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量100万台:老实人何小鹏,搞AI比李想更激进

2025年11月19日,23时33分25秒 科技新知 阅读 4 views 次

文 | 白鲸实验室,作者|吴寻,编辑|刘培

11月17日,小鹏汽车2025年Q3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首次给出了关于机器人业务的量产预期:到2030年,小鹏机器人的年销量可能突破100万台。他还判断,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将远超汽车本身。

而来自一个第三方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也不过34万台左右。何小鹏在圈内是公认的老实人,为何在机器人这件事上显得格外激进?

01老实人,不老实

令何小鹏感到心酸的是,要剪开机器人的皮套,自证人形机器人IRON是机器人,而不是人。他想到《让子弹飞》里的一个情节,六子为了证明自己只吃一碗粉,不惜剖开肚子。这个过程何小鹏语气一度哽咽,多位小鹏员工甚至当场哭了。

无论是矫情还是真情,小鹏都成了最大获益方。网友的质疑,何小鹏的自证,两件事把小鹏机器人推到风口。自2021年小鹏推出飞行汽车火出圈以来,这是小鹏第二个火出圈的产品。就机器人来说,除了宇树还没有哪款机器人享受到如此大范围的曝光。

11月6日至7日,小鹏汽车股价因新业务Robotaxi、人形机器人等的利好消息而上涨,港股盘中一度涨近6%‌,美股盘前涨幅也超过5%‌。10日,小鹏汽车美股大涨16%,市值攀升至249亿美元,一举超越理想、蔚来等新势力。

何小鹏在圈内以老实人著称,但这么个老实人一向喜欢定远大目标,讲很宏大的故事。蔚小理中,小鹏是唯一一个做飞行汽车的,愿景是改变未来出行,也是第一个做出人形机器人的,Robotaxi同样如此。

宏大故事意味着天花板高,能迅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目前小鹏的故事确实已经遥遥领先。蔚来仍深陷负债,今年能讲的最大故事是如何在第四季度盈利。理想虽然也把自己定义为人工智能企业,今年的重心却在放在了讲“纯电SUV”的故事上,最近还惹“火”烧身。

从布局AI和具身智能的时间上来看,小鹏是比理想还要激进地把智能化作为核心的车企。2020年小鹏就成立“鹏行智能”,正式进军机器人领域,2021年,小鹏公开宣布要做Robotaxi业务。去年,小鹏正式确立“AI驱动”的战略。

2024年8月,何小鹏在“10年热爱之夜”发布会上,宣布小鹏汽车将“由软件定义汽车升级到AI定义汽车”。何小鹏还披露了三大技术底座,图灵AI芯片、AI鹰眼视觉方案、AI体系架构。同年11月,小鹏AI科技日首次面向全球直播,展示出AI汽车、初代AI机器人IRON、飞行汽车等产品。何小鹏在会上明确表示,未来的汽车将是四个轮子的机器人。

只不过相比去年的科技日,今年小鹏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因为受到的争议,而被更多人关注。这事最大的意义是,一改大众对小鹏“仅仅是一个车企”的认知。

同IRON一起发布的,还有小鹏第二代VLA大模型、小鹏Robotaxi、汇天飞行汽车。几个产品加起来,可以用何小鹏身后荧幕上显示的几个字概括——物理AI。在何小鹏看来,未来大模型会成为“物理AI世界的操作系统”,也是一切物理AI应用的基础。

AI浪潮汹涌,所有人都在拿AI赌一个未来,尽管小鹏的汽车还没成为NO.1,何小鹏却有志于成为“物理AI”的NO.1。

今年2月,何小鹏和晚点对话时说,“我们肯定希望在物理世界是NO.1。‘小脑’的泛化范围小、难度低,‘大脑’的泛化范围大、难度高。所以自动驾驶(小脑)的发展会比AGI(大脑)更快,我们要先做好小脑,同时不断前进大脑。”

何小鹏认为,当智能被AI重新驱动,小鹏就要从传统的智能(如自动驾驶、语音交互)跳出来,进入“全AI”的逻辑,实现“AI满血”。

AI时代,头部新能源车企转变成人工智能企业几乎是必然,这的确意味着有更大增长空间。特斯拉估值破万亿美元,依靠的不只是依靠电动汽车的基本盘,也要靠人形机器人Optimus和Robotaxi这样带有未来叙事的产品。

这样的未来叙事,国内车企中小鹏和理想跟得最紧。今年6月,理想汽车成立“空间机器人”和“穿戴机器人”两个新的二级部门,这被认为是理想汽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布局。李想甚至称,AI对于理想汽车意味着全部。

