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又改调了!10月16日,今日深夜的四大消息已来袭!
(来源:F金融)

说真的,这半个月的中美贸易剧情比美剧还折腾人。特朗普月初还在社交媒体上咆哮着要加征100%关税,搞得市场人仰马翻,结果这才几天,美国财长贝森特就改口说“不一定实施”了。这种反转再反转的戏码,连华尔街那帮最资深的交易员都被搞得头晕——他们甚至给这种模式起了个绰号叫“TACO交易”,全称是“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特朗普总是临阵退缩)。
第一波:关税威胁与稀土反击
10月10日那天晚上,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平台上来了一枚“重磅炸弹”——宣布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消息一出,道指瞬间跳水超千点,两天内市值蒸发接近两万亿美元。说实话,这种场面在特朗普任内已经不是第一次见了,但每次都能把市场吓得够呛。
但中方这次的回应有点不一样。没隔多久,中国交通运输部就发布了《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直接针对美国船舶对等收费。更关键的是,之前已经预告过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在10月14日正式生效了。这个时间点选得很有意思,正好和美国对中国船舶收取港务费的同一天。
稀土这东西,普通人可能觉得离生活很远,但实话实说,它可是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美国的F-35战机、精确制导武器、新能源车电机都离不开稀土。中国掌控着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这一拳打出去,效果立竿见影——纽约稀土期货价格单日暴涨12%,而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马上改口说100%关税“并非板上钉钉”。
为什么特朗普政府这么快就软了?
这里面其实有个很有趣的矛盾。特朗普表面上很强硬,但他团队内部意见并不统一。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采访时直接泼冷水,说对中国加征100%关税的情况不一定会发生。这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套路,明显是在为后续谈判留余地。
而且美方可能低估了中方这次的反制决心。中方不仅提前通过双边渠道向美方通报了稀土管制措施,还明确表示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只要合规申请都会正常审批。这种既强硬又留有余地的做法,让美方的过度反应显得有点自乱阵脚。
第二波:三国高官的“巧合”访问
就在中美互相过招的同一时间,三个美国的传统盟友——瑞典、加拿大和法国的高官,却排着队来中国访问。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加拿大外长阿南德都是10月16日至17日访华,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甚至还早一天,10月15日就到了。这种扎堆访问的时机,你说纯属巧合?反正我是不信。
加拿大这次特别有意思。他们的外长阿南德是带着“特殊信件”来的,马尼托巴省长直接呼吁联邦政府“立刻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为什么这么急?因为加拿大油菜籽对华出口暴跌了76%,农场主们都快扛不住了。说白了,这就是“美国点火、加拿大买单”的典型例子——跟着美国对中国加税,结果自己农产品市场先受重创。
瑞典和法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瑞典是第一个跟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2024年两国贸易额都快190亿美元了,他们可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法国一直喊着“战略自主”,在中国的大飞机项目、新能源市场里,法国企业看到的都是商机。
第三波:航运战场上的见招拆招
10月14日这天,中美在航运领域的过招也挺精彩。美国开始对中国船舶收取“国家安全附加费”,中方立马对等反击,宣布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但这还不算完,中方还追加了一招——制裁了韩国韩华海洋的5家美国子公司。
这一手挺有意思的,因为世界造船业目前主要是中韩竞争,而韩华海洋正在帮美军建造军舰。中方这一拳,既打了美国,又敲打了韩国,还牵制了美国的军舰建造计划,算是一石三鸟。
未来会怎么走?
从现在到11月1日特朗普设定的关税期限,满打满算就半个月时间。这半个月里,估计还会有各种反转。但有几个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了:一是中方的反制工具越来越丰富,从稀土到航运,招招都打在美方的痛点上;二是美国的盟友圈并不牢固,各国都在打自己的算盘;三是贸易战打来打去,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高盛报告显示,美国消费者将承担55%的关税成本。
中方一直强调“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种态度其实挺明智的。不主动挑事,但事儿来了也不怕事。而且中方这次稀土管制留了民用产品例外和长期许可证发放的空间,明显是为后续谈判留了余地。
10月底在首尔还有个APEC峰会,中美领导人会不会见面目前还是个悬念。但不管见不见,贸易战这么打下去对谁都没好处。全球经济已经够脆弱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警告说中美关税全面升级可能让全球经济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
说到底啊,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不是零和游戏。中美这两个经济体量这么大的国家,完全脱钩根本不现实。现在这种“边打边谈”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谈判桌前。毕竟,做生意不是打架,共赢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