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半年亏损2.41亿元,叶国富主导“胖改”遇难题
作者 | 《财经》特约撰稿人 胡苗 编辑 | 杨立赟
改,则伤筋动骨;不改,则慢性死亡。接手了永辉超市的叶国富,当前面临的便是这样的难题。
让名创优品冲向全球市场的叶国富,在过去半年中被传统商超零售上了一课。
8月21日,永辉超市在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主导的“胖改”转型中,交出首份中期成绩单:营收同比下滑20.73%,净亏2.41亿元。永辉的总资产与净资产也呈下降态势。
叶国富在2024年9月成为永辉超市第一大股东,又于今年3月亲自下场,推进永辉全面学习胖东来调改,截至8月21日,其全国调改完成并开业的门店达162家。
叶国富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是短期营收缺口扩大,关闭227家亏损门店及调改歇业导致收入锐减,虽调改店已盈利,但不足以弥补亏损;
二是供应链改革阵痛,推行裸采模式(取消中间费)精简50%供应商,虽优化了商品结构,却使 “收租” 性质的服务业收入大降40%至14.4亿元,毛利承压;
三是线上业务仍未破局,54.9亿元营收规模的线上业务,虽减亏3475万元,但未改变亏损现状。
如何平衡转型节奏与短期生存问题,成为叶国富当前所面临的难题。叶国富需要在关店调改、舍弃高毛利“收租”模式的同时,快速让调改店形成规模效应以对冲损失。也需要将供应链改革从“精简”转向“增效”,让自营商品与源头采购真正转化为利润增长点。
这也给行业传递出信号,“胖改”并非坦途,需要直面短期的转型阵痛。对资本市场而言,永辉下半年能否好转,将成为检验转型成果的关键,也考验着投资者对“刮骨疗毒”式改革的耐心。
由于永辉早前已发布亏损预期,财报发布后永辉股价并未有太大波动。至8月22日收盘,永辉超市股价为4.96元,涨0.61%,总市值为450.12亿元。
“不及格”的中期成绩单
在今年3月中旬,叶国富自己担任永辉改革小组组长的方式,拿到了永辉的管理权,并迅速开启了自己主导下的永辉改革。而今,他也交出了自己主导下的第一份永辉半年报。
这份财报报告无疑给“胖改”大潮下的零售行业泼了一盆冷水——在2025年上半年,永辉营收、利润双降,战略转型引发的短期阵痛持续显现。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实现营业收入299.4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77.79亿元同比下滑20.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1亿元,而上年同期则为盈利2.7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8.02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2986万元。
主营业务现金流承压明显,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08亿元,同比下滑 58.92%。截至6月末,公司总资产339.6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0.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1.7亿元,同比下降6.07%。
永辉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其自2024年下半年启动的整体战略与经营的深度转型,即学习胖东来调改。在2024年5月,永辉开始在部分门店进行“胖改”,短期内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后的9月,叶国富收购永辉股权,成为永辉第一大股东,并在今年3月完成了权力交接,由叶国富推进了新一轮的全面“胖改”。
在2025年上半年,永辉关闭了227家长期经营亏损门店,部门门店也在整改期间短暂歇业。截至8月21日,其全国调改完成并开业的门店达162家,占存量门店总数552家的29%;到9月底,永辉的目标是完成200家门店调改。
在业绩沟通会上,永辉首席财务官(CFO)吴凯之表示,调改店的销售相比之前取得非常明显的增长,已经进入稳定经营期的调改店整体也已进入稳定盈利状态。
不过,短期内仍无法弥补关店、歇业造成的收入缺口。这是其营收减少的主要原因。
营收规模的缩减直接影响到了永辉的利润。此外,在商品供应链改革中完成大量供应商及商品升级汰换,短期内承受毛利下降压力。报告期内,永辉超市综合毛利率为20.80%,较上年同期下降0.78%。闭店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租赁及人员赔偿、商品出清和资产报废等成本。在上半年,永辉有的Advantage Solutions股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84亿元,同样也对其形成冲击。
