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办业务、智能模拟开船,临港加快航运数智化转型|活力中国调研行
不用跑流程,通过一个数字平台就能掌握全球海事和办理业务;不用进入到实体船,在电脑、大屏幕前就能学会开船……数字化、智能化让航海服务变得更为便捷高效。
9月11日,第一财经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临港新片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进入一楼大门,映入记者眼帘的便是三块墙面大屏幕,实时更新的信息可以帮助快速了解全球海事动态,也可以“一站式”办理航运政务;另一侧服务区顶部屏幕也实时显示着航运、港口等方面的指数行情。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综保处处长林益松指着最大的那块屏幕告诉大家,这是8月20日正式推出的“数字综保区”,它实现了几个突破:一是搭建数据交互共享平台,对接不同监管部门数据,解决跨部门协同监管需求;二是搭建企业服务端,基于大模型运用,为企业提供智慧政务办理、智慧关务管理、智慧统计分析,力求实现业务流程全程可视化;三是完善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全链路货物流跟踪,力求实现“管得住”与“放得开”有机统一;四是基于新业态新场景,打通跨部门数据共享和运用,实现协同创新。
不止数字化,在临港新片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学员还可以借助数字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物体感训练和仿真模拟培训。在现场,第一财经记者体验了一把在黄浦江开船,颇有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
与此同时,国际航运业“脱碳”迫在眉睫,“绿色航运”已成为全球共识。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临港基地,将打造集“原始创新-技术孵化-绿色认证-产业大脑”的绿色燃料未来创新中心。
“一站式”办理航运政务
一楼大厅的三块墙面大屏幕,可实时展示国际航运数字船供服务平台、国际航运绿色能源认证服务平台、航贸数字化转型发展、临港新片区海事“一网统管”平台等内容。
“管得住才能放得开,数字综保区力求通过数智赋能监管,实现海关管得住、管委会看得见、企业用得上、效果出得来的目标。”林益松说,数字综保区主要有四个核心模块,即:数智通关、数智赋能、数智监管、数智服务功能模块。
其中,数智监管模块着眼于解决跨部门协同监管需求,整合政务、海关、企业全维度数据资源,建立协同处置中心,实现从“碎片化监管”向“一体化服务”转型升级。数智通关模块实现货物“进、出、转、存、销”等流程节点全程可视和智能预警,提升通关效率,从“船等车”向“车等船”转变。数智服务模块则面向企业提供综合服务,涵盖报关企业备案、出口监管仓设立审批、进口货物直接退运、物流通关可视化查询、报关单查询、智能预归类等综合服务。
从8月20日正式发布至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数字综保区有何成效?林益松说,以电子提单、电子提货单、电子仓单三单融合创新为例,数字综保区搭建全链路货流追溯系统,通过企业ERP或WMS系统实时与海关系统对接,为货物在区内存储、在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登记,银行对货物及电子仓单记载信息交叉验核,提供融资授信方案提供支持。电子提单跨境传输从数天缩短至1-2小时;电子提货单通过系统直连实现“秒级转换”,整个过程仅需3分钟;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仓单,以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技术特性,构建起海关、物流、银行等多方参与的数字信用共同体,使保税货物能够实现即时质押融资,大幅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数字船燃加注是数字综保区另一个经典运用场景。依托国际航运数字船供服务平台,提供全球船舶的需求预测、供需调度与匹配、订单管理、电子合约、作业申报、智能调度等综合服务,实现“一口受理”、全流程电子化。
在船燃加注业务的背后,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远海运科技”)提供了数字化支撑。该公司是中远海运集团旗下专注于航运数字化转型的科技企业,与中远海运香港合资设立“中远海运绿色数智船舶服务有限公司”,以“船视宝”为数据底座开发数字船供服务平台。
中远海运科技事业部副总经理陈怀海称,上海港集装箱总吞吐量为全球第一,但是燃油加注量与新加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临港新片区发展船供服务业还有巨大市场机会。“未来我们希望这个船供平台不仅仅提供燃油加注服务,船舶备件配件、船舶生活物资、医药和医疗器械供船等相关问题也能够在平台上一站式解决。”陈怀海说。
在大屏幕前模拟开船
航海事务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高效解决,海员培训则借助上了智能化手段。
海员培训中心在临港新片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的七楼、八楼。走进虚拟机舱,一群年轻小伙都在操作着电脑,近看才知原来是在船机舱演练。
“这里和现实机舱是一样的,在电脑上操作跟在船上实习是一样的,真实感很强。因为空间和条件有限,学员到实物船上的机会比较少,在实验室操作熟练之后,真正到船上就能很快投入工作。”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样的真实感在驾驶台体现得更为明显。航海模拟器前面有一个大屏幕,显示在黄浦江上航行。
“航海模拟器主要模拟海上开船,这个模拟器可以对目前市面上的所有船型进行模拟,也可以模拟海上的各种天气现象。”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舵是方向盘,雷达相当于驾驶员的眼睛,在恶劣天气视线模糊之时,只能依靠雷达来看周边的环境,以保证安全通行。
在上述负责人介绍了情况之后,第一财经记者体验了一把在黄浦江开船,遇到大风大浪之时,恍如地板在晃动,在前方有浮标和邮轮时,因没有提前调整路线,两艘船差点相撞,最后通过快速转动方向盘避免了事故,真实感颇强。
“培养一名船长需要10余年时间,先在学校学习3~4年,后到企业,然后上船实践,一般一个毕业生做到三副要2~3年,三副到二副要2~3年,二副到大副也要2~3年,大副到船长还要2~3年。从18岁开始计算,到三十二岁左右成为船长,就是非常年轻的船长。”上述负责人称。
据第一财经了解,该培训中心依托中远海运船员公司、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打造,以“模拟、仿真、体感”为主要特色,采用先进的数字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实物体感训练和仿真模拟培训相结合,大大提高参训者的体验感、参与度和知识留存率,通过不断迭代升级、优化提升,逐步形成适用于各类型船舶、各岗位船员的船员培训项目体系。
国际航运业“脱碳”迫在眉睫
除了数字化、智能化外,绿色低碳转型是当前国际航运一个重要的议题。
今年4月份,国际海事组织宣布,批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件六修正案草案,强制实施国际海事组织净零排放框架。新框架的核心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全球航运业净零排放。
“国际航运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远洋航线目前普遍认可的转型路径是绿色甲醇,内贸和沿海运输纯电力船舶是主要方向。”林益松说,临港新片区正在着力完善绿色航运服务生态。
在此背景之下,“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临港基地(华理-复洁绿色能源化工联合实验室)”于2024年8月起在临港新片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为国际航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绿色能源转型路径支持和相关技术路线、工艺流程改进支撑。
据林益松介绍,该基地具备原始创新、技术孵化、绿色认证、产业大脑等核心功能,聚焦绿氢、绿色甲醇等新能源燃料,研究相关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创制高性能的新材料、新装备,为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合理确定国内绿色燃料发展规模和工艺标准等提供重要支撑。
“将污泥和垃圾进行厌氧发酵可以产生沼气,而我们的技术则可以将沼气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为甲醇中的碳元素。”上海复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
据了解,临港新片区与华理-复洁绿色能源化工联合实验室、捷碳科技共同开发了国际航运绿色能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记者通过现场演示发现,使用绿色能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便捷查询船舶货物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数据、快速核验技术路径是否符合欧盟绿色甲醇认定标准,可以实时对甲醇、传统燃料油等不同燃料经济测算进行分析,方便产业链上下游快速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