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遷徙潮:中國富豪「離新回港」的深層邏輯與未來格局原創
財富遷徙潮:中國富豪「離新回港」的深層邏輯與未來格局
原創
日期:2025年10月3日 下午7:10作者:吳言 編輯:Danna
在全球財富版圖東移的浪潮中,亞洲兩大金融樞紐新加坡與香港的「財富爭奪戰」從未停歇。
然而,近兩年來,一場顯著的財富遷徙潮正在上演——中國富豪正集體撤離新加坡,重新將目光投向香港。
這一趨勢並非偶然,而是香港2025年施政報告的政策升級、兩地成本效益差異與服務質量分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背後蘊含著中國富豪對財富管理、身份規劃與生活方式的全新考量,也將深刻重塑亞洲財富管理市場的未來格局。
趨勢顯現:從數據看中國富豪的流動軌迹
若要清晰把握這場財富遷徙的脈絡,數據無疑是最直觀的「指南針」。從家族辦公室數量這一核心指標來看,兩地的發展軌迹已呈現出明顯分化。
新加坡單一家族辦公室(SFOs)數量雖從2020年的約400家增長至2024年底的超2,000家,四年間增長超四倍,但增長背後隱憂重重。
2023年8月爆出28億新元洗錢案後,有關當局升級監管,新加坡家辦審批時間從過去的3-6個月大幅延長至12-18個月,部分申請需要更長時間完成背調和反洗錢審查,嚴苛的審批流程讓不少富豪望而卻步。
反觀香港,其家族辦公室數量基數更大且增長穩健,德勤與香港投資推廣署聯合發佈的《香港家辦市場研究》顯示,香港2023年底已有約2,700家單一家辦,今年6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透露,管理規模千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家辦數量仍保持這一水平,並預估很快會突破3,000家,其中過半數資產規模超過5,000萬美元。
更關鍵的是,香港家辦設立流程簡便,無需預先申請,可先設立後申請稅收優惠,這種靈活高效的模式對追求效率的中國富豪極具吸引力。
富豪淨流入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Henley & Partners預測,2025年新加坡百萬富翁淨流入將從2024年的3,500人驟降至1,600人,降幅高達54%;而香港則呈現相反態勢,《全球私人財富遷徙報告》顯示,2025年香港預計將淨流入800名百萬富翁,而2024年為淨流出500名。儘管香港的絕對淨流入數量不及新加坡,但結合兩地的政策調整與市場環境,這一數據已充分表明中國富豪對兩地的偏好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從資產管理規模與資金流向來看,香港的優勢同樣突出。2023年香港私人財富管理規模或達9.022萬億港元,較前一年實現近三倍的強勁淨資金流入,文匯報的一篇報道顯示,到2025年5月,私行和財富管理規模或增長15%,達到10.4萬億港元,而在香港建立的證監會授權基金保持穩定增長,2024年末資產淨值上升22%至1.6萬億港元,並在2025年5月進一步上升21%,至1.99萬億港元。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資本市場的活躍度為富豪財富增值提供了廣闊空間,2025年以來多宗十億美元級IPO接連登陸,如寧德時代(03750.HK)、紫金黃金國際(02259.HK)、恒瑞醫藥(01276.HK)、海天味業(03288.HK)、奇瑞汽車(09973.HK)、三花智控(02050.HK)等,募資規模均在10億美元以上,寧德時代和紫金黃金國際的募資規模更分别達到53億美元和32億美元,這為計劃上市或已上市的中國企業家提供了絕佳的資本運作平台。
新加坡雖在資產管理規模上有所增長,但2024年家辦管理資產規模門檻提高至2,000萬新元(約合1.2億港元),且有業内人士透露,中國籍客戶在新加坡設立家辦的需求減少約30%,資金流向的傾斜已十分明顯。
