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陨落全景图
文 | 沈素明
在我看来,一个组织的衰落,像一条河流干涸,不是因为最后一滴水消失,而是因为上游的源头早在十年前就已悄然改道。当表面的水退去,那些深藏在泥沙之下的林林总总,才会暴露无遗。
西贝的陨落,就是如此。
2025年9月的舆论风暴,罗永浩的几句吐槽,后厨直播的“翻车”,客流断崖式下跌……所有人都把焦点放在了这短短一周的“信任崩塌”上。像一部高潮迭起的电影,让人血脉偾张。但作为商业观察者,我看到的,是一场长达十年的必然,一次从战略根基到组织执行的系统性溃败。那一周,不过是十年沉疴的一次集中爆发。
今天,我带各位一起用一份“西贝陨落全景图”,从数据的纵深,管理的视角,从决策的暗流,去看看西贝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的。
这不仅仅是西贝,更是所有高速扩张的中国企业,都要面对的“成长之问”。
要理解西贝的今天,必须回到它的昨天。
2015年,当绝大多数中式餐饮企业还困于非标准化、无法规模化复制的泥潭时,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策——投资3.5亿在天津投产第一期中央厨房。当时的战略目标是:用工业化的方式,解决规模化扩张中,品质无法统一的痛点。他喜欢把“中央厨房”比喻成“现代版的草原粮仓”——把内蒙古的牛羊肉集中运来,统一分切、包装,再通过冷链配送到全国各地。这既保证了品质,又为快速扩张铺平了道路。
这个决策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它为西贝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和扩张效率。数据不会说谎。
2017年,西贝的全国门店达到220家,那时,每家门店平均配备了8名持证厨师,全国共有1,760名。这个数字是西贝的骄傲,是它“好吃不贵”的底气,也是其“现炒”叙事的有力支撑。那时的西贝,一手抓扩张,一手抓品质。中央厨房负责“前置加工”,保证原料品质和效率,而门店的厨师团队则负责“现炒现烹”,用手艺赋予菜品灵魂。这似乎构建了一个“规模化+匠心”的双保险。
然而,河流的流向,在不经意间改变了。
随着中央厨房的持续加码,尤其是2021年8亿投资的武汉三期中央厨房投产,其产能的雪球越滚越大,对门店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到了2022年,西贝门店数量已达320家,但持证厨师数量却骤降至1,280人,平均每店仅剩4人。
你细品,这组数据背后,藏着怎样的组织变革?
这代表,西贝门店的后厨,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厨师班子”,而是一个以“加热+装盘”为主的流水线终端。中央厨房,从最初的“现炒辅助”,悄然滑向了“菜品核心”。到了2024年,西贝中央厨房的产能利用率高达98%,门店的菜品对中央厨房的依赖度超过90%。
此时的西贝,已经不再是一家传统餐饮公司。
它更像是一家以中央厨房为核心的食品加工企业,门店只是它的零售窗口。而这场变革,像一头沉默的巨兽,在吞噬掉它的人工成本、能耗成本和原料损耗的同时,也悄悄吃掉了它最核心的资产——“现做”的信任。像一只被效率绑架的巨鹰,飞得越高,离它的“草原”初心就越远。
西贝的问题,不仅在于中央厨房本身,还在于它对“定义权”的傲慢与失控。
早在2019年,当“中央厨房=预制菜”的质疑首次出现时,西贝的回应是“预加工≠预制”。这是一个技术性的辩解,但在消费者朴素的认知世界里,这只是在玩文字游戏。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判断一份菜是否“现做”,核心标准很简单:是否在门店厨房里,用明火,将生的原料变成熟食。而西贝的“预加工”模式,恰恰模糊了这一点。
西贝的内部,甚至将这场“定义权之争”上升到了管理的KPI层面。根据其内部文件,"预加工≠预制菜"被明确写进门店KPI,若门店胆敢标注“预制菜”,则要扣减当月绩效10%。
这导致了一个荒谬的结果:为了内部的“合规”和绩效,西贝全国门店集体选择了不标注。从财务上来看,这个决策似乎无比“正确”。它节省了每份0.08元的标签成本,避免了被“预制菜”贴上廉价标签的风险,看起来既保住了利润,也维护了“现做”的品牌形象。
但这场暗战,西贝输得一败涂地。
我们来看看它在同一时期的竞争对手:
·老乡鸡:100%贴上标注“预制菜”。当风暴来袭,它的客流仅下降5%,港股甚至逆势上涨2%。
·海底捞:80%的菜品在菜单上明确标注。客流损失控制在8%。
·眉州东坡:60%的菜品明确标注。客流损失10%。
这些数据,是西贝“信任折价”直观的注脚。
当对手们选择用透明来赢取信任时,西贝却选择了用定义来对抗常识。它以为可以靠一己之力,重塑市场认知,却忘记了,定义权早已不在企业手中,而在每一个消费者的心里。
