寓意"清风徐来的新能源"与"谋划图新的智慧"双重内涵,确立"华系高端"的品牌定位。9月,全球首发量产概念车iFree,首次展示其原生智能电动平台ESSA的技术架构,区别于传统"油改电"车型,该平台实现电池与车身的深度融合,续航里程提升20%以上。12月,首款量产车型岚图FREE发布,定价31.36万元,直接切入高端SUV市场,标志着岚图完成从筹备到产品落地的关键跨越。

这一阶段,岚图的核心优势在于东风集团的资源赋能。依托东风武汉工厂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岚图FREE实现了100%的车规级零部件供应;借助东风与宁德时代合资的东风时代公司,保障了电池供应的稳定性与成本优势。但同时,央企体制的烙印也开始显现,产品定义周期较长,上市节奏慢于新势力企业。

2021年至2023年,岚图进入"三年三品类"的产品扩张期,从单一SUV向MPV、轿车全矩阵迈进,同时启动全球化布局,加速市场化转型。

2021年是产品落地元年。6月,岚图FREE正式上市并量产下线,凭借空气悬架、四驱系统等高端配置,首月订单突破3000台。11月,第二款车型岚图梦想家发布,定位高端MPV,打破当时新能源MPV市场的空白,形成"SUV+MPV"的双线布局。2022年5月,岚图梦想家正式上市,价格覆盖36.99-43.99万元,成为首个获得C-NCAP五星安全认证的新能源MPV,上市半年销量突破1.2万辆。

全球化与智能化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突破点。2022年2月,岚图宣布进军欧洲市场,首站登陆挪威,成为最快出海的新能源国家队;10月,哥本哈根展厅开业,梦想家在欧洲开启销售,迈出全球化实质性步伐。2022年11月,岚图发布中央集中式9子电气架构,为智能化升级奠定基础;2023年4月,首款轿车车型岚图追光上市,搭载L2.9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补齐"SUV+MPV+轿车"的全品类布局短板。

市场表现逐步改善,但亏损问题仍较突出。2022年销量1.94万辆,营收60.5亿元,净亏损15.38亿元;2023年销量提升至5.03万辆,营收增长至127.5亿元,但净亏损仍达14.96亿元。亏损收窄的背后,是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与政府补贴的持续支持,2023年岚图获得政府补贴超4亿元,占净利润亏损额的26.7%。

2024年以来,岚图进入"盈利攻坚+资本上市"的双重冲刺阶段,通过技术合作与产品焕新实现业绩拐点,同时加速推进分拆上市进程。

2024年成为关键转折点。9月,搭载华为乾昆智驾ADS3.0及鸿蒙座舱的全新岚图梦想家上市,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智能驾驶,上市首日订单突破5000台;10月,第四款车型纯电SUV岚图知音上市,17.99万元起售,下探至中端市场,12分钟大定订单突破3000台。产品力的提升带动销量与利润双增长,2024年销量达8.01万辆,营收193.6亿元,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打破新势力长期亏损的魔咒。

2025年,岚图的盈利态势进一步巩固。前7个月实现营收157.8亿元,同比增长90.2%;净利润4.34亿元,成为近五年来首个未上市即盈利的新能源车企;毛利率提升至21.3%,仅次于比亚迪位居行业第二。盈利改善的同时,资本运作加速推进:8月22日,东风集团公告分拆岚图上市并同步私有化退市;10月2日,岚图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仅用40余天完成从公告到递表的全过程,展现"央企效率"。

技术合作与自研并行成为这一阶段的核心战略。2025年2月,岚图宣布年内全品类车型搭载华为乾昆智驾,并与DeepSeek模型深度融合,岚图知音成为行业首个融合DeepSeek的量产车型;8月,发布全栈自研的"岚海智混技术",以800V高压系统为核心,实现5C超充与长续航的双重突破,率先搭载于2026款梦想家等三款旗舰产品上。这些举措既借助外部力量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又通过自研技术构建差异化优势。

三、盈利光环下的三重结构性矛盾

岚图招股书呈现出典型的央企转型企业特征:业绩增速亮眼但盈利质量存疑,产品布局全面但结构单一,资源优势显著但自主能力不足。深入剖析财务数据与业务结构,可发现其发展背后潜藏着三重核心矛盾。

