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点名制裁,山东地炼有多牛?

2025年05月07日,14时48分29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9 views 次

文 | 万联万象,作者|时楠,编辑|小峰

特朗普或许不知道山东的淄博烧烤,但却了解这里的地炼产业。

在全球关税大战正酣之际,美国宣布对山东胜星化工有限公司进行制裁。这家企业看似名不见经传,但背后却代表着中国庞大的地方炼油产业——山东地炼。

这一制裁看似只是中美博弈中的一个小插曲,却折射出美国对中国能源产业的警惕。

山东地炼,这个低调却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能引起美国的关注?它的发展历程如何?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跟随万联万象来一探究竟。

01美国的突然性制裁

特朗普此次对我国炼油企业下手,非常突然。被制裁的山东胜星化工,也是对天上掉下的“横祸”非常震惊。

本次制裁,美国给出的官方理由是“炼油厂购买了价值超过十亿美元的伊朗原油”。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对伊朗的全面制裁后,任何与伊朗进行石油交易的企业都可能面临美国的二级制裁。

中国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之一,而山东地炼由于进口渠道灵活,部分企业曾通过第三方贸易商间接采购伊朗原油,因此成为美国重点盯防的对象。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针对中国炼油企业实施制裁。就在2025年3月,美国刚刚对另一家山东地炼企业寿光鲁清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类似措施,理由是“违反伊朗石油禁令”。然而,与国有能源巨头不同,山东地炼企业的国际贸易依赖度较低,主要市场仍在国内,因此美国的制裁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致命打击。

无论是胜星化工还是鲁清石化,都是山东地炼中的重要企业之一。被列入美国制裁名单后,它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交易可能受到限制,例如美元结算受阻、国际融资渠道收紧等。

不过,由于中国已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并且山东地炼的原油采购多采用人民币或易货贸易方式(如用成品油换取原油),因此美元结算受限的影响相对有限。此外,这两家企业的主要客户集中在国内,其产品销售不会受到直接影响。

尽管单家企业的制裁影响有限,但这一事件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美国正在加强对中国独立炼油企业的审查。未来,更多山东地炼企业可能面临类似的贸易限制,尤其是在国际原油采购和成品油出口方面。

目前,中国地炼企业的原油进口依赖度较高。以2024年数据为例,山东地炼的原油进口量约占其加工总量的七成以上,主要来自俄罗斯、中东和非洲。如果美国进一步施压,限制地炼企业的国际采购渠道,可能会推高其原料成本。

不过,中国近年来一直在推动能源进口多元化。例如,2023年,俄罗斯超越沙特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而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的石油也通过非美元结算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此外,中国还在扩大战略石油储备(SPR),以缓冲可能的供应冲击。因此,长期来看,美国制裁难以对中国炼油产业造成结构性打击。

02齐鲁地炼巨人

山东地炼之所以引起美国的关注,是因为实力真的强。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山东的炼化产能占据了我国炼化产业总产能的近三成,总炼油能力已超1.5亿吨/年。如果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炼油国”,其规模已超过德国(1.2亿吨/年)和韩国(1.4亿吨/年)!

而山东地炼的发展史,则更加传奇,是一部中国民营经济在能源领域的奋斗史诗。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工业化进程加速,石油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山东省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商业传统,孕育出了第一批地方炼油企业。这些企业最初多由乡镇企业转型而来,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加工燃料油、渣油等低端油品,被业内戏称为"茶壶炼厂"。

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作坊,在随后的三十年里,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能源版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1998年中国石油行业大重组后,两大国有石油集团垄断了从原油开采到成品油销售的全产业链,地方炼厂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但山东地炼企业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他们通过技术改造提升装置水平,通过抱团取暖形成集群效应,硬是在国有巨头的夹缝中闯出了一条生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原油进口政策的逐步放开,山东地炼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

特别是2006-2008年国际油价持续走高期间,山东地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规模,一批现代化炼油装置如雨后春笋般在齐鲁大地拔地而起。到2010年,山东地炼的总炼油能力已突破5000万吨/年,相当于当时中国炼油总产能的15%。

