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发审向“新”倾斜 现场检查威慑力持续提升

2025年10月16日,04时13分08秒 机构观点 阅读 2 views 次

今年以来,IPO过会率有所提升。截至目前,A股IPO企业上会数量为61家,过会数量为58家,95.08%的过会率较去年同期的85.37%上升近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严把入口关的监管导向下,今年已有16家首发企业被抽中接受现场检查。

华北地区一名投行人士表示,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在IPO常态化的同时推动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运用现场检查等方式严防发行上市“带病闯关”,借助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助力中国高质量企业发展壮大。

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IPO企业上会数量为61家,过会数量为58家,过会率为95.08%,较去年同期的85.37%上升近10个百分点。3家未顺利过会的企业包括暂缓审议的优迅股份、泰金新能,以及取消审核的节卡股份。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在严格把控上市公司质量关的监管导向下,发行人企业“卡位申报”情况明显改善,排队上市的企业质量有所提高,过会率自然有所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自科创板的“1+6”改革政策发布以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GPU龙头摩尔线程从6月30日受理到9月26日过会,用时88天,创下2025年以来半导体领域审核最快纪录。而另一家光通信芯片企业优讯股份完成两轮问询仅用75天,审核响应速度显著提升。

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路径进一步畅通,已有多家未盈利企业推进科创板IPO,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实现上市进程突破。在政策引导下,科创板正形成“核心技术突破+资本市场支持”的双轮驱动生态,推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加速发展。随着西安奕材禾元生物等企业相继启动发行程序,科创板成长层将迎来设立后的首批上市企业。

上述投行人士指出,正加快推进的资本市场改革,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核心,引导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对于IPO的筛选标准从泛科技转向硬科技的精准识别,优先聚焦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筛选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备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企业。财务标准也从盈利导向转向现金流及技术估值,重点关注攻克技术壁垒、有长期盈利潜力的未盈利企业。

全流程严监管信号更清晰

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日发布了今年第三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电建新能、越亚半导体两家公司被抽中现场检查。截至目前,年内被抽中现场检查的首发企业增至16家。

在早前的3月和7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分别组织了今年前两批次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签工作,共有14家企业被抽中,截至目前,尚无一家通过审核,也没有一家企业撤单。但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有11家企业的审核状态为“中止审查”。

根据规定,首发企业检查的抽查比例为在审企业的20%,现场检查主要聚焦于企业财务真实性、内控规范性、信息披露质量以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等方面,包括财务数据真实性问题、关联交易与业务独立性问题、核心技术及科创属性问题、信息披露质量问题。

杨德龙指出,全面加强IPO现场检查等准入口监管,坚持“申报即担责”原则,能够强化对于拟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的合规“威慑力”,促使发行上市的申请更加谨慎合规,降低“带病申报”的风险

不仅在“入口”从严把关,“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全面从严监管,正成为当前资本市场全流程监管的新趋势。在针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方面,以财务造假为代表的重大违法行为是严打的重中之重。

利用两个市场发展壮大

当优质企业排队冲刺A股的同时,也有不少公司选择赴港上市。9月以来,已有64家公司递表港交所,其中包括20余家A股上市企业,覆盖了医药生物、通信、食品饮料汽车等多个行业。

已有11家A股公司在年内实现了“A+H”两地上市,募集资金合计916.89亿港元。其中,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蓝思科技的实际融资额居前,合计占今年港股IPO总融资额的五成以上。

“A+H”本轮热度持续升温,得益于政策红利的释放、企业路径的拓宽和全球资本回流三重驱动。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指出,A股龙头企业港股上市热潮,其战略动机不仅限于融资渠道拓展,赴港上市可以帮助企业构建“A+H”双融资平台,实现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协同发展,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加速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师刘刚认为,从A股到H股上市浪潮将长期改善港股市场结构,优质公司会吸引更多资金沉淀,强化香港作为中国资产投资窗口和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望吸引更多资金沉淀,实现优质公司与资金的双向正循环。

(来源:天天基金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