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开盘暴涨随即回落,长风药业超额认购背后有何隐忧?

2025年10月09日,13时59分11秒 国内动态 阅读 3 views 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国内吸入制剂市场长期被跨国药企垄断,长风药业用十八年时间成功撬开了一道裂缝。

10月8日,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652.HK)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交易。本次 IPO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招银国际,发行价为每股 14.75港元。长风药业8日开盘价达48港元/股,大涨225.42%,市值逼近200亿港元,成为近期港股IPO市场中备受瞩目的明星股。10月9日,长风药业小幅高开后回落,截至午间收盘报34.44港元/股。

根据港交所公布的信息,长风药业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了近6700倍的超额认购,这一数字在今年的港股IPO市场中名列前茅。

高涨的市场热情背后,是投资者对长风药业所处赛道的看好。财报显示,长风药业2024年全年营收达6.08亿元人民币,2022年至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1.9%。另外,长风药业已于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从2022年的-4939.9万元转为2023年的3172.6万元。

根据招股书,长风药业本次上市募资净额约5.25亿港元,公司将按以下方向使用资金:约40%将用于国内及国际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研发与临床开发;约20%用于支持其他管线及技术的临床前研究;约30%将投入生产设施、设备采购及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约10%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风药业此次登陆港交所主板,认购的火爆表现,本质上是市场对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认可。事实上,截至10月初,年内已有超60家企业登陆港交所,但整体呈现“头部集中、尾部遇冷”的特征。一方面,优质企业仍受追捧,“定价机制优化”释放积极信号。另一方面,传统行业或业绩波动企业遇冷,“破发潮”倒逼价值回归。

“2025年港股IPO市场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筛选’,目前,优质企业通过机制优化获得更高定价权,而基本面薄弱的项目则面临更严格的审视。”该分析师说。

潜力与压力

长期以来,全球呼吸系统吸入制剂用药市场集中度较高,优势产品集中在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大型跨国药企。按通用名拆分,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吸入剂市场前五大品种分别为布地奈德、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沙美特罗替卡松、特布他林、噻托溴铵,合计市场份额占比为69.6%。其中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为国内销售额最大的吸入制剂品种。

2021年底,主营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长风药业在首次冲击科创板后选择撤回材料。彼时公开资料显示称长风药业将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评估后重新选择申报上市的地点。沉寂一年之后,2024年6月,长风药业再次递交科创板上市招股书。

上交所官网显示,长风药业于2023年7月5日经历问询后,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而随着科创板准入趋严,或为长风药业“上岸”再添不确定性。这也使得长风药业此次赴港上市备受市场关注。

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拥有近40条研发管线,其中4款产品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1款产品(阿福特罗雾化溶液GW006)更获得了美国FDA批准。公司的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于2021年获批后迅速纳入国家集采,成功打破了外企垄断。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按销量计,CF017在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中约占16%。另一款产品CF018(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作为国内首个激素-抗组胺复方鼻喷雾剂,填补了临床空白。该产品于2023年12月纳入医保目录后快速放量,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1034万元)已达2024年全年销售额的43.3%。此外,公司研发团队汇聚国内外呼吸领域专家,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20%以上,为管线持续迭代提供动能。

前述分析师指出,目前公司已有多款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并进入集采,贡献稳定现金流;同时,创新药管线与跨国药企的合作(如海外权益授权)有望打开国际增量市场。从行业规律看,呼吸制剂一旦获批,凭借患者长期用药黏性,商业化放量速度通常快于肿瘤等竞争激烈的领域,叠加此次募资补充流动资金,预计未来2-3年将进入盈利释放期。

尽管市场表现强劲,但长风药业仍面临显著的经营风险。最引人关注的是公司对单一产品CF017的过度依赖。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CF017销售收入占总收益的比例分别高达96.2%、98.4%、94.5%和91.6%。

