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在牛市中以亏损收场:行为金融学角度的分析

2025年08月25日,05时34分19秒 国内动态 阅读 4 views 次

(来源:金科之家网)

如何避免在牛市中以亏损收场:行为金融学角度的分析

2025年8月24日,上证指数收于3826点,年内涨幅近15%,沪深两市成交额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当成交额连续20个交易日维持在2万亿以上时,我们也不要忽略一个客观事实:多数个人投资者在牛市中最终可能出现亏损。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lbar公司2024年《投资者行为年度报告》数据,在过去20年全球主要牛市中,超60%的个人投资者最终以亏损收场,且亏损群体的平均回撤幅度达 28%,显著高于机构投资者的 12%。

那么如何避免在牛市中出现亏损?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进行分析:

如何避免在牛市中以亏损收场:行为金融学角度的分析

一、牛市为什么会亏钱?5大行为陷阱

1. 陷阱1:追涨杀跌的惯性行为——涨时加仓与跌时减仓的非对称性

牛市中,“越涨越买”的现象屡见不鲜。2015年A股牛市期间,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258点升至6月的5178点,期间不少散户在指数上涨时加大仓位,却在下跌时因恐慌快速减仓。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人类对“踏空”的恐惧远大于对亏损的谨慎——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指出,投资者对亏损的敏感度天然高于收益,但在牛市中,对错失机会的焦虑可能暂时掩盖对风险的判断。

行为金融学研究显示,频繁调整仓位的投资者,其长期收益往往低于保持稳定持仓的投资者。

原因很简单:追涨时买入的成本越来越高,杀跌时卖出的价格越来越低,最终形成“高买低卖”的恶性循环。

2. 陷阱2:杠杆的双向放大效应——收益与风险的同步放大

杠杆是牛市中最危险的“加速器”。2015年A股“杠杆牛”中,融资融券余额快速攀升,场外配资规模激增,不少投资者通过加杠杆试图放大收益。

但市场波动时,杠杆会同步放大亏损:当股价下跌10%,5倍杠杆的投资者本金可能亏损50%;下跌20%时,可能面临“穿仓”风险,不仅本金归零,还需额外补足资金。

历史案例表明,高杠杆投资者在市场调整中爆仓的概率极高。无论是2015年A股的杠杆牛,还是2021年美股GameStop的逼空事件,最终因杠杆导致本金大幅亏损的投资者占比惊人。

杠杆的本质是“放大器”,它不会改变投资的底层逻辑,却会让情绪驱动的决策后果更加极端。

3. 陷阱3:估值泡沫的非理性定价——从市盈率到“市梦率”的偏离

牛市后期,市场常出现“估值泡沫”。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TTM)一度超过200倍,部分科技股估值甚至高达数千倍。当市场用“市梦率”替代基本面时,泡沫破裂几乎成为必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提出的“周期性调整市盈率”(CAPE)揭示了一个规律:当市场整体估值脱离历史均值过高时,未来长期收益往往低于平均水平。

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的CAPE指标远超历史阈值,随后的十年里,标普500指数的年化收益大幅低于正常水平。这一规律在A股市场同样适用——估值过高的板块或指数,最终都会经历一轮“均值回归”。

4. 陷阱4:频繁交易的隐性损耗——佣金、税费与机会成本的叠加

牛市中,“频繁交易”是许多投资者的通病。看到股价上涨就想买入,稍有回调就急于卖出,这种“手痒式”操作看似忙碌,实则代价高昂。

交易佣金、印花税等显性成本会不断侵蚀本金,而更隐蔽的是“机会成本”——频繁买卖往往会错过优质资产的长期涨幅。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过度自信是频繁交易的主要诱因。多数投资者认为自己能精准把握市场波动,但现实是,长期来看,仅有极少数主动基金经理能持续跑赢指数。普通投资者若过度依赖短期交易,最终往往因“买高卖低”而亏损。

