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美术馆落幕,近20亿投资项目瘫痪背后
文 | 新旅界
青岛西海岸的金沙滩啤酒城此刻正被狂欢的声浪点燃——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昨晚正式开幕!在未来30天里,数百万人将聚集在这里诠释消费主义的盛宴。
而距这里10分钟车程外的西海美术馆却黯然失色,在7月1日正式闭馆,距离2021年开放还不太到4年时间。
这一冰火两重天的荒诞映照折射出的是当下艺术业态在中国的发展困局。
从文化地标到艺术孤岛
6月28日,西海美术馆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青岛西海美术馆自2025年7月1日起闭馆,开放时间另行通知。因闭馆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未核销的门票,请自行在购票平台办理退票。感谢您过往对美术馆的支持。
如果不是这则公告,可能大多数人并未曾听说过这里。但去过这里的人得知消息后大都感到惋惜,甚至很多人在闭馆前最后一天专程赶过来为他送别,以再次感受下这里的艺术气息。
青岛西海美术馆其实是西海艺术湾项目的标志性业态,作为山东省及青岛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西海艺术湾从2011年启动谋划,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开放,十年时间在这个曾经的偏远小渔村建起了一座艺术之城。项目规划了美术馆、大师工作坊、高端艺术机构等8大功能模块,通过55栋建筑实现艺术教育、创作、展览、交易与体验五大核心功能的融合。
西海美术馆 图片来源:西海美术馆公众号
在其创始人孟宪伟的构想里,这里建成后,将会像古根海姆博物馆之于毕尔巴鄂的意义,他希望通过艺术带动这里的复兴。根据之前规划,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预计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
报社记者出身的孟宪伟在90年代下海成立了自己的传媒公司,并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2013年开始,孟宪伟将所有的积累都投入到了这个项目上。他邀请了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 Nouvel)来为这里做设计,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面向世界性的地标,“因为努维尔的建筑在世界任何一个城市落户后,都会成为游客以及文化爱好者到达的目的地”。
2019年,西海美术馆注册成立,2021年8月12日对外开放,定位是一家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美术馆主体建筑1.7万平方米,12间相连互通又相对独立的展厅依海而建。
西海美术馆区位图 图片来源:西海美术馆公众号
很多人将西海美术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选址太偏僻,其实这并非主要原因。
为了彰显独一无二的气质,拥有绝佳的自然风貌,国内外很多美术馆都选在距离大都市较远的地方,比如,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在日本倾心打造的美秀美术馆,距离最近的大城市京都需要车程2小时左右。国内的秦皇岛阿那亚在刚开放前几年交通也是很不便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国内的顶流项目。
孟宪伟的艺术桃花源之所以没能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项目“生不逢时”。
孟宪伟很清楚,一个单纯的美术馆是很难独立生存的,无论是经费还是资源,需要搭建出一个能供这里可持续运转的生态。在这个生态中,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分院可以说是核心,既能实现艺术资源的广泛链接,聚拢一批国外的艺术家,也能为大师工作坊、艺术教育中心、酒店、公寓等提供支撑。
然而,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的政策导向,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异地办学禁令一出台,山东省积极响应,央美青岛分校项目紧急叫停,由此导致该项目的大量业态烂尾,西海美术馆顿时成了一座孤岛。
美术馆落成后,大卫·霍克尼、曼·雷、安东尼·葛姆雷等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曾在此亮相。过去的这四年,孟宪伟一定是在不断寻找新的破解之路的,直至此番突然闭馆。
落日映照下的西海美术馆 图片来源:西海美术馆公众号
“经历了24场不同类型的展览,在园区里的各个角落留下无数回忆……我曾经说好像把这辈子的夕阳都在美术馆看完了,但我现在希望某天可以回到9号厅追一场落日。”一位曾经的员工感慨。
民营美术馆生存困境
民营美术馆的生存通常依赖三驾马车:赞助、门票与衍生消费。然而,西海美术馆的闭幕揭示了这一模型的脆弱性。
根据此前规划,西海美术馆采用"公益+市场"创新机制,实行非营利运营,商业模块通过艺术酒店、写生码头等实现收益平衡。但是,伴随着央美青岛分校的叫停,艺术酒店、写生码头等多个经营业态烂尾,西海美术馆既定的生存模式行不通,只能转而寻找其他的生存路径。
