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企“卖青苗”:梦想与现实的较量

2025年06月20日,08时49分13秒 国内动态 阅读 41 views 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韩利明 上海报道

密歇根湖的晚风轻拂,带来初夏的一丝燥热与期待。在全球肿瘤学界最重要的舞台——麦考密克会展中心,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的穹顶下,一组数字正引发连锁反应:73项来自中国的研究登上口头报告讲台。

这个亚洲国家创下的新纪录,像一柄双刃剑,在刺破国际学术壁垒的同时,也划开了中国创新药产业的一道深层伤口。 

券商分析师们连夜修改估值模型。摩根士丹利将三家头部药企的目标价上调20%,理由直指“中国原创研究首次在实体瘤领域实现对跨国药企的数量反超”。社交媒体上,“中国创新药崛起”的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配图是年轻科研人员在会场外举着印有公司logo的平板电脑合影。 

繁荣背后也有B面。有跨国药企亚太区BD(商务拓展)负责人在行业闭门会上展示的PPT显示:过去18个月,中国药企转让早期研发管线的交易额同比增长300%,其中60%发生在临床前阶段。

“这仿佛是将那初露锋芒的青苗,连根拔起,带走了未来的希望与可能。”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如此形容,这个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比喻,揭开了中国创新药“出海热”背后的隐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直言:这一比喻存在根本性误读。深究其本质,新药研发是高风险长周期过程,临床前项目成功率仅5%,一期临床约10%,二期约20%,即使。

“诚然,目前有些药企高管的年薪看起来是比较高,但是相信必然是公司有相关战略上的安排。稍微拉长时间来看,这一切最终都是由其创造的价值和市场给予的反馈来决定的。若高管薪酬长期与价值不符,无论过高或过低,均难以维系,市场终将发挥其调节作用,实现自我纠正。”邹国文认为,在经历了前几年被市场抛弃后又重新受到重视的过程中,随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外已经开始高呼“中国生物医药的deepseek时刻已经到来”。

市场估值正在重新反映中国医药产业的价值,例如,生物制品行业的TTM估值已达到约36倍,显示出投资者对中国医药产业的积极评价。

在当前中国创新药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信达生物凭借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深耕细作与创新药物研发的卓越成就,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值得借鉴的典范。

从行业宏观视角看,随着全球医药市场格局的持续演变,创新药企需要在坚守核心技术与合理开放合作之间精准平衡。一方面,持续深耕研发,提升自身技术实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管线,是其立足之本;另一方面,则需灵活运用BD策略,在合适时机与国际药企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加速创新药的全球布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医药创新竞赛中,每一家创新药企都是勇敢的逐梦者。它们肩负着攻克疑难病症、改善人类健康的使命,在资本寒冬与激烈市场竞争的双重考验之下,它们依然砥砺前行。而行业的良性发展,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资本的理性注入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唯有构建起健全的创新生态系统,方能使创新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治愈生命的璀璨之花。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