2015年是中国地炼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国家发改委向12家地方炼厂发放了原油进口配额,打破了国有石油公司对原油进口的长期垄断。这一政策犹如一剂强心针,彻底激活了山东地炼的发展潜力。以东明石化、京博石化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他们不仅大量进口低价原油,还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推动装置升级换代。

到2017年,山东地炼的原油加工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占全国地方炼油总量的7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山东地炼的产业形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单纯的炼油向"炼化一体化"转型,产业链不断向下游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延伸。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这个曾经依靠规模扩张实现快速增长的产业,正在向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到2025年的近五年时间,一批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03巨人的挑战与机遇

本次个别企业受到美国制裁,揭开了山东地炼所面临的挑战中的一角。

全球能源转型浪潮席卷之下,这个曾经依靠规模扩张实现快速增长的产业,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到国内产业政策调整,从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到技术革命冲击,多重因素交织叠加,正在重塑山东地炼的发展轨迹。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给山东地炼带来了首当其冲的挑战。近年来,美国对伊朗、俄罗斯等产油国的制裁不断升级,导致全球原油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来自伊朗还是俄罗斯的原油,其中约四城都由山东地炼企业加工。

这种贸易转向虽然为山东地炼提供了新的原料来源,但也使其面临更大的地缘政治风险。美国财政部多次警告可能对采购伊朗、俄罗斯原油的企业实施二级制裁,这使得山东地炼在国际贸易中不得不采取更为谨慎的策略

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对传统炼油产业构成了更为深远的挑战。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测,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随后进入长期下降通道。这一预测主要基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二是各国碳中和政策的持续推进。在中国市场,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已经从2020年的5%飙升至2023年的35%,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50%。

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在深刻影响成品油需求格局,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油表观消费量出现负增长。对于以成品油为主要产品的山东地炼来说,这意味着传统业务模式将面临严峻考验。

国内产业政策的调整也在重塑山东地炼的发展环境。"双碳"目标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和能耗政策。国家《关于促进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炼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的产能比例要达到30%,碳排放强度要下降18%。山东省作为重点管控区域,对地炼企业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

产能过剩是山东地炼面临的另一个结构性挑战。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中国炼油行业已进入全面过剩阶段。当前全国炼油产能利用率不足75%。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山东地炼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地炼的平均开工率仅为六成以上,部分中小型炼厂甚至长期处于半停产状态。

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全球炼化技术正在向低碳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传统的燃料型炼厂正在被新型化工型炼厂所取代。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国际巨头纷纷加大在碳捕集、绿氢、生物燃料等领域的布局。相比之下,山东地炼在技术创新方面仍显不足。

面对这些挑战,山东地炼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龙头企业已经开始了多元化布局。东明石化投资50亿元建设的生物质能源项目预计2025年投产,年产生物柴油30万吨;京博石化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氢能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恒源石化则重点发展高端聚烯烃材料,其新建的α-烯烃装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转型尝试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代表了山东地炼未来的发展方向。

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也在持续推进。山东省政府早在2023年出台的《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油头化尾"的全产业链条,推动地炼企业向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端领域延伸。并且,在2025年,山东炼化能源集团迅速挂牌成立,将山东的众多中小炼化能力进行整合,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头。

市场布局的调整同样值得关注。面对国内成品油需求见顶的趋势,山东地炼正在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加快"走出去"步伐,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建设仓储和销售网络。金融创新也在为山东地炼转型提供支持。面对国际制裁风险,山东地炼企业积极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应用。

04结语

山东地炼的崛起,是中国民营经济在能源领域的成功典范。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炼油巨人”,它们凭借灵活的机制和强大的适应能力,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美国的制裁,或许只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小插曲。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双碳”目标和新能源汽车浪潮下找到新的增长点?如何在国际政治博弈中保持供应链的稳定?

未来,山东地炼能否从“炼油巨头”蜕变为“综合能源服务商”,将决定其能否在下一个十年继续领跑。无论如何,这个产业的兴衰,都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格局。

(来源:钛媒体)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