2025年前7个月的盈利数据是岚图招股书的最大亮点,但深入拆解可见,其盈利改善高度依赖外部支持,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仍需检验。

营收与利润的表面高增长极具迷惑性。2022-2024年,营收从60.5亿元增至193.6亿元,复合增长率78.9%;2025年前7个月营收157.8亿元,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利润表现更为惊艳,从2022年亏损15.38亿元转为2025年前7个月盈利4.34亿元,毛利率从8.3%飙升至21.3%,远超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招股书将这一转变归因于"产品结构优化、规模效应显现与技术成本下降"。

但盈利的真实性经不起细究。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2025年前7个月岚图获得政府补贴6.42亿元,占同期净利润的147.9%,若剔除补贴影响,当期净利润将由盈转亏,亏损额达2.08亿元。这意味着其主营业务尚未形成持续盈利能力,所谓"行业首个未上市即盈利新势力"的标签存在水分。此外,股东增资也对财务状况形成支撑,2025年7月东风资产管理向岚图出资10亿元,直接推动资产负债率从72%降至67.2%,但67.2%的负债率仍高于行业平均的58%。

现金流状况同样暗藏风险。尽管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33.04亿元,但投资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2024年流出26.74亿元,主要用于产能扩张。截至2025年7月末,流动负债净额仍达12.37亿元,存在短期偿债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岚图采用"介绍上市"模式,不发行新股、不募集资金,无法通过上市直接缓解现金流压力,后续需依赖再融资解决资金需求。

岚图已构建起"SUV+MPV+轿车"的全品类产品矩阵,但销量结构呈现严重失衡,对MPV车型的过度依赖暗藏市场风险。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旗舰MPV车型梦想家累计销量5.72万辆,占品牌总销量的60.1%,9月单月销量6832辆,占比达43.2%。这款定价32.99-44.99万元的车型,成为支撑岚图销量与营收的核心支柱,其成功得益于高端MPV市场的蓝海机遇——2023年国内高端新能源MPV市场增速达89%,而竞争对手相对较少。

但过度依赖MPV的风险不容忽视。首先,MPV市场本身属于小众市场,长期占国内乘用车市场份额仅6%左右,远低于SUV的42%和轿车的52%,增长天花板明显。其次,竞争加剧已成必然,理想ME9、腾势D9等车型已进入该市场,2024年高端MPV市场集中度从78%降至62%,竞争白热化导致价格战频发,梦想家终端优惠已达2万元,挤压利润空间。最后,新品尚未形成接力,尽管岚图推出Free+和知音两款SUV,但2025年前三季度合计销量占比仅32%,未能有效分流对梦想家的依赖。

对比同行,岚图的产品结构缺陷更为突出。理想汽车通过L系列多款SUV实现"多车型支撑",单一车型销量占比最高不超过40%;比亚迪则凭借王朝、海洋两大系列数十款车型覆盖全价格带,抗风险能力更强。岚图若无法快速改善产品结构,一旦MPV市场需求波动,将直接影响整体经营稳定性。

岚图在招股书中将"智能化技术优势"列为核心竞争力,强调与华为的深度合作,但低研发投入与技术依赖暴露了自主创新能力的短板。

研发投入强度显著低于行业水平。2022-2024年,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从22.2%降至10.3%,2025年前7个月进一步降至7.6%,远低于新能源行业12%的平均水平,更低于比亚迪(15.3%)、小鹏(18.7%)等头部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核心技术积累,截至2025年7月,研发团队2611人,仅为小鹏的1/3;累计专利数量1200项,其中核心发明专利占比仅35%,低于行业平均的50%。

技术路线呈现"重合作、轻自研"的特征。岚图与华为的合作覆盖智驾、座舱、供应链等核心环节,2026款梦想家搭载的乾昆智驾ADS3.0、鸿蒙座舱等核心系统均由华为提供,岚图主要承担整合与调试工作。这种模式虽能快速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但也导致技术话语权缺失——智能功能迭代需跟随华为节奏,用户数据存储于华为云端,难以直接用于自身算法优化。在三电系统等核心领域,岚图同样依赖外部供应,电池主要采购自东风时代,电驱系统部分组件来自博世,自主化程度较低。

