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稳储,粮仓无忧——郑商所“商储无忧”护航化肥储备,期货力量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2025年10月11日,18时12分19秒 投资建议 阅读 4 views 次

尿素,一粒看似普通的白色颗粒,却是“粮食的粮食”,牵动着14亿人的饭碗。

2019年8月9日,尿素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四年后的2023年10月20日,尿素期权接踵而至,中国农资行业正式拥有“期货+期权”双保险。

期货和期权的落地只是起点。这期间,郑商所持续探索尿素期货服务产业、对接国家战略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初,郑商所“商储无忧”项目应运而生。这一创新模式支持承担国家化肥商业储备任务的承储企业利用尿素期货开展风险管理,对承储企业参与套期保值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进行支持,帮助承储企业以市场化手段化解储备商品贬值的风险,提升储备积极性。

一头连着仓库,一头牵着田间,“商储无忧”让尿素承储企业有了稳价的金融工具,也让农户在春耕时期不必再担心尿素“一天一个价”。

五年过去,郑商所“商储无忧”项目把495万吨尿素、52家龙头企业、23个省份一并纳入期货“避风港”,助力农民用得起肥、种得好粮,也为“大国粮仓”更添一份从容的底气。

尿素期货稳经营,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球领先的尿素生产国与消费国,我国尿素需求横跨农业与工业两大领域:既要保障农业直接施用,又要满足复合肥、人造板、三聚氰胺、烟气脱硝、车用尿素等众多工业下游。

然而,原料成本、季节性需求、国内外政策变动三重变量叠加,使尿素价格年波动幅度居高不下:Wind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尿素价格年均振幅均超过40%,上下游企业“高库存怕跌、低库存怕涨”的经营痛点长期存在。

2019年8月尿素期货在郑商所挂牌后,平稳运行的市场迅速成为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稳压器”。

例如,四川某复合肥龙头企业在尿素期货上市后,充分利用期货工具来降低公司运营风险。现已将期货工具深度嵌入企业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全流程,形成了独特的风险管理矩阵。

该公司副总裁坦言,尿素是复合肥生产的重要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生产成本,这也导致库存管理压力增大,价格下跌时,库存贬值风险高;价格上涨时,企业可能因库存不足而错失市场机会。期货工具就是企业的风险管理矩阵,价格波动通过风险管理变得可对冲、可计量。

具体看来。该企业采购端通过买入套保锁定成本,生产端用期货价格指导排产节奏,销售端以基差贸易稳定利润,将“保供稳价”从政策口号变成报表里的真金白银。

四川农资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同样把尿素期货当作“安全带”。氮肥事业部副总经理胡仁才介绍,公司近四年贸易量增长104%,期现结合比例从50%跃升至100%,“没有期货,我们不敢想象如何穿越价格震动。”

值得一提的是,尿素的工业需求同样十分重要,但与上述龙头企业不同,下游不少中小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议价能力低。

而期货的护航效应同样惠及工业需求链条上的“小块头”。安徽一家年采购仅3万吨的塑料制品厂,曾因“买不到、买不起”尿素而濒临停产——现货紧张时,小微企业既缺货源又缺议价权。

如今,该企业车间里,机器正开足马力运转。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2024年,企业首次尝试在期货市场轻仓买入尿素合约,最终整体采购成本下降72.7元/吨,降幅达3%。“对我们而言,10元/吨就能救命,70元/吨就是转折点。”该企业负责人感慨,首次套期保值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实现了盈利。期货不仅系上了生产“保护索”,更让企业从“随波逐流”变为“自主掌舵”。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像这样借助期货工具实现“逆袭”的小微企业正在全国遍地开花。尿素期货用市场化手段把价格风险转化为可交易、可对冲的金融变量,期货市场的实物交割,又可以拓宽企业的采销渠道。这让无论体量大小的上下游企业都能稳健经营,为我国尿素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期货动能。