5. 陷阱5:信息跟风的群体效应——从众心理下的高位接盘

牛市中,“跟风买入”是最常见的行为之一。当身边朋友都在讨论股票、社交平台充斥“赚钱效应”时,许多人会因“害怕错过”而入场。

这种“群体一致性”往往出现在市场高点:2015年A股牛市顶峰时,新增投资者数量激增;2021年美股散户抱团炒作“模因股”(Meme Stock)时,相关话题阅读量创历史新高。

心理学中的“信息瀑布”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当群体中多数人预期某资产会上涨时,个体容易忽略自身判断,选择跟随。

但历史数据显示,群体狂热时买入的资产,后续往往面临大幅回调。无论是2007年A股的“全民炒股”热潮,还是2023年对AI概念的爆炒,最终高位接盘的投资者大多损失惨重。

如何避免在牛市中以亏损收场:行为金融学角度的分析

二、如何才能在牛市中避免以亏损收场:基于理性的投资框架

1. 法则1:建立“估值锚”——用市盈率等指标判断价格是否合理

资产价格的长期走势由其内在价值决定,而“估值”是衡量内在价值的核心指标。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无需复杂计算,只需记住一个简单的原则:当市场整体或某类资产的价格远超其历史平均水平时,需保持警惕。

以A股为例,上证指数在2007年、2015年、2021年等关键点位都曾出现估值高峰,随后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

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市盈率”“市净率”等基础指标,对比历史数据,判断当前价格是否处于合理区间。远离“市梦率”,回归“市盈率”,是避免高位接盘的关键。

2. 法则2:控制杠杆——永远保留“安全垫”

杠杆是牛市中的“双刃剑”,它能放大收益,但更会放大风险。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使用杠杆应慎之又慎。

即使使用杠杆,也应严格控制比例,确保即使市场出现短期波动,也不会因爆仓而失去本金。

历史经验表明,低杠杆或无杠杆的投资者,往往能在市场波动中存活更久。与其追求“一夜暴富”,不如通过长期持有优质资产,让时间沉淀价值。

3. 法则3:延长持有期——用时间平滑短期波动

短期市场受情绪、政策、资金等多重因素影响,波动剧烈;但长期看,优质资产的价值会逐渐显现。

无论是A股的“核心资产”,还是美股的科技巨头,长期持有的投资者往往能获得远超短期交易的收益。

行为金融学研究显示,持有期超过3年的投资者,盈利概率显著高于短期交易者。这是因为长期持有能过滤掉大部分短期噪音,让投资者更关注资产的基本面而非价格波动。

4. 法则4:分散配置——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单一资产的风险难以预测,但通过分散配置,可以降低整体波动。投资者可以将资金分配于股票、债券、黄金等不同资产类别,或选择不同行业、不同风格的股票组合。

历史数据显示,股债平衡的组合在市场波动中表现更稳健。例如,当股市上涨时,股票部分贡献收益;当股市下跌时,债券部分能起到“缓冲”作用。

分散配置不是简单的“买很多股票”,而是通过资产间的低相关性,构建更抗跌的投资组合。

5. 法则5:关注情绪指标——用“逆向思维”应对群体疯狂

牛市中,“贪婪”与“恐惧”是永恒的主题。当市场情绪极度乐观时(如“万点论”重现、身边人人谈论股票),往往意味着风险临近;当市场情绪极度悲观时(如“股市推倒重来”的言论增多),反而可能出现机会。

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新增投资者数量”“社交平台讨论热度”“媒体报道倾向”等指标,判断市场情绪是否过热或过冷。逆向而行,不盲目跟风,往往能在牛市中保持清醒。

如何避免在牛市中以亏损收场:行为金融学角度的分析

三、总结:牛市是检验投资认知的“试金石”

历史反复证明:牛市从不会让所有人赚钱,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投资者的认知水平与情绪管理能力。

真正能在牛市中实现稳健收益的投资者,并非依赖“精准择时”或“追逐热点”,而是需要我们建立科学的估值体系、控制合理的风险敞口、保持长期视角,最终穿越市场的短期波动。

慢即是快,稳即是进——在市场热闹时保持冷静,在群体狂热时坚守理性,这才是穿越牛熊的关键。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