自研技术与行业领先水平仍有差距。岚图推出的"岚海智混技术"宣称热效率达46.8%,但低于奇瑞鲲鹏天擎发动机的48%;其800V高压架构充电功率为480kW,落后于小鹏的600kW超充技术。自研能力的不足,使其难以在技术迭代加速的市场中构建长期竞争力。

作为东风集团控股子公司,岚图与集团的关联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既受益于集团资源支持,也引发市场对其市场化能力的质疑。

关联销售与采购占比居高不下。2022-2024年,岚图向东风集团销售整车及零部件的金额从5.46亿元增至26.79亿元,2025年前7个月进一步达30.58亿元,占营收比例接近20%。采购端,2024年向东风系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达28%,其中电池组等核心组件主要来自东风时代,存在单一供应商依赖风险——2024年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达10.1%。

金融合作中的利益输送痕迹明显。2025年前7个月,岚图为客户承担贴息而向东风集团支付的汽车贴息达2.89亿元,占同期净利润的66.6%。这种"集团补贴终端用户"的模式虽能短期刺激销量,但人为压低了真实购车成本,掩盖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缺陷。此外,招股书披露的第三方付款安排存在合规隐患,2024年非合同对手方账户结算金额达5.83亿元,占比3.0%,虽称已完成整改,但仍引发资金管理规范性的质疑。

关联交易对财务数据的修饰作用不可忽视。若剔除向东风集团的关联销售与贴息支持,2025年前7个月营收将下降约20%,净利润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输血"模式难以持续,随着岚图上市后独立性要求提高,关联交易规模可能收缩,其市场化盈利能力将面临更严峻考验。

四、央企基因构筑的差异化竞争力

尽管存在诸多短板,岚图仍凭借央企背景与资源整合能力,构建起新势力企业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这是其实现快速成长的核心逻辑。

东风集团超55年的造车积淀,为岚图提供了从研发、制造到供应链的全链条支撑,这是新势力企业短期内无法企及的优势。

制造体系与品控能力领先。岚图依托东风武汉工厂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了100%车规级零部件供应与0.01mm级的制造精度,2024年整车合格率达99.2%,高于行业平均的96%。其全铝底盘生产线采用航空级焊接技术,底盘强度较传统钢制底盘提升30%,为产品安全性提供保障——岚图追光PHEV获得"2023年度中国十佳车身"大奖,梦想家成为首个获C-NCAP五星认证的新能源MPV。

供应链稳定性与成本优势显著。借助东风集团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岚图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在2024年全球芯片短缺期间,通过东风与英飞凌的长期合作保障了芯片供应。成本端,东风时代的电池供应使岚图电池采购成本较行业平均低12%;与东风系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将整车BOM成本降低8%-10%,为21.3%的高毛利率提供支撑。

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大。作为央企旗下品牌,岚图能优先获取政策支持,2022-2025年累计获得政府补贴超15亿元,主要用于研发与产能扩张。资金端,东风集团累计向岚图增资超50亿元,2025年7月的10亿元增资进一步优化了其资本结构。这种资金保障能力,使其能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维持研发与市场投入,而新势力企业往往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岚图的产品布局与市场拓展策略精准踩准了行业痛点,在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实现了"少而精"的突破。

产品定位直击高端市场空白。2021年推出的岚图梦想家,精准切入高端新能源MPV市场,当时该市场几乎被别克GL8等燃油车垄断,新能源产品稀缺。梦想家凭借"MPV的空间+SUV的通过性+轿车的舒适性"的复合优势,快速占据市场空白,2024年销量达4.2万辆,成为高端新能源MPV市场亚军。2025年推出的岚图知音,则下探至20-25万元价格带,填补了岚图在主流家用SUV市场的短板,上市即成为华系纯电销量冠军。

