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基金年内业绩分化显著,首尾差距逾120%
(来源:ETF炼金师)
在2023年,医药板块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创新药领域的表现引人注目。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医药主题基金的显著业绩分化。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医药主题基金的年内涨幅差距已超过120%。其中,主投港股创新药的基金表现优异,而专注于医疗保健及医疗器械的基金则相对落后。
近期,A股医药股继续延续上涨趋势,CRO(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商)概念股领涨,医疗服务、创新药及减肥药相关的Wind概念指数均上涨超过3%。港股医药股亦表现不俗,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上涨了4.11%,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同样上涨了3.82%。此外,港股创新药相关ETF的表现亮眼,多只产品涨幅超过4%,引领市场ETF整体走势。
然而,尽管医药板块整体表现强劲,细分领域之间的差距却日渐明显。以中证指数为例,截至7月29日,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高达111.08%,成为表现最好的中证主题指数。相比之下,中证医疗指数年内仅上涨14.74%,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上涨6.8%,而中证中药指数的涨幅更是微薄,仅为0.74%。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创新药板块的强劲表现主要受益于港股市场的布局。由于创新药企业多集中于港股,因而跟踪港股创新药指数的基金表现相对较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仓医疗器械、医疗保健及中药等非创新药赛道的医药主题基金则明显落后,导致投资者在选择细分赛道时需格外谨慎。
截至7月28日,Wind统计显示,共有393只以“医”为名的基金中,最高年内净值涨幅超过120%,而最低者则为-3.08%。具体来看,128只基金年内净值涨幅超过50%,而有139只基金的涨幅不足20%。这一现象表明,名为“医药”的基金整体上业绩优于“医疗”类基金,后者多为跟踪医疗器械或医疗保健相关指数的基金。
在医药基金的管理层中,泰康基金经理傅洪哲在二季报中指出,由于对地缘政治的担忧,早期减持了CXO板块,过早转向偏防御型的持仓,导致业绩表现不佳。而创金合信基金经理胡尧盛则提到,其在医疗器械和消费医疗等领域进行了均衡配置,并减持了涨幅较大的创新药,以应对市场变化。这些策略的调整反映出基金经理对市场动向的灵活应对。
尽管创新药板块近期表现出色,但短期风险也正在累积。融智投资基金经理包金刚表示,创新药的持续上涨受益于政策与市场情绪的双重推动,中国的创新药在全球BD(管线出海)中的占比已提升至40%。然而,随着多只港股创新药ETF年内涨幅超过90%,市场的拥挤交易也导致了短期风险加大。投资者在追逐涨幅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可能会放大投资风险。
与此同时,医疗器械和医疗保健等细分板块尽管未能达到创新药的涨幅,却因其相对低估的估值而吸引了部分券商的关注。东海证券认为,政策导向将改善医药行业生态,提升医疗器械板块的盈利能力。中信建投证券则表示,港股医疗器械板块整体估值正在回升,预计到2025年至2027年间,将有多家公司扭亏为盈,迎来利润释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