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研究 | 張弛有度——中美關稅博弈下的港股策略

2025年10月15日,08时26分56秒 港股动态 阅读 4 views 次

東南亞研究 | 張弛有度——中美關稅博弈下的港股策略

日期:2025年10月15日 上午8:13作者:興業研究 編輯:Danna

本次中美博弈的突發升級與快速緩和,本質上是APEC元首會晤前圍繞籌碼爭奪的戰術性試探。然而對港股市場而言,每一次關稅博弈的衝擊都不容忽視——市場往往因此陷入高波動狀態,使依賴傳統分析框架的投資者陷入被動。

在這一政策不確定性常態化的週期中,構建能夠主動駕馭波動、而非被動承受衝擊的投資框架,已成為港股策略的核心命題。我們認為,答案不在於預測政策的每一次轉向,而在於建立一套超越短期事件的繫統性認知體繫基於博弈基調、市場狀態與策略應對三個維度的全局審視,我們形成以下判斷:

博弈基調:本次10月關稅風波應定性為戰術性「以壓促談」,而非戰略性脫軌。美方極限施壓旨在為APEC元首會晤擡高價碼,而雙方後續的緩和表態表明,「張弛有度」已成為雙方共識的底線,預計事件大概率將通過高層溝通實現軟著陸。然而,鑒於此類博弈的高度復雜性,未來消息面出現反復拉鋸的可能性仍不容忽視。

市場狀態:當前市場雖再現4月博弈場景,但整體恐慌程度有限,交易行為呈現典型的「Flight to Quality」特徵。然而,港股内部的結構性矛盾更為突出——高估值、高浮盈板塊面臨獲利了結壓力,資金向防禦性方向的再平衡或推動風格快速輪動,預計將驅動港股階段呈現出「低恐慌-高波動-快切換」的組合。

策略應對:「交易TACO博弈,還是避險」——答案取決於其自身的風險偏好和倉位。在不同風險偏好下,把握「張」的進取與「弛」的防守:風險偏好較低者宜以防禦為核心,風險偏好均衡者可採取槓鈴策略,在防禦性(高股息等)、成長性(科技等)與反脆弱性(自主可控等)資產之間動態平衡,風險偏好較高者則可把握市場情緒驅動的超跌機會,適時佈局。

總而言之,在政策博弈常態化的環境中,投資的關鍵在於「應對」遠勝於「預測」。投資者唯有基於清醒的自我認知,構建與自身風險偏好相匹配的穩健組合,方能穿越波動,行穩致遠。

來源:興業研究公眾號

(来源:财华社)

相關文章

11小時前
市場風格切換!科技大跌,消費、紅利逆勢上揚,後市如何配置?
12小時前
段永平一句話,白酒「老登股」集體翻身!
12小時前
港口航運股集體大漲!新一輪上升機會來臨?
13小時前
【IPO追蹤】賽力斯攜「華為光環」赴港,能否復製A股神話?
15小時前
【港股收評】三大指數延續跌勢!芯片股、科技股普遍承壓
15小時前
OpenAI千億級合作遍地開花,資金從哪來?
15小時前
【IPO前哨】籌劃「A+H」佈局,普源精電為何赴港集資?
16小時前
【百強透視】内需修復+出海加速,工程機械股週期反轉信號明確
16小時前
【A股收評】三大指數高開低走,白酒、金融股「扛大旗」!
17小時前
【大行報告】羅兵鹹永道:深層使命驅動的敏捷型家族企業彰顯優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