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落地卡在“最后一公里”,何以破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实习生吴佳芸北京报道
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对AI工具跃跃欲试,却往往败在低于预期的投资回报率。投入巨大,产出有限,ROI难以兑现,企业应该如何跨过“试用期”,把AI变成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成为企业共同面对的难题。
企业AI落地应用从实验探索到实际用例,再到模型自动化,被IBM亚太区总经理Hans Dekkers称为企业AI的“价值创造曲线”。他强调,企业只有在每一个阶段都实现规模化发展,才能成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AI优先”型企业。
目前,更多企业正在将AI技术部署到自身业务中。IDC数据显示,66.5%的中国企业已在局部场景中应用AI,27.2%正迈向规模化部署。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其他AI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推动业务目标和决策。除了数据收集和分析,AI还可以完成自动化、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等更为复杂的运营任务。
以IBM为例,在过去两年里,AI转型为公司创造了35亿美元收益;在支持案例(support case)总结方面,每季度节省超过12.5万小时的工作。另据凯傲集团亚太区信息技术及数字化业务副总裁张犇介绍,作为工业叉车生产商,凯傲集团已在推进基于识别技术的AI应用,如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
然而,由于AI成熟度和整合度不高,大部分企业未能释放AI的价值。IBM委托进行的调研显示,高达94%的企业已在使用混合云,但仅有20%的企业实现了最初预期的全部投资回报率。另外,尽管85%企业声称已为AI做好准备,只有11%的企业达到较高成熟度水平。
所谓AI成熟度,不仅包括云平台、数据平台、AI工具等数字化基础设施,还包括企业的AI战略、人才、文化等差异化能力。
谈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难点,IBM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陈旭东将其比作“组织和技术能力的破茧”。“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对组织架构有深层次要求,许多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系统性推进。”他进一步分析,转型难体现在两大层面:一是产业端需打破原有体系,相较于无历史包袱的机器人领域,改造传统流程的阻力更大;二是企业家对AI技术的认知仍需提升,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
张犇指出,AI对销售额和利润的直接正向影响,难以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AI如何转化成EBITDA贡献,这其实是很纠结的一点。”
针对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陈旭东认为,企业对AI的认知需要改变。一方面应更加注重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需要避免AI应用陷阱,如不涉及生成式AI的应用、与业务需求脱钩的应用等“伪AI”。
于企业而言,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投入是一个长期训练和摸索的过程,需要不断在技术之间“取优”,也需要留出容错的空间。
企业的AI落地难点
陈旭东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将会是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到AI应用交接的时间点,同时也是数字化转型需求爆发的时机。
“同等收入规模下,部分民营企业在IT与AI上的投入不足产值的1%,核心是对投入回报存在疑虑。”但他同时发现破局契机:“民营企业正进入交接班高峰期,新一代数字化原生代管理者普遍将数字化转型视为必备动作,其成功实践又能反向影响老一辈创业者,形成转型共识。”
为帮助更多民营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IBM推出中国AI深耕计划,在民营企业聚焦的重点城市,打造AI解决方案和创新平台。目前,烟台和苏州已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当前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遇到方向不清晰、技术不足、人才欠缺、成本过高等问题。汉鑫科技董事长刘文义指出,由于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规划,一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孤立试点、部门级的分散式执行导致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遇到数据孤岛的问题,部门之间难以进行协作,因此也无法建立起端到端的智能体系。
凯傲集团的实践揭示了另一重难点。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组织变革。
张犇表示,凯傲在亚太区正同时推进内部效率优化与对外解决方案创新。一方面借助AI标准化服务和数字员工,提升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构建数字孪生和AI驱动模拟,从仿真到实施提升项目效率。“AI转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过程。”
数据和智能体是解锁AI价值的核心
人工智能的价值创造,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数据。IDC报告显示,99%的企业核心数据尚未被AI使用,当中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档、工业数据、传感器数据等。“这些数据如何被AI消费,(将决定)谁能往前走得更快。”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技术销售总经理翟峰说。
Hans也指出,数据的横向联通,将能够打通环境之间的壁垒,帮助企业实现价值突破,从而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因此,数据集成能力、数据治理和低成本管理成为关键。
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需要解决数据质量和权限安全问题,使其真正做到“可用、敢用、好用”。例如,通过增强检索生成技术(RAG)来结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与此同时,数据处理方式也需要升级,不再是单批处理,而是做到随时处理、连续处理,以支持多样化的业务场景。
智能体的应用,则被视为企业在数据价值上的下一个突破点。IBM预测,到2028年,15%的企业日常决策将由AI智能体自动生成。“若能打通底层数据,让人工智能智能体之间实现高效交互,将开启价值创造的全新篇章。Hans说。
翟峰补充指出,智能体的落地必然需要“小模型+大模型”的架构。大模型提供泛化能力,小模型则在特定行业场景中保证精准性,两者结合才能确保执行力与可靠性。随着企业应用的复杂化,智能体也将从单一应用转向多智能体协作,这需要通过可视化开发工具与深度系统集成,将其嵌入关键业务流程。同时,为避免出现智能体孤岛问题,企业级智能体平台也在朝向多智能体的协同化运营发展。只有这样,AI才能真正从演示走向规模化落地。
在凯傲的应用场景中,智能体已经被引入IT、HR、财务等环节,并在供应链和市场端探索深度应用。张犇介绍,尽管当前准确率尚未达到100%,但已经能够显著缩短时间成本,帮助企业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做出响应。
“Agent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打通企业的核心系统流程。”翟峰说。他预计,未来智能体技术和模型将继续迭代,并渗透到更多样化的产业场景。“智能体的本质是AI应用,而做应用恰恰是中国最擅长的。”
在AI落地这场长跑中,企业需要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底座,将生成式AI深度整合到运营中。短期的回报或许难以兑现,但长远来看,AI的价值在于改变企业的运行方式与产业的竞争逻辑。最终,能坚持跑完全程的企业,才可能真正跨入“AI优先”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