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老年人,把错峰游玩玩成了“抄底局”
文 | 迈点
节后第二周,不管是提前拼假去远方的,还是延后休假周边短途游的,终究都回到了牛马该在的位置。
办公室里聊起假期,有人翻着照片回味无穷,更多人是对着“人挤人”“价翻倍”的经历吐槽不停。没想到最近朋友的一段经历,不仅戳中了大家的共鸣,更让人看清了银发旅游的新门道。
她跟我倒苦水:“旺季出游真是妥妥的‘花钱买罪受’,光民宿就花了小半月工资,景区里连个好好拍照的地方都没有。”
结果转头刷到她妈朋友圈,直接破防:酒店观景房里,老人家对着云海喝茶,配文 “比闺女去时省 2000 块”。
她忍不住评论 “您这是把错峰游玩成抄底局了”,老人家还回得特明白:“这叫用时间换性价比。”
现在算看明白了,年轻人挤旺季当 “冤大头”,银发族才是旅游市场真懂行的玩家!
错峰变抄底,把时间差玩成财富密码
谁都知道旅游市场里“时间差就是价格差”。这届老年人把这点玩到极致,将 “错峰游” 变成了 “抄底游”。
据OTA平台数据显示,10月13日之后,国内游机票均价直接比国庆降了36%,有的航线甚至跌超70%,连锁酒店价格降近三成,三亚、大理等热门城市住宿最高能省60%。
对时间自由的老年人来说,这些 “骨折价” 就是白捡的福利。
准备飞张家界的陈阿姨算了笔账,“我去玩3天,住同款房型的总开销不到国庆期间的一半,省下的钱够多吃两顿当地的特色美食,多划算!”
兰州退休教师王芳对此深有感触。每年春秋两季,她都会专门挑寒暑假和黄金周之间的空窗期出门。春天去江南看油菜花,避开清明踏青大军;秋天去北京赏红叶,躲过国庆人潮。上次去北京,民宿老板直接给她免费升级了带小院的房型,笑着说:“您这时间选得,比我们搞营销的还懂行!”
更绝的是,老年人不仅会 “捡便宜”,还把 “时间差” 变成了 “体验差”。
南京总统府景区工作人员发现,节后老年游客占比从国庆的20% 涨到50%,而且大多是 “团客”。
他们不赶早高峰,会在景区茶歇区慢慢听讲解;也不挤网红打卡点,反而对 “民国办公家具细节” 这类冷知识更感兴趣。某旅行社导游总结:“带年轻人要赶3个景点,带老年人半天只看1个展,他们就爱这种慢节奏的深度体验。”
这种 “用时间换性价比” 的操作,年轻人根本学不来。毕竟,谁能像老年人一样,说走就走,还不用扣全勤奖、担心工作堆积?
“反套路”旅游,只看服务值不值
提起老年旅游,很多人还停留在 “低价团 + 强制购物” 的刻板印象里。但现在的老年人,早就不吃这一套了。他们消费起来比年轻人还清醒,并不看价格低不低,只是看服务值不值。
广州某旅行社负责人发现,今年节后,50岁以上群体报 “万元定制游” 的比例明显上升,有的老人甚至会主动要求 “加钱配随团医生”“升级带电梯的酒店”。“以前是我们推低价团,现在是老人主动选高端线,还会跟我们掰扯细节,比如‘行程里有没有午休时间’‘早餐有没有杂粮粥’,比年轻人还讲究。”
这不是个例,而是市场均值。携程平台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用户占10%,消费水平是平均水平的3倍,订单增速是整体的1.3倍。以“60后”为代表的新银发族,早就不满足于 “到此一游”,更想要从旅游中获得情绪价值。
某平台数据显示,老年人选择旅游产品时,“无购物”“含医疗”“慢节奏” 这三个关键词的搜索量,远高于年轻人。他们愿意为随团医生加钱,却坚决拒绝强制购物;能接受高端酒店溢价,却反感把行程堆得满满当当的 “打卡式旅游”。
更有意思的是,老年人还会 “组团砍价”,将理性消费刻进DNA。他们不会为 “网红标签” 买单,却会为 “导游是否懂历史”“酒店早餐有没有无糖豆浆” 这些细节付费。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这届老年人经历过苦日子,他们的消费绝不盲目跟风,而是精准匹配自身需求。”这也直接倒逼旅游行业进行 “刮骨疗毒”。以前旅行社是 “骗老年人花钱”,现在得 “伺候老年人开心”。
某转型成功的旅行社老板透露:“怕老人累,就把每天行程压缩到6小时以内,还加午休;怕老人病,就配随车医生带急救箱;怕老人被坑,就签无购物协议,条款写得明明白白。”
某从业10年的导游更是感慨:“以前带老年团想怎么让他们购物,现在满脑子想怎么让他们满意,毕竟老年人会跟老伙计推荐,一个团能带来3个新客户,得罪不起啊!”