与此同时,CF017的增长已显乏力。2022年至2024年,该产品销量从1.21亿单位增至2.09亿单位,但增速从63.97%大幅回落至5.66%;同期销售额从3.36亿元增至5.74亿元,增速由63.05%降至4.88%。2025年一季度,CF017的销售额和销量同比分别下降8.95%和1.95%。

此外,长风药业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中国已上市9款布地奈德混悬液相关产品,其中7款为国产,包括正大天晴的“天晴速畅”、健康元的“雾舒”等。

根据招股书,2024年长风药业在中国布地奈德混悬液市场中位列第四,其销售收入和销量市场份额分别为10.1%和15.7%。此外,长风药业曾因高额“医院拜访费”引发市场关注。另其此前冲击科创板时披露的招股书,2021年和2022年的“医院拜访”费用分别为311.67万元和2385.76万元;“市场信息分析与收集”支出分别为52.85万元和4990.9万元,两项费用均出现大幅增长。

如此不难发现,长风药业6698倍超额认购背后暗藏隐忧。

港股IPO市场火热

长风药业上市之际,正值港股IPO市场迎来一波热潮。

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港交所完成68宗首次公开募股(IPO)项目,较去年同期的45家增加23家,增幅为51.11%;募资总额达到1823.9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募资额的557.53亿港元大幅上升228%,募资金额远超2024年全年的881.47亿港元。

另外,仅9月29日及9月30日两天,就有长春高新贝达药业百利天恒等29家公司递表港交所。据港交所披露易公告,截至2025年9月30日,共有277家企业(含主板和创业板)处于IPO排队状态。港交所《2024年上市委员会报告》显示,去年全年仅审理了80份上市申请。

不难看出,生物科技企业也成为本轮港股IPO热潮的重要参与者。近几个月上市的创新药企如维立志博、银诺医药均获超3000倍认购,上市首日股价翻倍,扭转了此前创新药企到港股“上市即破发”的窘境。

前述分析师指出,2025年以来赴港上市企业的图景可以用分化加剧下的“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一方面,2025年8月港交所修订新股定价机制(包括缩短定价至上市时间间隔,强化基石投资者约束等),旨在提升定价效率与市场透明度。新规下,优质项目的定价能力增强,市场不再盲目“打新”,而是更愿意为确定性买单。另一方面,有部分企业因行业天花板明显(如传统制造业)、盈利模式不清晰(如部分消费类项目)或市场环境敏感(如港股流动性阶段性承压),出现认购不足或上市即破发。这表明港股市场对“讲故事”的容忍度降低,更关注企业的基本面扎实度与长期成长性。

这也使得港股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金流稳定性及行业竞争格局极为敏感。企业需确保核心业务具备清晰的盈利逻辑,研发投入需与商业化进度匹配,避免“只烧钱不产出”的质疑。例如,长风药业通过仿制药现金流反哺创新药研发,同时管线进度符合市场预期,这种“长短结合”的策略更具说服力。

“企业需要把握政策与市场窗口的‘节奏感’。”该分析师认为,2025年港交所新规优化了定价与交易机制,企业需与投行紧密配合,根据市场情绪动态调整发行规模与定价区间。不仅如此,上市后企业也需持续传递价值,避免“一锤子买卖”。港股流动性分化显著,优质企业通过定期业绩披露、战略升级持续吸引资金关注,而缺乏后续动作的公司易被边缘化。长风药业未来需重点关注核心产品的获批进度、商业化放量数据及海外拓展进展,用实际业绩兑现市场预期,方能维持估值溢价。

面对市场竞争与单品依赖的双重挑战,长风药业正在加速多元化布局。公司近40条的研发管线与逐步推进的国际化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从科创板折戟到转战港交所成功上市,长风药业的资本之路本身就印证了创新药企需要更多耐心与智慧。

对于投资者而言,长风药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首日股价表现,更在于其能否在资本加持下,能否真正成长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平台型领军企业,这尚需时间及市场验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凌辰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