理想汽车一年超过100亿的研发投入,有接近一半是投在了AI方面,包括自主研发的端到端和VLM的基座模型。只可惜理想的AI道路并不顺畅。理想原计划2025年9月10日OTA 8.0推送的VLA远程召唤功能,因技术框架超越L2辅助驾驶级别遭举报,紧急暂停推送。

尽管理想汽车早已实现盈利,小鹏仍在亏损,后者的市值却已超越前者。这说明不了什么,只能说明在资本市场上,会讲故事的公司有糖吃。

02激进对标特斯拉

一直以来,小鹏汽车都被认为是对标特斯拉。2014年马斯克公开特斯拉223项电动汽车专利后,作为UC浏览器创始人的何小鹏萌生了造车想法。何小鹏及早期投资人YY创始人李学凌、猎豹移动CEO傅盛等,都是特斯拉车主,他们几乎共同描绘了一幅"中国版特斯拉"的蓝图。

直到今天,这幅蓝图依然照着特斯的样子拓展疆界。

小鹏发布的第二代VLA(视觉-语言-行动)大模型,开始弱化语言模型的转化,越来越接近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追求端到端。今年6月,酝酿九年的特斯拉开始启动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服务,而小鹏计划在2026年推出L4级Robotaxi启动试运营。

一旦想干大事,再老实的人也会在言语上表现得过分自信。今年2月,何小鹏曾说L3会是今年下半年的赛点,“L3或者L3+,将是AI智驾的iPhone4时刻。”但在今年的科技日上,小鹏并未提及任何L3的信息,而是以Robotaxi直接面向L4。

对此何小鹏的解释是,我认为将来一个是L2,一个是L4,没有L3,因为L3既不L2,也不L4。这样的回答显然是在回避问题。

L3实际上是诸多自动驾驶车企面临的共同障碍。L3的定义是,有条件自动驾驶,驾驶员需在系统请求时接管,这导致责任模糊地带。L2事故责任在司机,L4责任在运营商,但L3的"系统请求接管"场景下,事故责任难以判定。

李彦宏在2022年就提到过,L2和L4责任界定清楚,L3事故责任难界定,可能会被跳过。而且从L2到L3还有成本问题,L3需在L2基础上增加激光雷达冗余、高精度定位、驾驶员监控系统等,硬件成本显著上升。这也是百度、滴滴等企业选择跳过L3,直接攻坚L4特定场景的原因。

小鹏这些年在对标特斯拉的同时,似乎也在一直寻找机会超越。如果从源头来看,小鹏做机器人其实并非是跟随特斯拉。2021年,马斯克才在AI Day首次发布"特斯拉通用机器人计划",而小鹏是在更早的2020年决定做机器人的。

业内普遍的共识是,车企是最适合做具身智能的,马斯克、李想、何小鹏都有这样的观点。“汽车公司最适合做机器人,差不多70%的能力是同源的,机器人有手有脚,汽车有四个轮子和车身,它们都叫具身。”何小鹏说。

小鹏真正领先特斯拉一步的,是飞行汽车。预计2026年下半年,小鹏汇天的第一批飞行汽车将上市销售。而特斯拉计划在今年年底,才会展示第一款飞行汽车的原型车。但在没有规模化量产和应用之前,这种理念的领先意义并不大。

一个不难洞察的事实是,从智能手机对标iphone,到新能源汽车对标特斯拉,中国企业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决定他们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一是更垂直细分的场景,二是性价比。例如理想汽车主打家庭场景,小米从手机到汽车在追求性价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一味地追求高性价比势必会遏制创新,这也是一直以来小米被诟病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小鹏极不安分,往往会以激进的方式寻求创新突破,飞行汽车、Robotaxi、人形机器人的快速落地,都能说明这一点。

今年科技日,小鹏表现出更大的野心是在VLA上。何小鹏把第二代VLA直接对标特斯拉的FSD(Full Self-Driving),20公里复杂小路,FSD接管5次,第二代VLA仅接管1次,并且支持小路NGP,复杂小路平均接管里程提升13倍。

李想曾把VLA定义成人类司机一样的大模型,它有自己的整个脑系统,不但要看到物理世界,还能够理解物理世界,有language(语言),CoT(思维链),和推理能力。而小鹏第二代VLA,最大的突破在于砍掉了"语言"这个中间转译环节,这样做的好处是决策链路更短,信息损耗更少。

更关键的是,小鹏将第二代VLA大模型定位为“物理AI世界的操作系统”,并围绕它构建一个跨越多硬件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开源、硬件载体和全球伙伴共建,将VLA的能力从汽车扩展到Robotaxi、人形机器人乃至飞行汽车。

等于说,小鹏试图从产品公司转型到平台与生态公司。这个故事更为宏大,也意味着小鹏必须证明,VLA这套“操作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