根源剖析:政策、成本與服務的三重博弈
中國富豪的集體遷徙,本質上是對新加坡與香港在政策環境、成本效益、服務質量三重維度上的重新考量與選擇。
(一)政策環境:新加坡「急刹車」與香港「加速跑」的鮮明對比
2023年新加坡「最大洗錢案」曝光後,監管政策迎來急轉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推出的家辦新規要求申請人披露家庭成員詳細信息,包括現任或前任配偶、收養子女、繼子女等,追溯範圍甚至可達5代人,這種近乎「窮儘式」的信息披露觸及了部分中國富豪的隱私底線。
同時,家辦新規強製僱佣本地專業人士的要求,如13O計劃需至少僱佣2名投資管理人員,13U計劃需至少僱佣3名投資管理人員且至少1名為非家族成員,不僅推高了運營成本,也讓習慣家族内部管理的富豪難以適應。
2025年6月30日《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FSMA)的生效更是對加密資產行業造成重創,未獲牌照的數字代幣平台被迫停運,嚴苛的合規要求讓持有大量加密資產的中國富豪紛紛撤資。
香港則通過2025年施政報告持續優化政策,打造「磁吸效應」:在家族辦公室稅務優惠方面,2023年5月實施的《2023年稅務(修訂)(家族投資控權工具的稅務寬減)條例》已為符合條件的家族辦公室提供利得稅豁免,2025年稅改進一步擴大合資格資產類别,將虛擬資產、碳衍生品、保險相連證券等新興投資品類納入其中,相關草案已於2025年初完成公眾意見徵詢,預計2025/26課稅年度起實施。有傳香港或明確代幣化ETF轉讓可享印花稅豁免,為家辦資產配置提供更多選擇。
在人才與資本引進上,2024年3月重啓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新CIES)經2025年施政報告優化後吸引力倍增:非住宅物業投資可算入額從1,000萬港元提升至1,500萬港元,住宅物業可算入門檻從成交價5,000萬港元下調至3,000萬港元,且申請人通過全資擁有的「合資格私人公司」 投資可計入達標金額。
此前2025年3月已實施的優化措施還包括淨資產審查期從2年縮短至6個月,允許計入家庭成員共同資產中的實益份額。截至2025年6月底,該計劃已收到1,548宗申請,其中1,188宗獲原則批準,已核實投資淨額突破210億港元,預計將為香港帶來超460億港元資金注入。
香港監管的靈活性同樣值得稱道,富豪無需預先申請家辦,可先設立後滿足條件再申請稅收優惠,資金也不一定需放在香港,BVI架構通過簽署委託管理協議即可實現運作,這種「寬松友好」的政策環境與新加坡形成強烈反差。
(二)成本效益:香港「低門檻+低稅負」的雙重優勢
成本效益的巨大差異,成為推動中國富豪回流香港的又一關鍵因素。
在設立與運營成本上,新加坡家辦門檻高昂,13O計劃初始資產至少1,000萬新元且兩年内需遞增至2,000萬新元(約合1.2億港元),13U計劃初始資產至少5,000萬新元(約合3.0億港元),年度運營成本通常在200萬新元(約合1,206萬港元)-500萬新元(約合3,015萬港元)之間(包括最低運營支出、人力成本、辦公場地租金、專業服務費等),還需將至少10%或1,000萬新元(兩者取其低)投資於本地項目。
香港家辦管理資產規模需超過2.4億港元(約3,000萬美元),年度運營成本通常在400萬-800萬港元之間,且無強製本地投資要求,資金配置更為靈活。
稅收成本方面,香港的優勢更為顯著。結合2025年稅改政策,假設一個管理資產規模為1億美元的家族辦公室,按1,000萬美元(約合7,781萬港元)利潤計算,香港企業所得稅約19萬美元,新加坡則需170萬美元(新成立企業前三年有稅務優惠)。
個人所得稅方面,香港的個人所得稅稅率也相對低於新加坡,且新加坡還需繳納9%的商品及服務稅,香港則無此類稅收。在虛擬資產領域,香港明確合資格基金交易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資產所得可納入「統一基金豁免」框架,享受利得稅豁免,而新加坡對加密資產投資的稅務處理仍處於模糊狀態,進一步拉大了成本差距。