比如,发展会员。西海美术馆设计了三种会员,个人会员(年费500元,年满18岁)、家庭会员(年费1000元,包括2位成人+3名以内18岁以下儿童)、学生会员(年费199元,全日制高校在校生)。
根据西海美术馆公布的信息,到2022年5月,他们已经发展了1000多组会员,到2024年8月,会员共发展到了2000余组。如果全部以收费最高的家庭会员费计算,这部分收入也仅有200万元,对于美术馆的经营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西海美术馆 图片来源:西海美术馆公众号
为了扩大会员规模,2024年11月,西海美术馆还与另外6家美术馆发起了中国民营美术馆会员联盟,加入西海美术馆会员,就可以在成都的A4美术馆、顺德的和美术馆、北京的今日美术馆、松美术馆、上海的余德耀美术馆和昆明的昆明当代美术馆这6家美术馆中任意通行、全年免费无限次看展。
2023年,西海美术馆还与青岛海信广场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青岛海信广场成为美术馆首家理事单位暨全年展览首席合作伙伴。
其实,当比亚迪5年7500万赞助中国足协中国之队的新闻刷屏时,艺术场馆的募资团队正经历着"赞助寒冬"。极少有像UCCA美术馆那样,能得到尤伦斯家族的巨额输血。
某长三角美术馆馆长透露,企业赞助额度较5年前下降68%,且附加条款愈发苛刻:“某新能源车企要求展厅每平方米必须出现两次品牌LOGO”。这种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迫使部分美术馆转型"咖啡美术馆"——以上海某馆为例,其拿铁销量已是门票收入的3.7倍。
西海美术馆也通过承接婚礼、提供下午茶和餐食、承办品牌商业活动等方式增加收入来源,这里承接过LV、IWC等高端品牌的活动,还曾是电影《流浪地球2》中稀有的实景拍摄取景地。
在探索盈利模式的路上,孟宪伟做得很用心。他安排专人从世界各地精心挑选并深度挖掘优质绘本,已积累了近万本的绘本图书库。其中不乏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国际安徒生大奖、博洛尼亚奖、凯特·格林威奖以及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的独家珍藏;西海美术馆还开设TAG·艺术商店,线上线下结合,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余种设计商品,囊括54个国际知名设计类品牌,包括与展览内容、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观相关的艺术商品,以及美术馆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家具;同时,他们还面向儿童、成人和家庭开放各种形式的美育课程,并研发研学旅行产品等。
孟宪伟深谙美术馆的盈利模式很难找,但探索的过程中既有美好的愿望,也有一种坚持,“让它不至于成为一个让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不成想,一语成谶。
近年来,深圳木星美术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没顶美术馆等悄然退场,民营美术馆出现了谢幕潮。
这些民营美术馆的倒下,往往绕不开两个核心命题:人气、资金。
《私人美术馆报告》的数据显示,民营美术馆资金来源中,创始人投资占比高达89%,自身创收约占45%,来自捐赠和赞助人的收入占28%,政府补贴则不足22%。
艺术消费的城乡鸿沟
当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数百万游客在青岛国际啤酒节消费着超2800吨啤酒时,我们不禁思考,中国人真的不需要艺术吗?
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中,演艺、展览类占比不足8%,远低于电影娱乐的35%。
同时,中国艺术消费渗透率呈现残酷的阶层分化。2024年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居民年均艺术消费超800元,而农村地区不足50元。
在展览现场开展研学活动 图片来源:西海美术馆公众号
我们也能看到积极的一面,近年来,很多新中产将艺术消费作为刚需:亲子艺术教育占城市家庭文化支出的17%,北京798等园区周末客流60%为家庭单位。
西海美术馆也看到了这个趋势,他们计划在青岛搭建一个儿童艺术教育基地,“因为青岛有这个传统,每个家庭的小朋友都会去学习绘画、表演、乐器,”孟宪伟表示,青岛有很多走出去的艺术家,说明它本身就有这个需求,如何在这个需求的基础上去升级,会带来更多可能。
小红书上“看展打卡”话题浏览量破百亿,二三线城市虚拟展览参与度年增200%;抖音平台上#美术馆打卡话题播放量超240亿次。
同时有调查现实,00后群体中32%愿为数字艺术藏品付费。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园区将艺术家工作室与直播基地混搭,陶瓷艺术品的线上成交额三年增长了17倍。
不过,对于中国近5亿的农民群体,当他们还在为自己辛苦一年结出的果子卖不出去发愁,为9月份孩子开学学费一筹莫展时,艺术消费距离他们过于遥远。等什么时候中国的农民也能像德国梅赫尼希的那对农民夫妇一样,有心委托国际著名建筑师建一座田野教堂时,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就不愁没有市场了。
西海美术馆 图片来源:西海美术馆公众号
西海美术馆及它所在的西海艺术湾仍在积极寻找白衣骑士。当美术馆不再奢望“拯救所有人的艺术”,而是先成为“一部分人的必需品”,或许能在这片尚在发育的市场中找到裂缝中的光。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