03故事性感,现实很难

何小鹏描绘的未来产品生态蓝图能否真正落地到实际应用上,仍需打个问号。

目前小鹏内部有十个研发团队共同研发机器人,另有20多个部门与之合作,整体研发人员规模超过1000人。去年小鹏推出的第一代IRON机器人,有62个主动自由度,今年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有82个自由度,多出20个。这也是IRON走T台看上去更加妩媚且自然的原因。

尽管何小鹏用性感的机器人讲了个性感的故事,一落到应用上就很不性感。IRON目标场景仅是“导览+导购+导巡”,何小鹏明确称,机器人不适合在工厂打螺丝,也不适合在家做家务,原因是家务场景非常复杂,灵巧手的寿命距离商业可用距离很远。

导购导览类场景,是目前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最容易落地的场景。今年下半年,包括智元机器人在内的多家具身智能厂商,都在大额订单上纷纷加速工业场景的部署,智元机器人甚至开始进入复杂的消费电子领域。

智元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姚卯青曾告诉我们,复杂消费电子领域对精细化操作,如毫米级精度,要求极高,能充分体现具身机器人的技术优势。

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一直以来都有较大争议,即便很多业内人士似乎也无法达成共识。乐观派认为文旅导览、工业巡检等场景能验证"工具性",悲观派如李开复则直言,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不需要人形机器人。

老实人何小鹏的优点是,敢于承认自家机器人的不足。

小鹏机器人IRON计划于2026年底实现规模化量产,相关人士预测,成本大概在3万美金左右,甚至高达几十万人民币。这个价格也许比特斯拉低,但在国内就显得过于贵,当宇树科技Unitree R1 3.99万元人民币起,松延动力小布米降至9998元人民币,小鹏的IRON性价比上实在没什么竞争力。

未来小鹏不仅要和宇树、智元这种原生机器人企业竞争,还要面临和车企在机器人赛道的内卷。目前已有至少20家车企宣布有造人形机器人的计划,车企换个地方卷,卷到最后很可能会陷入价格战。

小鹏不能满足于自己的机器人走路多性感,更重要的是把价格打下来。

无论是Robotaxi还是IRON机器人,核心都依赖于小鹏发布的第二代VLA大模型,这个被小鹏称为的“物理AI”大脑。

“物理AI”被视为生成式AI的下一个前沿技术,在不少人看来,这才是最终的AGI。物理AI,本质上来说,AI从“会说话”迈向“会行动”。它突破了生成式 AI对虚拟空间的依赖,能够像人一样用双眼感知世界,并在复杂的物理环境中进行理解、规划和执行动作。

何小鹏对自家的物理AI研发很有信心,可市场上围绕端到端、VLA的技术争议和概念也远未收敛。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人认为,VLA很难落地解决复杂任务。华为车BU CEO靳玉志称,VLA看似取巧,但无法真正走向自动驾驶。博世智驾中国区负责人吴永桥也表态,VLA落地有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何小鹏原本坚定的VLA的技术路线,似乎也一度陷入困境。直到今年二季度,VLA跳过中间的“L”(language),变成VA端到端,才实现新的技术突破。何小鹏称,这一进展将小鹏的自动驾驶升级换代“提前了接近两年”。

在让AI理解物理世界上,世界模型、端到端、VLA路线上,各家都在尝试突破当前模型理解物理世界的限制。技术方案之争尚未停止。蔚来认为,世界模型才是最终智能上限,而理想汽车的郎咸朋坚定的认为,VLA才是真正的落地方案,世界模型只是训练VLA的仿真环境。

但无论哪一个,在真实的落地中都有自己的弊端,都处于加速迭代的关键期。

基于小鹏第二代VLA的Robotaxi,同样面临像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这样的竞对企业。它们在Robotaxi赛道已经深耕数年,但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

例如成立快十年的小马智行,Robotaxi无人车仅有720辆。自动驾驶技术在不断进步,商业化进程却远未达到预期。技术瓶颈、高昂的成本、法规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公众对安全性的疑虑,都让Robotaxi的大规模推广面临重重阻碍。

小马智行Robotaxi业务负责人张宁称,拥有1万台车的时候才能支撑商业模式。目前小马智行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将战略重心转向以总付费订单量为核心目标,并预计在三至四年后才能实现盈利。

这同样也意味着,即便小鹏Robotaxi落地应用,仍要面对一个漫长的商业化过程。

总之,老实人何小鹏造机器人、Robotaxi和飞行汽车,走的都是最重且最难的路。他只是拿到了通向未来的门票,故事的下半场,何小鹏需要做的是亲手为这张门票盖上“有效”的印章。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