这种转变,说到底,还是老年人用消费投票赢来的尊重。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老年旅游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2%。这个增速远超传统旅游市场的恢复水平。
作为旅游业少数具备高增速潜力的细分赛道,拥有更好的健康条件、更充裕的休闲时间、更新的消费理念、更频繁的出游意愿和更强大的消费能力的老年人已经成为赛道玩家眼中的香饽饽,可以说“得老年人得天下”。
在国庆中秋假期都没有发“战绩”的酒店人陆续发出酒店被老年人“攻占”的图,并配文:错峰经营很重要。
2.7万亿元的市场,行业准备好了么?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中老年用户年出游总次数近12亿人次,银发旅游消费年均增速达23%。预计2028年银发旅游市场规模可达2.7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12.4%。
这蛋糕够大吧?但问题是,老年人都学会 “抄底” 了,行业却还没准备好 “接招”,藏在背后的问题,也比想象中多。
最明显的是 “服务标准化缺失”。同样是 “适老化产品”,有的旅行社配24 小时管家,有的只加个防滑垫;号称 “无购物” 的团,有的真能纯玩,有的却把 “购物点” 换成 “特产体验馆”。北京的刘阿姨就踩过坑:“报的‘纯玩团’,结果被拉去‘玉石文化展’,导游说‘不买没关系,看看就行’,但待了2 小时,根本没时间看风景。” 这种乱象,让老年人因 “怕被骗” 拒绝报团。
更棘手的是 “安全风险”。老年人突发疾病的概率高,异地就医衔接是大问题。某旅行社曾遇到游客在九寨沟突发心梗,虽然及时送医,但后续赔偿纠纷闹了半年;还有老年人在国外丢了护照,导游只能连夜联系大使馆,耽误了行程。更坑的是,现在专门给老年人设计的旅游保险很少,一旦出问题,旅行社和家属都头疼。
数字化鸿沟也是个绕不开的坎。虽然支付宝、微信有 “老年人关怀模式”,但很多老年人还是不会线上预订。某景区只支持线上购票,窗口排队能排 1 小时,老年人只能找年轻人帮忙:“我们也想跟年轻人一样用手机买票,可实在学不会啊。”
最核心的矛盾是,老年人都懂 “抄底” 了,行业却连 “适老化” 的基本盘都没做好。
有的景区装了无障碍通道,却没考虑台阶高度合不合理;有的平台推出 “代订服务”,却解决不了售后维权问题;有的旅行社喊着 “服务升级”,连份合格的老年餐都做不出来。
有评论人士吐槽:“行业想赚老年人的钱,却不想花心思懂老年人,哪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好在,政策、产品和服务都在慢慢跟上。
《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把拓展旅游服务当成重点,上海推银发旅游 “五个一百” 系列产品,广州办 “乐活羊城” 银龄集市,国铁研发银发旅游专列……
服务层面也在悄悄发生改变。随团带医生、帮老人代客下单、提供大字体行程单,这些细节越来越贴合老年人的需求。成都某旅行社甚至专门培训导游 “学历史、懂养生”,要求导游不仅能讲景点故事,还能给老人普及健康知识,比如 “爬山怎么保护膝盖”“吃当地美食要注意什么”。
其实说到底,银发旅游不是 “赚快钱” 的生意。老年人要的不是 “低价”,而是 “值价”;不是 “赶行程”,而是 “享生活”。他们愿意为好服务买单,也懂得用脚投票拒绝套路。只有行业真正沉下心来研究老年人的需求,跟上银发族的脚步,把服务做到位,才能接住这2.7万亿元的大市场。
毕竟,能把时间差玩成财富密码、把理性消费刻进 DNA 的老年人,本就是旅游市场里真正的 “懂行玩家”。至于年轻人,与其羡慕这份 “说走就走的性价比”,不如先好好搬砖,争取老了也能成为这样的 “抄底大神”,不花冤枉钱,慢悠悠看遍世间风景。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