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只是FIC,已经不够用了?

2025年10月13日,10时41分54秒 科技新知 阅读 4 views 次

文 | 氨基观察

生物医药创新的 “圣杯”,从来都是 “第一”,但商业世界的残酷在于,“第一” 的光环未必能照亮通往最丰厚回报的道路。

尤其是在当下,中国创新药供给端的空前繁荣与迭代速度的急剧加快,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压缩药品的生命周期。药企被迫在有限时间内挖掘新药价值的极限,与时间的赛跑愈发白热化。

简单来说,仅将立项目标锁定为FIC可能远远不够,更重要的,还得是 BIC。

鉴于此,甚至有部分行业大拿认为,在部分现实场景中,迭代创新的BIC是更优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声音代表着创新策略的一种进化——在深刻理解市场动态、临床需求、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回报的复杂平衡后,做出适配选择,以顺应这个加速变革、追求效率与回报的时代。

毕竟,“BIC 为王” 的逻辑,在创新药产业中曾多次上演。基于已被验证的致病机制、通路与靶点,通过迭代优化锻造出的下一代BIC产品,确实能成为填补临床缺口的核心资产。

从降脂药王说起

1987年,默沙东推出全球首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开启血脂调控新时代。随后四年间,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相继问世,将他汀类药物推至重磅炸弹的入口。

真正的颠覆与赢家却在1997年姗姗来迟。

辉瑞的阿托伐他汀作为第五个上市的他汀类药物,凭借更优异的临床效果后来居上——它是唯一能同时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药物。

这一差异化优势让阿托伐他汀在2004年成为医药史上,首个年销售额破百亿美元的“超级重磅炸弹”,2006年更攀升至128亿美元峰值,连续七年维持百亿美元销售水平。

累计销售额约1500亿美元背后,是制药史上最经典的后来居上案例。他汀类药物的发展轨迹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FIC的先发优势未必能转化为长期商业壁垒,在阿托伐他汀上市后,默沙东的辛伐他汀市场份额迅速萎缩。

显然,20年前降脂药王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即使一款药物拥有FIC优势,在商业化上也不一定有最强的竞争力。随着后续BIC上市,竞争格局会发生剧变。

BCG一份分析曾指出,相比自免等领域,在肿瘤领域,FIC产品只要疗效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相较于followers就会具有明显优势。当然,疗效突出的BIC仍可能实现超越,这也是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取代吉非替尼,将肺癌靶向治疗推进到新高度;第三代ADC药物Enhertu凭借卓越疗效,让第二代HER2 ADC黯然失色;传奇生物的BCMA CAR-T西达基奥仑赛作为全球第二款产品,凭借超高的缓解率,已然全面超越先行者Abecma……

在创新药领域,颠覆与被颠覆的剧情依然会不断发生。

BIC性价比更高?

虽然人们更迷恋FIC药物从0开始的成功,命悬一线和九死一生的剧情更符合人们的创新药研发艰难的认知,但是,回归商业世界,不是FIC不够好,而是BIC性价比更高。

礼来将这一哲学贯彻到极致。这家市值近8000亿美元的制药巨头管线中罕见FIC产品,大部分是“me better”药物。十年前尚未跻身全球前十的礼来,如今登顶行业之巅,依靠的正是这一战略:

其GLP-1受体激动剂度拉糖肽比利拉鲁肽晚上市五年,却凭借一周给药一次的便捷性实现反超;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作为全球第三个上市产品,通过结构优化实现弯道超车。除此之外,SGLT-2抑制剂、IL-17A单抗、JAK抑制剂等重磅产品,大部分也并非全球首创新药。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礼来较少冒高风险去布局一些FIC靶点,更多的是在靶点相对成熟获得到验证后,快速跟进研发me better药物。眼下势头正盛的替尔泊肽,是首个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的同时,也是礼来基于其在代谢领域的深厚积累,不断迭代的成果。

中国创新力量同样深谙此道。比如百济神州也在将follow进行到底,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泽布替尼也是走的me better路线,通过头对头战胜伊布替尼,在全球站住脚跟。

显然,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创新也需要讲策略。这一点,正在自免领域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自免成熟靶点逐步突破,给新靶点的突围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包括OX40在内几款大热的自免新靶点,也并未带来超预期的结果。因此,市场也开始对“追新”持谨慎态度,下一代的自免药物开发中,不少药企是聚焦成熟靶点的迭代创新,包括给药周期、给药方式及多靶点协同等路径。

这种迭代浪潮,也正是市场追逐BIC所创造的。

现实的紧迫感

在专利悬崖危机面前,跨国大药企普遍缺药,但是在未来几年里能补上缺口的产品,往往并非FIC,而是在经过验证的一些致病机制、通路和靶点的基础上,迭代而来的下一代产品。

从近两年以ASCO为代表的国际顶尖大会的情况也能看出来,并未出现太多惊艳全场的新研究或新数据。无论自免还是肿瘤,大药企更偏向改进经过验证的靶点、通路,通过下一代疗法来寻求突破。

一批biotech则瞄准前一代药物的痛点,进行迭代式创新。典型如Apogee,核心管线主打的是半衰期延长,且围绕热门靶点做了多重布局,完美契合了市场对于自免潜在重磅药物的追捧。当然,一切还要靠数据说话。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来自创新迭代的加速度。

创新药研发,唯快不破,而速度正是中国药企的一大优势。中国医药创新的真正杀伤力,在于足够勤勉、卷的同时,利用工程师红利、政策、制造业供应链优势,创造了一套兼容“低成本+高质量”的新范式。

于是我们看到,海外大药企、biotech正在发动钞能力,淘金中国市场,而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创新管线走进美国实验室,来自中国的力量正在倒逼一些事情发生。越来越多美国biotech开始发现,任何人在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在中国生态系统中找到10到50个版本。

创新竞赛的标准已经大幅提升,这也加速了药物生命周期演化。而这意味着原先如修美乐般,独占市场20年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重磅炸弹的放量曲线正越来越陡峭修,而随着迭代创新的加速,衰退曲线同样急转直下。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时间从不等人。当迭代速度超越创新周期,现实既要求BIC来平衡创新投入与商业回报,又要求加速迭代来弥补创新所带来的“损失”。

生物医药产业的残酷性在于,所有的胜利往往都是短暂的休战期。胜利者竭尽全力登上山顶,但越过高峰,另一峰却又见。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