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达成基本共识:互利共赢是底色|专家热评
当地时间10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釜山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经贸关系近期经历曲折,也给双方带来一些启示。经贸应该继续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而不是绊脚石和冲突点。双方应该算大账,多看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而不应陷入相互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时而发生摩擦实属正常。两国元首此次会晤为中美关系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也为两国各自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此前,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吉隆坡举行了新一轮磋商,就解决各自当前的主要关切达成初步共识,也为两国元首此次的会晤提供了必要条件。此次磋商不仅关乎双边经贸关系的走向,也深刻揭示了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内在本质。

博弈中求共识:互利共赢本质的直观呈现
吉隆坡谈判磋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性和韧性,更凸显了互利共赢是化解分歧的唯一可行路径。此次磋商中,“美方态度强硬,中方维护利益立场坚定”,这种“强硬”与“坚定”的碰撞,客观反映出双方对自身核心利益和关切的坚守。这种“博弈中求共识”的过程,正是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本质的生动体现。
经贸联系的稳定性:互利共赢本质的客观支撑
阶段性经贸摩擦并未改变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属性,双方在贸易规模、产业协作等方面的深度联结,为互利共赢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贸易体量看,尽管2025年前三季度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15.6%,但高达4258.16亿美元的贸易规模仍凸显了合作的刚性需求,其中9月单月457.92亿美元的贸易额及中方对美方出口降幅从8月的33.1%收窄至27%的变化,更反映出双边贸易的复苏韧性。这一态势与中美贸易从1979年不足25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6882.8亿美元的长期趋势形成延续,表明中美经贸联系具有内在稳定性。
同时,对抗带来的双重损害,也从反面佐证了互利共赢的必要性。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美国大豆种植户面临库存积压,中国制造业企业承受成本上升压力,而美方依据301条款实施的船舶收费措施,既冲击了中国造船业,也因供应链中断增加了美国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事实反复证明,中美经贸“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任何偏离互利共赢轨道的行为,最终都会损害双方利益。
全球经济复苏的压舱石:互利共赢本质的延伸
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不仅关乎双边利益,更对世界经济稳定具有系统性影响。两国经济的高度互嵌性在全球产业链中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协作生态——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与完整工业体系与美国的高端技术、农业资源形成互补,这种协作关系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度极高,任何形式的“脱钩断链”都将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
妥善处理分歧:互利共赢本质的实现保障
正确把握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方向,需要摒弃“零和思维”的认知误区。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经贸交往规模庞大、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涉及主体多元,存在分歧具有必然性,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有效的处理分歧。双方通过平等对话而非单边施压,寻求互利解决方案而非零和博弈,是处理分歧的正确路径。
希望美方能真正坚守互利共赢的关系本质,切实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行稳致远。未来的中美经贸关系,或许仍将充满磋商与博弈,但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已经逐步明确。
(本文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李宏兵,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讲师翟瑞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