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非电消费“备考”,氢基能源期待政策红利
中国“十五五”开篇在即,相关政策布局为下一个五年提供线索。
10月13日至11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实施办法》在“双碳”目标下,按照2025年正式实施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要求,落实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最低比重目标,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这也意味着,“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将从法律法规层面落地走向行政考核。
巴伦中文网关注到,数位专家曾在会议研讨中提到过,“十四五”期间的各项规划中,单位GDP能耗下降13.5%目标、碳排放下降18%目标是“压力较大环节”。在2025收官年的年初,有观点称之为“踮起脚尖才能够到的目标”,也有专家直言“很难完成”,并以《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相关措辞作为佐证。
在此背景下,“十五五”一方面确定大的体系将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降低能源消耗的强制约束压力,避免“拉闸限电”等情况再次出现,同时也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扩宽车道。另一方面,通过细化考核确保2030年碳达峰仍是重中之重,很多指标都需要精细化调整。
比如,前述《实施办法》中,“第四条”即明确,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分为电力消费和非电消费。而且,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行业发展和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情况,适时对重点用能行业的可再生能源非电消费最低比重目标进行监测、评价和考核,并明确过渡期限”,虽然与电力消费最低比重直接“会同有关部门确定重点用能行业,对其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和过渡期限”相比,灵活调整余地更多,但这也是非电消费首次在中央政策层面被纳入考核体系。《实施办法》还提到,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将按年下达目标,由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落实;非电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可通过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等综合利用、生物质能非电利用等方式完成。
在所涉包括太阳能热、地热、生物质燃料、氢氨醇等非电利用方式中,同属“氢基能源”的氢氨醇目前最受市场关注,通过《实施办法》提供的具体核算方法也可看出,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被放在显要位置。
实际上,《能源法》中也明确写道,国家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电力、工业、交通、建筑被认为是碳排集中的四大领域,氢能既可以作为燃料电池应用于车辆船舶、电力系统,也能作为氢储能储电,而在电气化难度较高的钢铁、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具备能源燃料和工业原料双重属性的氢基能源已成“深度脱碳”的希望所在。
目前,无碳排的可再生能能源制绿氢主要由风电、光伏发出的绿电分解水得来。绿醇、绿氨同样需经此步骤,再与绿色二氧化碳、氮气耦合制取。
中国氢基能源普遍在2023年左右迎来资本押注和市场热捧,但2024年就怵然遭遇挫折,产业端产能过剩叠加应用渠道不畅,让本就未走通商业化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承压,政策端补贴和审批也都有所放缓,让行业前景再陷迷茫。
今年初,氢能相关从业者、专家在两会等场合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主要包括提供补贴或给予电力优惠政策,对风光氢氨醇等基地示范项目实行灵活电价机制并取消过网费限制,开通绿氢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重点布局了绿氢绿醇业务的光伏龙头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还提到,中国应在技术端完善绿氢装备认证与能耗标准,主导全球绿氢技术标准制定,强化碳资产管理平台应用;在市场端将绿氢纳入绿色金融重点支持范畴,通过利率优惠、税收减免及土地政策倾斜降低产业成本。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原油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庆生则建议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国家规划指导,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目前,中国氢能领域有五家上市公司,其中国富氢能、国鸿氢能、金源氢化、重塑能源均在港股上市,有“氢能第一股”之称的亿华通则实现“A+H”上市。今年以来,生产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的鸿基创能科技也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
不过,目前上市氢能企业仍以发展较早的氢燃料电池领域为主,作为可再生能源制氢核心装备的电解槽企业还较难跨过上市门槛。
另外,包括隆基绿能、正泰新能源、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光伏、风电巨头也都在布局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这些新崛起的大项目被认为既能帮助解决光伏、风电的消纳难题,乃至助力新能源“反内卷”,又能有力推动氢基能源的初期发展,为深度脱碳打好基础。(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