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能打开多少想象空间? | 巴伦精选

2025年09月12日,19时05分41秒 科技新知 阅读 8 views 次

最近,固态电池很火,Choice数据显示,6月至今A股固态电池板块涨幅高达45.7%,同期上证指数上涨16.3%,深证成指上涨29.9%。

同样不容小觑的还有人形机器人,该板块同期涨幅也达到34.4%

虽然这两大概念的技术都还有待完善,在规模化商业应用方面也亟待突破,但市场的预期已经跑在了前面,2025年就常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固态电池量产元年”。虽然这些定义总显得似是而非,产业实际发展兑现的往往也总是预期的一小部分,但随着近期机构密集调研、相关公司频频发布公告,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的概念叠加,似乎正在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目前市场最关注的普遍仍是固态电池的“装车”进度表,但国金证券8月发布的研报指出,中国固态电池市场预计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将率先迎来需求爆发。国泰海通证券近期研报也提到,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目前正在从0到1加速向产业化迈进,而在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成本敏感度相对较低的领域,固态电池应用预计将早于车端。该机构还表示长期看好固态电池发展。

锂电头部企业亿纬锂能近期明显受益于固态电池概念,该公司股价8月以来大涨接近83%。9月初该公司在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揭牌时提到,今年12月建成一期、明年12月实现100MWh年产能交付的10Ah全固态电池“龙泉二号”,主要面向就是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

巴伦中文网向行业人士咨询了解到,亿纬锂能确实一直在固态电池研发、量产上投入较多,在传统锂电企业中处于前列,但以往该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方向更多聚焦在混动车应用上。此前动力电池企业的固态电池装车规划时间普遍在2027年,全面量产可能要到2030年左右。亿纬锂能方面此前计划动力全固态电池2025年中试线投运,2026年正式推出1.0产品,2028年迭代成性能更高的2.0产品。而此次率先宣布、加速下线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领域的固态电池新品,应与相关产业的热度和市场的热情不无关系。

此前亿纬锂能在财报和港交所招股说明书中都提到过,混动车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研发标准是400Wh/kg,今年6月公司在第二届锂电池大会宣布的2026年1.0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计划为350Wh/kg、800Wh/L。而上文提及的新近下线的龙泉二号能量密度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700Wh/L。

目前来看,似乎以动力电池为主业的锂电厂商更专注于车载固态电池,而横跨消费电池、动力电池业务的锂电厂商,往往会更快转向低空产业、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的研发、生产。实际上,机器人、低空无人机、飞行汽车等电池此前就都被归入亿纬锂能的消费电池业务板块,只不过当时研发的能量密度还一直相对人形机器人这种高耗能产品较低。类似的还有孚能科技,该公司在9月上旬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其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可支持人形机器人实现8-12小时持续运行,较当前行业普遍不足2小时的续航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已向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送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此前的一项研究,2025至2029年机器人领域消费电池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39.1%,与汽车电子产品(39.6%)相近,高于数据中心(35.7%),低于低空产业(75.5%)。而从今年人形机器人的大热到固态电池的提速,或许会为电池行业的技术前景和发展格局带来更多变数。

一位氢燃料电池厂商的管理层人员对巴伦中文网表示,他认为此前定位在车用、性能目标更高的固态电池“减配”投入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领域,从技术角度来说不复杂,但实用效果没有批量投放市场前谁都说不好。更重要的是,需求是否稳定、前景是否广阔。他表示,此前也常有低空飞行器厂商来咨询公司的氢燃料电池能否适配,这些电池的应用场景通常是重卡,调整到飞行器上,只要解决重量适配的问题也没有太多阻碍,但问题是需求零散且不稳定,虽然很多新兴场景的市场热度、传播关注度很高,但如果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反馈,公司很难为其调整产线批量生产。(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