线上业务是永辉改革的一大重点。财报显示,其自营到家业务上半年实现销售额31.4亿元,日均单量21.6万单,月均次月复购率56.3%;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销售额23.6亿元,日均单量14.3万单。
今年上半年,永辉线上业务营收总计54.9亿元,占营业收入18.33%,线上业务较去年同比减亏3475万元。这部分业务虽然增长很快,但也仍为亏损状态。
对于全年业绩,永辉方面的预期也较为谨慎。
吴凯之表示,由于今年闭店数量较多,全年整体营收额将低于去年;由于调改工作的稳步推进,剩余的持续经营门店预计在下半年迎来明显的销售同比增长。在调改转型工作短期阵痛下,今年全年公司盈亏水平将继续承压,但预计进入四季度后会明显好转。
破釜沉舟的转型
永辉陷入了“胖改”的阵痛期,胖东来则依然狂奔。
在2025年前七个月,胖东来累计销售额为133.86亿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轻松破200亿元。2024年,胖东来全年销售额近170亿元,利润超8亿元。
在这场中国线下零售行业的“胖改”大潮中,胖东来无疑是那个赢家。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一段分享中表示,2025年其自有品牌的销售额将达到60亿元,预计其中30亿是向外输出给其他零售企业。于东来说:“2026年我估计自有品牌的开发量,可能会达到100亿元,如果再加上永辉和步步高(维权),那估计不止100亿元,(销售额)可能会(达到)200亿元。”
但学胖东来,不仅是永辉,许多学徒们短期内都进入了阵痛期。
2025年上半年,进行了一年“胖改”的中百集团(维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亏损2.13亿元至2.9亿元,同比扩大。
在去年被胖东来帮扶的商超步步高净利润为2.01亿元,同比增长357.71%。不过,这主要得益于其引入投资人获得大额重整收益。截至6月,步步高超市门店仅余23家。
叶国富多次强调,“胖东来模式”是中国超市唯一的出路,永辉超市要坚持学胖东来调改。
从门店来看,具体工作包括调整门店陈列,精简选品,淘汰性价比低的商品,放入胖东来的爆款商品。但这背后,实际上是一套从产品结构、选品标准、供应链、门店形象、服务态度等各方面切入的系统性的改革,它意味着管理结构、采购体系、员工薪酬待遇、企业文化的全面重构。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运用,以及持续的成本投入。
从永辉调整来看,上半年的永辉不仅是关闭门店的调改,还有对供应链的全面深化改革。
在3月末,叶国富主导了永辉的供应商大会,提出了未来的供应链改革方向:拥抱核心供应商,聚焦核心单品,开发年销上亿元的自营商品,缩减原有的SKU(存货单位),摒弃传统的KA(关键客户)模式。
据其财报透露,目前,永辉已完成2860家标品供应商裸采合同签订,精简供应商数量约50%;生鲜源头采购比例提升至60%以上,云南及沈阳两大产地仓的统货采收与加工能力增强。
所谓裸采,即取消各种中间费用,渠道直接向供应商拿货,缩短结算账期的模式。
传统上,连锁商超的收入来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向顾客售出商品,赚取进价与卖价中间的差价,这大多适用于畅销的大单品。另一种则是向品牌方、供应商收取进场费、条码费、营销费等,让商品进场。后者也经常被称为“收租”模式。
在过去,永辉每年从“收租”模式上赚到的营收就接近40亿元,且其毛利率高到90%以上。
但“收租”模式一定程度上使得超市又没选品权、定价权,只要品牌商、供应商愿意给钱,不管商品优劣都可以进驻。这就使得一些连锁超市的选品越来越差,大量质量差的商品被推到了消费者面前。
永辉要改革,首先要动的就是这一块的蛋糕。在上半年,永辉从供应商取得的收入为主的“服务业收入”为14.4亿元,同比减少了40%。

这部分收入的减少,短期内将加剧永辉的盈利困境。但长期来看,这是永辉能够优化商品结构、自主定价、研发自营产品的关键。
在近期,永辉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募资计划,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定增募资不超过39.92亿元。其中32.13亿元用于门店升级改造,3.09亿元用于物流仓储升级改造,4.7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
永辉超市的转型正处于“刮骨疗毒”的关键阶段,短期业绩波动在所难免,但长期来看,门店结构优化、供应链效率提升与线上线下融合若能持续见效,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