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集芯重组折戟后推五折股权激励,仅考核营收暴露增长焦虑
5月7日晚,英集芯(688209.SH)发布公告,拟推行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显示,激励对象购买公司股票的价格为9.62元,较当前股价约为五折。与前次实施的股权激励相同,考核目标均为营收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股权激励的推出背景,是英集芯刚刚宣布与同行业公司重组失败。在对外走并购扩大市场份额的捷径失败后,此番再推考核营收指标股权激励,有着激活内部组织战斗力,进而抢占市场份额的意味。
笔者留意到,两次股权激励的考核目标虽较为宽松,甚至有投资者产生利益输送的质疑。但考虑到前次激励效果明显,2024年营收便远超2025年营收考核目标。因此,该次股权激励的最终效果几何,仍然需要时间观察。
推五折股权激励,仅考核营收指标
公告显示,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股票主要来自公司回购股份。公司拟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为387.39万股,约占总股本的0.90%。
相较于前次股权激励计划,该次激励对象为145人,约为总员工数的21%,规模和人数均大幅缩水。且该次激励对象中没有董监高,均为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人员。前次激励对象218人,占当期总员工数的69.21%。
对比公司目前的股价来看,授予价格为9.62元/股,相当于半价激励。考核目标设置也较为宽松。
公司显示,此次激励计划考核年度为2025年和2026年,分两个归属期。两个归属期的考核指标为营业收入和电池管理芯片营业收入,两者需要完成其中一个。
笔者注意到,当下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目标已经达成。据一季度数据,期内公司录得营业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17.25%。在保持营收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下,公司全年完成营收同比增长10%的目标并不难。
此外,电池管理芯片(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的考核目标也不难。一方面,是公司该业务当前基数偏低。2024年公司电池管理芯片营业收入为1.17亿元,约占公司总营收的8.1%。
另一方面则是公司考核的增长数据低于行业复合增速。据公司年报,2024年全球BMS市场销售额攀升至106.7亿美元,2031年这一数字有望跃升至657.3亿美元,在2025—203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可达30.1%。
考虑到前次股权激励效果明显,该次股权激励效果仍然需要观察。2020年—2024年间,公司营收分别为8.67亿、12.16亿和14.31亿,分别同比增长11.09%、40.19%和17.66%。而前次首次授予考核目标为,2022年—2024年营收分别不低于7.85亿、8.50亿和9.50亿。
值得一提的是,两次股权激励考核均指向营收目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英集芯的增长“焦虑”。
并购折戟后,或仍难挡扩张步伐
为了排解增长“焦虑”,英集芯选择了并购的方式。
今年3月,英集芯发布公告,拟筹划通过支付现金及发行定向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方式,收购辉芒微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辉芒微”)的控制权。
资料显示,辉芒微是一家定位于“MCU+”(微控制单元)的平台型芯片设计企业,具备微控制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存储芯片设计能力和大规模量产经验。
英集芯则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高品质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研发与销售的芯片公司,涵盖电源管理和快充协议两大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智能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众多领域。
在英集芯看来,交易双方均为半导体企业,且双方都有电源管理芯片业务。若交易成功,两者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公司的营收规模和研发实力等方面都将得到增强。
但仅仅在停牌的两周后,英集芯的并购梦就破碎了。英集芯公告称,由于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本次重组方案的交易对价等核心条款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公司最终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组事项。
事实上,自英集芯2022年登陆创业板以来,一直没有放弃通过并购做大做强营收规模。公司连续3年在年报中提及,“拟通过战略投资和并购等方式,寻找与公司技术互补、具有高度协同的优质标的。通过产业整合,实现技术共享与优势互补,双方市场的资源整合。”
不管是股权激励仅考核营收,还是持续寻找优质并购标的,本质上是反映出公司对营收增长的渴望。于半导体行业而言,汽车电子、智能穿戴等领域蓬勃发展,加之国产替代逻辑备受投资者认可,率先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企业,将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当前,英集芯账上资金相对充裕,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加起来约为10亿元。公司财务杠杆也处于低水平,2022—2024年期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74%、6.55%、5.36%。iFind数据显示,可比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则为30.46%。
该次并购折戟后,公司推股权激励考核营收,作为抢占市场份额的补充。考虑到公司低水平财务杠杆以及强烈并购优质标的的决心,一次并购失败或许并不会阻挡其对外扩张的步伐。(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周健,编辑 | 曹晟源)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