“商储无忧”保春耕,期货护航保价格

除了期货工具保障,郑商所在2021年创新推出“商储无忧”项目。

尿素源自工业,用之于农业,其全年连续生产与季节性使用的天然特性,导致供需错配矛盾突出。

针对行业的天然矛盾,国家相关部委自1998年开始探索实施各项储备制度,并于2004年起开始推行商业储备制度,2020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国家化肥商业储备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在农业用肥淡季进行化肥储备,在春季用肥旺季出库,用以保障全年的农业用肥供需平衡。按照管理办法规定,每年约有500万吨尿素在秋冬用肥淡季入库储备,在春耕旺季出库投放。

然而,货物贬值是承储企业的痛点。不同于以往的淡季低价储备、旺季高价销售的惯性认知,多重因素影响下,尿素现货市场经常表现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承储期满出库时,销售价格往往低于入库价格。

郑商所针对承储企业较为急迫的规避货物贬值风险需求,以及资金紧张、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设计“商储无忧”项目方案,由郑商所、期货公司、承储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支持期货公司为承储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同时对承储企业参与尿素期货市场产生的交易、仓单、交割等环节的相关费用进行减免。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农业保险模式不同,该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支持承储企业开展风向管理,完成国家储备任务。在国家化肥商业储备政策及郑商所专项项目的支持下,企业在储备期间不仅能得到专项贴息补贴,还能借助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降低储备成本。

2020年项目初期,5家试点企业顺利完成项目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储备期间“货物不能动”与“价格随时波动”之间的矛盾,践行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

此后,项目逐年升级,2022年~2023年度,试点企业增长至12家。项目周期由4个月延长至6个月,项目支持规模由每家企业2万吨尿素扩展至10万吨,每家企业补贴上限由50万元上调至100万元;2024年度项目全面增点扩面,项目覆盖范围由交割区域扩大为全国所有地区。参与企业及覆盖范围大幅提升,参与企业达26个,覆盖全国21个省(自治区),试点企业承担的储备量194万吨,基本占全国尿素商业储备量的一半。

2025年度更实现质的飞跃,为23个省(自治区)的46家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支持,覆盖尿素主要产销省及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新纳入安徽、四川、河北三省的省级储备,并新增对厂库仓单和期权交易的支持,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如今,“商储无忧”的价值也获国家层面高度认可。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春耕及全年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明确写入:“郑州商品交易所要为承储企业落实储备任务提供套期保值等专业服务”,为“商储无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农资承储保供应,金融活水润田间

落实在实践中,“商储无忧”已成为农资承储“国家队”的标配。中农集团、安徽辉隆农资、河北农资等供销系统企业连续多年借力项目,稳稳扛住“保供主力军”职责。

对于中农集团等承担国家商业化肥储备任务的龙头企业而言,“保障供应”是首要使命。

“尿素储备期长、价格波动大,过去最怕库存贬值拖垮成本。”中农集团相关负责人坦言。如今,尿素期货市场为企业打开了“风险闸门”——通过多样化的套保方式,企业可锁定储备期起始月与结束月的价格;叠加国家对储备资金占用的贴息政策,“商储无忧”项目又对期货参与成本给予支持,储备全流程风险得以完全闭合,基本上消除了风险敞口,实现无忧承储。

四川农资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每年的四川省级尿素储备。在参与尿素期货的过程中,公司立足于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在化肥国储风险规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体看来,“商储无忧”项目在服务省级储备方面持续深入。其中,川农化肥自2014年开始,连续多年参加省级化肥储备,累计储备量达300万吨以上。2024年-2025年度,省储化肥30万吨,其中15万吨尿素参与“商储无忧”项目。

安徽辉隆同样连续多年参与项目,并通过期货市场较好管理了储备风险。2024-2025年度,安徽辉隆承担化肥省储11万吨,其中尿素3.2万吨。

不仅是承储企业,农户收益也是实实在在的。“商储无忧”不仅守护着承储企业的“储粮罐”,更通过稳定化肥供应与价格,落实在田间地头的收获。

河南万庄安阳物流园数据显示,尿素期货上市后,期现货价格相关性长期保持95%以上;2020年以来,全国尿素现货价格涨幅显著低于大宗商品平均水平,农民用肥成本更趋稳定。在四川,川农化肥通过期货操作不仅覆盖库存贬值损失,更保障了西南地区春耕化肥稳定供应。