"双动力+全品类"布局覆盖多元需求。岚图所有车型均提供纯电与增程/混动两种动力选择,既满足城市用户的纯电需求,也解决长途用户的补能焦虑。产品矩阵覆盖SUV(Free、知音)、MPV(梦想家)、轿车(追光)三大品类,价格带从17.99万元延伸至63.99万元(梦想家私人定制版),实现对家庭、商务、个性化等多元场景的覆盖。这种布局既避免了与新势力单一品类的直接竞争,又能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全球化布局起步早且路径清晰。岚图采取"欧洲核心市场+新兴市场"的双线策略,2022年首入挪威,2023年进军丹麦,2024年拓展中亚、中东市场。欧洲市场主打"高端智造"标签,通过参加慕尼黑车展、建立本地展厅提升品牌形象;新兴市场则依托性价比优势抢占份额,2024年海外销量达1.2万辆,占比15%,成为最快实现海外规模化销售的央企新能源品牌。

岚图采取"开放式合作"的智能化策略,通过与华为、DeepSeek等科技巨头合作,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形成"央企制造+科技公司智能"的协同优势。

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实现双赢。2025年双方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从单一技术供应升级为联合开发,华为不仅提供乾昆智驾ADS3.0与鸿蒙座舱,还参与车型定义、研发调试及供应链管理。这种合作使岚图智能化水平跨越式提升——2026款梦想家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智驾,鸿蒙座舱支持8屏互动与手机生态无缝流转,上市1小时订单破10000台。对华为而言,岚图的央企背景与制造能力为其智驾技术提供了量产落地场景。

多技术伙伴构建生态协同网络。除华为外,岚图还与DeepSeek合作实现大模型上车,岚图知音成为行业首个融合DeepSeek的量产车型,支持自然语言交互与场景化服务推荐;与四维图新合作高精度地图,提升智驾定位精度至厘米级;自建智慧超充站网络,2024年落成的首座超充站搭载VP1000超快充桩,充电速度达行业领先水平。这些合作形成了"技术互补、资源共享"的生态体系,避免了全栈自研的高成本与慢节奏。

智能化与用户需求深度结合。岚图的智能功能聚焦实用性,如针对家庭用户的"儿童模式"可自动调节座椅、空调与娱乐内容;针对商务用户的"会议模式"支持多屏协同与视频会议;针对长途用户的"能耗优化模式"可智能调节动力输出与空调能耗。这种场景化的智能设计,使智能功能渗透率达85%,高于行业平均的68%,提升了用户粘性。

五、规模化与独立性的双重考验

岚图的招股书在展示优势的同时,也坦诚披露了多重风险。这些风险既来自行业共性挑战,也源于央企转型的固有短板,若无法有效应对,可能延缓甚至中断其发展进程。

岚图当前的盈利状况高度依赖政府补贴与集团支持,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尚未稳固,面临持续盈利的严峻挑战。

补贴退坡将直接冲击利润水平。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成熟,政府补贴逐步退出是必然趋势。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较2023年下降40%,2025年进一步缩减,岚图获得的补贴金额已从2023年的4亿元降至2025年前7个月的3.2亿元(剔除一次性补贴后)。若未来补贴完全退出,其净利润将直接转为亏损,盈利假象将被打破。

规模效应不足制约成本下降。尽管2024年销量达8.01万辆,但远低于理想(80万辆)、比亚迪(300万辆)的规模,导致单位固定成本居高不下。招股书显示,岚图单车制造费用为1.8万元,是比亚迪的2.2倍;单车研发摊销费用为2.3万元,是理想的3.1倍。若销量无法快速提升至20万辆以上,规模效应难以显现,21.3%的毛利率可能面临下行压力。

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9.2%,高端市场也未能幸免。岚图为维持销量,梦想家终端优惠达2万元,知音降价1.5万元,直接导致2025年二季度毛利率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若价格战持续,其毛利率可能跌破20%,进一步加剧盈利压力。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为王"的时代,岚图"重合作、轻自研"的模式可能使其陷入"代工厂"困境,丧失长期竞争力。

技术依赖导致话语权缺失。岚图的智驾与座舱系统主要依赖华为,若华为调整合作政策或优先供应其他品牌,将直接影响岚图产品的迭代节奏。2025年华为乾昆智驾ADS3.0优先搭载问界M9,岚图梦想家的智驾功能延迟2个月上线,导致部分订单流失。更严重的是,岚图无法获取核心用户数据,难以基于用户反馈优化算法,形成"数据闭环缺失-技术迭代滞后"的恶性循环。

