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点燃中!基金公司新发产品明显提速,7月创出年内新高
财联社7月29日讯(记者吴雨其)七月酷暑席卷全国,A股热度同样不遑多让,上周上证指数突破并站稳3600点关口。截至7月29日(周二)收盘,上证指数收涨0.33%,报3609.71点。
这不仅扭转了上半年市场反复震荡的格局,更点燃了公募基金新发市场的积极情绪。伴随股指回升、政策信号转暖、资金面逐步改善,基金公司迅速响应,一波节奏明快的新基发行热潮就此铺开。
“进入7月以后,整体投资者情绪出现明显改善。”一位来自华东地区的大型公募产品人士表示,“无论是老客户定投恢复,还是新客户开户增长,渠道端的回暖节奏比预期更快。”他指出,市场的不确定性有所缓解之后,资金更倾向于通过新基金重新布局,尤其是布局明确、策略清晰的产品,认购转化率有了明显提升。
基金公司方面也在迅速调整节奏。借助热度窗口,不少机构密集推出股票型、偏股混合型、ETF以及联接等多类型产品,带动了整体市场份额的持续上行。在发行端与资金端的共振下,基金市场正在走出上半年的犹豫与保守,迈入一个更具进攻意味的阶段。
本周新发加速,七月单月发行数量已创年内新高
根据Choice数据,截至7月28日-8月3日当周,市场共有31只新基金开启募集,较前一周的23只环比增长34.78%,为近一个月以来首次突破30只大关,回归高热度区间。
从平均认购天数来看,本周新基金的平均认购周期为14.97天,明显短于此前常见的20天左右水平,显示出发行节奏正在提速,投资者认购意愿同步增强。
本周的发行结构中,权益类基金继续主导。具体来看,股票型基金与偏股混合型基金合计达26只,占比高达83.87%。尤其是被动指数型基金表现活跃,共计16只产品集中发行,占股票型基金总量的84.21%,显示出基金公司持续加码结构性行情下的低成本投资工具。另有3只为增强指数型基金,反映出产品设计正逐步朝向兼具被动与主动特色的方向演进。
相比之下,债券型基金本周仅发售4只,占比仅为12.90%,较上周的9只出现大幅下滑。业内人士分析称,在当前风险偏好回升、权益市场热度上行的背景下,债基的相对吸引力下降,一些资金从固收类产品流向偏股型资产,使得发行重心进一步向权益侧倾斜。
从机构角度看,本周共有25家基金公司推出新基金,其中招商基金以3只产品位居首位,华夏、嘉实、南方、天弘等机构各发售2只产品。行业整体呈现出集中度提升与节奏提速的双重特征,部分中型基金公司亦抓住市场回暖窗口,加速产品上架节奏。
更值得关注的是,整个七月的新发基金数量已达149只,已创下年内单月新高。这一集中爆发不仅源于市场本身的积极情绪,也体现出基金公司在投放节奏上主动迎合资金需求的意图。
基金总份额持续走高,新发基金成市场增量主力
从整体数据来看,基金市场在2025年展现出连续多月的回暖势头,尤其是自5月起,基金总份额进入上升通道。根据Wind月度数据,截至7月28日,公募基金总份额达到30.94万亿份,较6月的30.89万亿份再度上行,而4月和5月的总份额分别为29.578万亿份和29.576万亿份。仅二季度以来,累计净增基金份额已超过1.3万亿份,对比一季度时基金规模缩水,二季度以来则显示出资金持续回流。
在这一过程中,新发基金成为基金市场份额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数据显示,从5月起新发基金的月度募集金额稳步提升,多个产品合并发行规模达60亿元,如东方红盈丰稳健6个月持有、京管泰富中债京津冀综合、惠升和盛纯债等,成为带动总份额跃升的关键增量来源。发行数量与规模的双双扩张,构成了市场资金净流入的重要渠道。
“从5月开始,新基金的吸金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产品策略定位明确、投研框架清晰的项目,更容易获得渠道和客户的联合认购。”一位基金销售总监表示,当前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新基金捕捉结构性行情,在市场信心重建初期,资金更愿意“从头开始”而非追加原有产品。
份额增长的背后,还映射出基金产品线结构的优化。一方面,以中长期纯债、偏债混合为主的稳健型产品继续维持基础盘,另一方面,以指数工具和主题型策略为代表的权益产品快速扩张,构建起多元均衡的资金流入通道。在此过程中,新发基金成为驱动整体市场份额增长的“主动轮”,助推基金行业在低迷阶段完成阶段性再平衡。
年内主动权益与指数产品共振回暖
放眼全年发行情况,2025年新发基金在类型与结构上均呈现出较高集中度。
根据基金发行明细统计,截至目前合并发行规模最大的新基金为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合计募集金额达65.73亿元,位居全市场之首。
紧随其后的为富国盈和甄选3个月持有,募集金额为60.01亿元,京管泰富中债京津冀综合、天弘中债投资级公司信用债精选指数,合并发行规模均在60亿元以上。
此外,博时上证AAA科创债ETF、惠升和盛纯债、汇安裕宏利率债等产品也进入前十,合并规模均逼近60亿元。
从类型上看,募集规模居前的产品中,债券型基金与FOF基金占据主导,显示出市场对稳健收益策略仍具配置偏好。但这并不代表权益类产品缺乏关注。事实上,自6月以来,主动权益基金发行热度逐步抬头,多只偏股型产品在发行端获得超出预期的资金响应,反映出市场对长期成长主题与管理人能力的重新认定。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成立782只产品,发行份额达到6229.80亿份,其中股票型发行449只,发行份额为2163.32亿份,占比超过三成;混合型基金年内发行有所回暖,共发行128只,发行份额为609.41亿份,偏股混合基金便占到118只,发行份额为568.51亿份;债券型基金虽发行只数仅148只,但发行份额占到了总量的48.08%,为2995.43亿份。
截至目前为止,年内主动权益型基金募集规模最高的为大成洞察优势,发行规模达到24.61亿元,华商致远回报发行规模为20.82亿元居第二,东方红核心价值、富国均衡投资等产品首募规模均接近20亿元。
“虽然不再动辄出现百亿爆款,但主动权益产品发行的成功率在上升。”一位公募投研负责人表示,目前渠道端更看重产品的策略合理性与长期投资价值,客户在认购时也更加理性,并非一味追求明星效应或短期回报。部分成立较早、投研风格稳定的机构借此时点推出新产品,反而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同时,指数型基金仍是全年发行的重要支柱。截至7月底,指数型基金的全年新发数量达471只,占比超六成,份额达到3386.10亿份,占整体54.35%。主题覆盖从科技创新、央企改革到红利策略与新能源,产品丰富度持续扩展。ETF联接基金作为辅助产品,也在本轮发行周期中扮演重要角色,部分联接型产品首发规模破20亿元,带动整体指数策略的资金聚合。
值得注意的是,增强指数、Smart Beta、行业轮动等策略亦在逐步推广,体现出基金公司在“被动+”策略上的探索已进入产品化阶段。这类产品兼具成本优势与灵活性,成为连接主动管理与标准指数之间的重要过渡品类。截至目前。指数增强基金年内成立89只,募集份额达到427.30亿份。
(来源:天天基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