今秋,河南开封农民李老汉望着院里金黄的玉米笑逐颜开:“今年化肥足、价格稳,收成比去年还好!”或许他不懂“套期保值”,但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农资稳定供应带来的实惠。金融创新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正默默守护着他脚下的玉米地。

经过五年沉淀,郑商所“商储无忧”项目成效斐然:试点企业从首批5家扩容至53家,覆盖河南、山东、河北等13个粮食主产省,服务半径辐射全国23个省(自治区);累计为495万吨尿素提供风险管理支持,构建起“期货+期权”“仓库+厂库”“国储+省储”的立体化支持体系。2023年~2024年度,参与企业通过尿素期货套保头寸超120万吨,直接规避库存贬值近4亿元,真正实现“储备得住、投放得下、亏损可控”。

产融基地牵头,筑建期货避险生态

在尿素期货稳步发展基础上,郑商所产融基地由点到面层层铺开。

从“单点尝试”到“生态共建”,郑商所的产融基地正把期货工具送进产业链的每一道环节。2025年度,92家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成为基地合作单位,它们一边自身深度套保,一边以基差交易为纽带,把上游工厂与下游终端拉进“价格避风港”,共同降低采购成本、稳定原料供应,为保供稳价输出“期货方案”。

“以前尿素价格波动一次,全年利润就泡汤;现在靠期货,睡得着觉了。”胡仁才的感慨,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共同心声。作为郑商所尿素期货贸易商厂库和产融基地,川农化肥用四年时间把尿素经营量从120万吨做到250万吨,期现结合比例同步翻番——从传统套保到基差贸易、含权贸易、场内期权,期市工具箱被逐一打开。

2024年的行情大考验证了“工具箱”含金量:3月返青肥结束价格急跌,公司第一时间卖出套保,为20万吨库存穿上“防弹衣”;5月预售基差,既锁定自身采购成本,又帮上游工厂抬高销售价格;7月卖出跨式期权,再为现货收益“加厚一层垫”。全年期现结合净盈利落袋,库存贬值风险被完全对冲。

川农化肥的实践只是缩影。据记者调研,不少龙头企业作为郑商所产融基地,在自身利用期货工具的同时,还积极带动上下游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以基差交易为导向,助力下游降低采购成本,为保供稳价、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贡献力量。“以前是中国尿素看山东,山东尿素看鲁西,现在是全国尿素看期货。”辉隆股份副总经理潘晓飞告诉记者,他所认识的种粮大户手机里都装有期货软件,时刻盯着尿素期货价格变动。

与此同时,产业链开始普遍采用基差点价这种贸易模式。“开展基差贸易,利用了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让现货买卖双方按照公允的期货价格确定现货交易,提高了议价效率、减少了议价矛盾,具有延期定价、锁定成本和利润、规避基差波动风险等优势。”潘晓飞介绍。

胡仁才介绍,通过2024年活动的开展,公司与产业企业的合作情况呈现出可喜变化:一是与合作产业企业的引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例如,通过“川农话肥”的宣讲,湖北新洋丰、湖南新三湘等成功申请郑商所交割厂库并积极准备进行期货市场的参与工作。二是上游产业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可度得到极大提升,现货销售更多采取基差模式。三是通过基差贸易方式,建立撮合机制,实现尿素期货的首次集团交割。

据郑商所市场发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商所多年来持续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有关单位开展服务实体经济的产融基地项目,旨在发挥产融基地作用,引导产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科学合理利用期货市场。产融基地的资金与资源将重点投向培训、调研、案例总结、宣传推广等持续性市场培育活动,围绕已上市品种期现货特点,把“期货语言”翻译成“产业语言”。

下一步,郑商所产融基地将向新能源、精细化工等更多板块延伸,联合地方政府完善交割库网络,让中小企业也能“放心用、用得好”,积极把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写在每一条生产线。

举报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