研发投入不足难以追赶行业前沿。2025年前7个月研发投入占比仅7.6%,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导致其在核心技术领域与头部企业差距扩大。在800V高压架构、固态电池、全栈智驾等关键技术上,岚图均落后于比亚迪、小鹏等企业。若无法加大研发投入,未来可能面临技术代差,丧失市场竞争力。

供应链依赖风险凸显。岚图的电池主要采购自东风时代,电驱系统依赖博世,若这些供应商出现产能不足、价格上涨或技术封锁,将直接影响生产与成本。2024年东风时代电池价格上涨8%,导致岚图单车成本增加0.8万元;2025年博世电驱系统供应延迟,导致梦想家产能减少10%,影响销量目标达成。

对MPV车型的过度依赖,使岚图面临市场波动与竞争加剧的双重风险,抗风险能力薄弱。

MPV市场天花板显现。2024年国内MPV市场规模达138万辆,增速从2023年的28%降至15%,其中高端新能源MPV市场增速从89%降至42%,增长放缓迹象明显。岚图梦想家2024年销量4.2万辆,2025年前三季度5.72万辆,增速从120%降至52%,市场接近饱和,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

竞争加剧分流市场份额。理想、腾势、极氪等品牌纷纷入局高端新能源MPV市场,2024年该市场参与者从5家增至12家,产品数量从8款增至21款。理想ME9凭借"家庭MPV"定位,2024年销量达3.8万辆,直接分流梦想家的客户;腾势D9通过价格下探策略,抢占中端MPV市场,对梦想家形成上下夹击。2025年梦想家市场份额已从2023年的28%降至18%,且仍在下滑。

新品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尽管岚图推出知音SUV与追光轿车,但市场反响平淡。2025年前三季度,知音销量2.1万辆,追光销量0.8万辆,合计占比仅32%,远低于梦想家的60%。知音面临特斯拉ModelY、比亚迪唐等强势对手的挤压,月均销量不足3000台;追光在高端电动轿车市场占比仅2.3%,难以与蔚来ET5、宝马i3竞争。新品未能形成支撑,进一步加剧了对梦想家的依赖。

岚图采用"介绍上市"模式登陆港股,虽能快速实现上市目标,但也带来估值不确定、流动性不足等多重资本风险。

估值面临市场考验。岚图H股理论价值基于2025年7月31日参考估值中位数计算,约每股11.735港元,但当前港股新能源汽车板块处于"寒冬期",投资者情绪谨慎。2024年以来,多家新能源车企股价较发行价跌幅超50%,奇瑞汽车上市首日破发,跌幅达12%。在市场环境低迷的背景下,岚图实际股价可能大幅低于预期估值,影响股东利益与后续融资。

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介绍上市不引入新投资者,股份均来自东风集团股东分派,若原有股东短期内集中抛售,可能引发股价大幅下跌。招股书显示,东风集团持有岚图90.32%股份,上市后将逐步减持以满足公众持股比例要求,若减持节奏过快,将对股价形成巨大压力。此外,岚图流通盘较小,日均成交额可能较低,进一步加剧流动性风险。

现金流缺口难以通过上市弥补。介绍上市无法为岚图注入现金流,而其当前面临较大的资金需求:2025年产能扩张需投入20亿元,研发升级需15亿元,海外市场拓展需10亿元,合计资金需求45亿元。截至2025年7月末,其现金及等价物仅38亿元,若上市后无法快速启动再融资,将面临现金流紧张风险,影响战略推进。

六、在央企基因与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

岚图的赴港上市,本质上是央企高端新能源品牌在市场化浪潮中寻求突破的一次尝试。面对盈利、技术、市场的三重考验,其未来发展将取决于能否在"央企资源与市场化机制""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单一依赖与多品类发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实现主营业务持续盈利是岚图上市后的首要任务,需通过规模扩张与成本优化构建内生增长能力。

扩大销量规模以释放规模效应。岚图计划2026年销量突破15万辆,2028年达到30万辆,重点提升知音SUV与追光轿车的销量占比。针对知音,将推出入门版车型,价格下探至15万元,抢占主流家用市场;针对追光,将新增PHEV版本,续航提升至1300公里,瞄准商务轿车市场。同时,加速海外市场拓展,2026年计划进入欧洲10国、中东5国,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25%,通过全球规模降低单位成本。