(三)服務質量:金融效率與生活便利性的雙重加持
服務質量與便利性的差距,進一步堅定了中國富豪回流的決心。
在金融服務效率上,香港設立家辦或最快可在3個月内完成,而新加坡的審批時間或已延長至12個月以上,2024年近九成新加坡私行高管認為開戶緩慢導致客戶流失。
香港私行從業人員專業素養高,能提供更深入的投研分析與豐富的投資方案,且資本市場產品豐富,涵蓋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等各類資產,尤其在人民幣業務上,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能為富豪管理人民幣資產、對衝匯率風險提供便利。新加坡雖在私人銀行業務上有一定基礎,但流程繁瑣、決策鏈條長,且投資產品相對單一,在與中國内地市場的連接性上遠不及香港。
生活環境方面,新加坡雖有「花園城市」之稱,綠化率高、氣候舒適,但香港中西文化交融,與内地文化聯繫緊密,語言溝通無障礙,且地理位置優越,3小時飛行圈覆蓋中國主要城市,便於富豪管理内地業務,參與内地市場。更重要的是,新CIES帶來的人才政策紅利與香港成熟的教育、醫療資源形成協同,吸引富豪家族整體落戶,這一點是新加坡難以比擬的。
未來展望:亞洲財富管理格局的重塑與挑戰
中國富豪的遷徙潮,正深刻重塑亞洲財富管理市場的格局,香港與新加坡將在差異化競爭中走向新的平衡,同時也面臨著各自的挑戰與機遇。
從短期來看,新加坡的監管有可能繼續收緊但趨於理性,其中反洗錢等要求將持續強化,但可能會擔心過度驅趕客戶而在執行層面提高靈活性;家辦的資產規模要求可能會進一步提高,且對人員配置要求更趨嚴格,在稅收優惠方面或引入更多ESG相關的投資要求。
香港的家辦政策有望持續優化,包括進一步擴大稅收優惠範圍,優化資產門檻要求和簡化申請流程,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將更加領域,而且香港一直在持續推出金融創新政策支持,並加強與内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在人才政策方面也持續放寬,為家辦專業人才提供更多便利,這些措施或推動香港成為中國富豪的新選擇。
中國富豪的遷徙潮,不僅是一場簡單的財富地點轉移,更是對亞洲財富管理市場發展方向的一次「投票」。在這場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格局中,香港憑借2025年施政報告的政策升級、顯著的成本效益與高效的服務質量,正重新奪回財富管理的主動權,而新加坡也在調整戰略,尋求新的定位。未來,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與金融市場的創新,亞洲財富管理市場將迎來新的變革,而中國富豪的選擇,將持續影響這場變革的走向。
(来源:财华社)
相關文章
- 2小時前
- 【港股收評】三大指數回調,短視頻概念領跌,電力股逆市走高
- 3小時前
- 【IPO前哨】岚圖汽車實現最快單季盈利,警惕「單腿走路」等隱憂
- 5小時前
- 特斯拉Q3交付超預期,股價卻向下!投資者因何不買賬?
- 9小時前
- 一圖解碼:森億智能遞表港交所 AI醫療獨角獸 虧損收窄
- 昨天
- 【捉妖記】單日股價狂跌84.2%,新明中國難逃「仙股」宿命
- 昨天
- 從美洲鋰業到天齊、贛鋒:一場跨越太平洋的鋰電狂歡!
- 昨天
- 中國富豪「棄新赴港」?香港憑這幾點承接住財富新流向
- 昨天
- 全球資產估值邏輯生變,誰是王者?
- 昨天
- 「全繫列智能機器人第一股」珞石機器人:以全棧技術領跑智能機器人賽道
- 昨天
- 【港股收評】10月開門紅!恒科指漲3.36%,芯片股全線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