消费者不是按工艺买单,而是按感受买单。他们不需要你解释“预加工”和“预制”的差别,他们只相信眼睛看到的——无论是厨房里的明火,还是菜单上的标签。当你的解释与他们的常识发生冲突时,会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的微博吐槽,是点燃这场大火的火柴。
这根火柴烧在了西贝最脆弱的地方——它多年来对“预制”真相的遮掩。
西贝的应对,教科书般地展示了什么叫“自杀式公关”。贾国龙的情绪化回应,直接将企业的信誉与个人的意气捆绑,把一场商业危机升级为一场情绪对抗。当他说出“宁可生意不做也要起诉”“硬刚罗永浩”时,他已经将自己置于公众认知的对立面,成了一个傲慢、蛮横的“店大欺客”的形象。
还有更致命的,是那场“自证”的后厨直播。
本意是想通过“阳光透明”来消除疑虑,结果却暴露了更多问题:镜头前出现冷冻鲈鱼、速冻西兰花;厨房里没有明火,只有电磁炉;20个后厨员工里只有4人有厨师证;厨师长直播时未戴口罩、戴手链操作、地漏捞残渣……这些画面,比任何文字的指控都更有说服力。它直接触碰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红线,让品牌信任彻底崩塌。
这场“自证”,最终让西贝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舆论漩涡。
·舆情量级:48小时全网热度高达216,268条,负面评论占比高达29.5%。
·营收损失:09-10至09-12三天营业额累计减少约600万元,外卖收入骤降,甚至在15日仍低于平日50%。
·公关失误:贾国龙在行业群里的“认错”后又删除,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其真诚度的怀疑。
信任的崩塌,如山体滑坡,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用十年时间积累的口碑,可能只需要三天,就能被亲手瓦解。
西贝的陨落,不仅仅是一场公关闹剧,更是一场资本与制度的审判。
在西贝的内部,中央厨房的逻辑是完美的。我用一个“成本矩阵”来复盘它的决策:
西贝的逻辑是,通过牺牲“现炒”,换取人工、能耗和原料上的巨大成本优势,并通过拒绝标注来避免“定义权成本”。这是一个短期内很理性的选择。
但资本市场看的,是另一个账本——“信任矩阵”。
在信任的账本上,所有节省的成本,都变成了负债。
·估值下调:2025年9月17日,私募市场给西贝的估值下调了15%,而老乡鸡上调了8%。这是资本对“信任折价”直观的评判。
·供应商股价波动:国联水产(西贝供应商)股价-3%,恒顺醋业(标签供应商)股价+2%。市场的每一分钱,都在用脚投票,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信任的崩塌会波及整个产业链。
·营收预测:某头部券商对西贝2026年营收预测下调了12%,给出的理由是“信任折价”。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减少,更是未来发展的锁定。贾国龙曾立下的“2026年市值千亿”的豪言,如今被舆论讽刺为“信任折价千亿”。
制度层面的审判,也如期而至。
2025年9月17日,《预制菜标识管理办法(草案)》全文发布,明确要求即烹、即热类必须标注。西贝提交了反对意见,但时代的大潮已无法阻挡。同一天,上海市场监管局对西贝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虽然未发现标签违规,但要求“自愿标注预加工程度”。这背后,是对西贝“定义权”逻辑的彻底否定。当市场和制度都开始明确站队,西贝的“解释权”就彻底失效了。
西贝的陨落,不是口味的失败,而是“定义权”的彻底失败。
一个企业,当它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本,而选择了与消费者最朴素的认知对抗时,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它以为可以靠内部的强制意志,去对抗外部的公共认知,却忘记了,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消费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知情权”。
西贝的发展史,给所有企业管理者上了一课:
·信任不是公关,是管理。
它不是一场危机时才需要考虑的“灭火器”,而是需要长期耕耘的“管理资产”。
·透明不是作秀,是常识。
它不是一场后厨直播,而是从供应链到餐桌,信息的全链路对称。
·成本不是胜利,是信任转移。
你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可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以信任折价的形式,十倍、百倍地付出代价。
——
毕竟,在商业的丛林里,有些错误,犯不起!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