优化成本结构以提升毛利率。在供应链端,将扩大自研零部件比例,2026年实现电驱系统自主化,成本降低15%;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定制电池,采购成本再降8%。在制造端,依托东风集团的智能制造升级,将单车制造费用从1.8万元降至1.2万元。在运营端,通过数字化营销降低渠道成本,计划将销售费用率从12%降至8%。通过多维度成本优化,目标2026年毛利率维持在20%以上,且剔除补贴后实现盈利。

岚图需调整技术发展路径,在保持外部合作优势的同时,加大核心技术自研投入,构建"合作赋能+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深化生态合作但掌握核心话语权。与华为的合作将从"技术采购"升级为"联合开发",共同成立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岚图主导场景定义与用户需求分析,华为负责技术落地,确保核心数据共享与功能迭代话语权。同时,拓展多元化技术合作,与百度Apollo合作高阶智驾算法,与宁德时代共研固态电池,避免单一合作方依赖。

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计划2026-2028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00亿元,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2%以上。重点突破三大核心技术: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2027年实现城市NOA全覆盖;800V高压碳化硅全域系统,充电功率提升至600kW;固态电池技术,2028年实现量产装车,续航突破1500公里。同时,扩大研发团队规模,从2611人增至5000人,核心研发人员薪酬向行业头部水平看齐,吸引高端技术人才。

破解MPV依赖症需要加速新品迭代与市场渗透,构建"多品类、全价格带"的产品矩阵,提升抗风险能力。

聚焦SUV市场实现突破。2026年将推出岚图知音Pro版,搭载自研智驾系统与固态电池技术,续航达1000公里,定价25-30万元,瞄准中端高端市场;2027年推出小型SUV岚图星途,定价12-18万元,下探至大众市场,扩大用户基数。目标2028年SUV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至50%,与MPV形成双支柱格局。

拓展细分场景车型。针对家庭用户推出7座SUV岚图家庭版,配备儿童安全座椅、车载冰箱等专属配置;针对户外爱好者推出岚图越野版,搭载四驱系统与空气悬架,提升通过性;针对商务用户推出追光行政版,配备后排尊享座椅与会议系统。通过场景化产品策略,满足多元需求,降低单一车型依赖。

岚图需充分利用港股上市平台,优化资本结构,为战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化程度。

启动后续再融资计划。计划上市后6个月内启动定增,募集资金50亿元,用于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2027年视市场情况发行绿色债券,募资30亿元,支持新能源技术研发。通过多元化融资,将资产负债率降至60%以下,改善财务状况。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后将引入战略投资者,降低东风集团持股比例至70%以下;建立市场化的股权激励机制,覆盖核心研发与管理团队,提升员工积极性;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独立性与决策科学性,逐步淡化央企体制色彩,提升市场化运作效率。

岚图的赴港上市,是中国央企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化转型道路上的一次勇敢尝试。从五年前的品牌发布到今日的资本市场叩门,岚图用亮眼的销量与利润数据,证明了央企有能力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更打破了外界对央企"效率低下、市场化不足"的刻板印象。

但其招股书揭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补贴撑起的盈利假象、MPV单一车型的依赖、核心技术的自主缺失、关联交易的过度依赖,这些都是岚图从"央企样本"成长为"行业巨头"必须跨越的障碍。在新能源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资本市场不会长期为政策红利与集团输血买单,唯有构建内生的盈利能力、自主的技术实力与多元的产品矩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岚图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普遍困境:如何在依托传统优势的同时实现市场化突破,如何在技术合作与自主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规模扩张与盈利提升之间实现协同。对岚图而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市场化转型的新起点。

未来三年,将是岚图能否实现蜕变的关键期。若能抓住港股上市的机遇,补齐技术短板、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质量,岚图有望成为央企新能源转型的成功标杆;若无法突破固有瓶颈,可能陷入"规模不经济、盈利不可持续"的困境。

在中国汽车产业向"全球引领者"迈进的进程中,需要更多像岚图这样的央企品牌挺身而出,在高端市场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岚图的突围之路,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关乎中国汽车产业高端化转型的成败。资本市场与行业的目光,都将聚焦于这家央企新势力在港股市场的后续表现,以及其在市场化浪潮中的真正蜕变。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