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金融,藏不住的“赚钱巨兽”
文 | 柒财经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达1,928.6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56.76亿元,增幅15%;归母净利润为631.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近100亿元,增幅19%。
其中,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以下简称“金科及企服”)板块实现收入581.74亿元,同比提升10%,贡献了营收的三成。
![]()
▲图源:腾讯控股财报
对于腾讯的金融业务,绝大多数人可能还停留在微信支付——我扫你,你扫我的层面。
实际上,与阿里旗下高调矗立于上海黄浦江畔、独立经营的蚂蚁集团不同,藏身帝国内部的腾讯金融,更像一头懂得蛰伏的温和“巨兽”。
我们日常看到的,感知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其水下隐藏的体量、深度与广度,深不见底。
01 水下冰川:腾讯金融的“五虎上将”
踏入腾讯金融这片深邃水域,由支付、银行、信贷、保险、理财“五虎上将”组成的精锐部队,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已然渗透到从线上到线下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也不断拓展自身边界。
依托财付通平台,诞生于2013年的微信支付堪称“五虎上将”中的领航者,它不仅构建了整个腾讯金融生态的底层支撑,更是冲锋在前的开路先锋。
相关报告统计,迄今,微信支付全球月活账户数突破14亿,日均使用频次约2.7次。2024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672万亿元,支付宝以45.7%的市场份额领先,微信支付以41.8%紧随其后。
易观智库证实,到2025年一季度,微信支付以59.7%的市场份额反超,支付宝则降至36.2%。
变化背后,是支付作为"超级入口"的战略价值。
简单解释,微信支付既是"数据采集器",又是"场景连接器"。每一笔交易,无论金额大小,都在描绘用户的消费习惯、信用画像和行动轨迹。这些海量、实时、多维的信息,构成了其他四位“上将”作战的情报基础。
![]()
从微信支付起步,腾讯金融将目光瞄准银行、信贷、保险和理财,开启“跑马圈地”。
2014年,腾讯牵头发起设立微众银行,成为持股30%的最大外部股东,后者亦是全国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
基于社交+游戏的庞大流量池,微众银行十年高歌猛进,稳坐赛道头把交椅。2024年,微众银行净赚109.03亿元,超18家民营银行总和。
而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微粒贷,借助微信九宫格的力量,快速引流并变现,为腾讯信贷“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截至2025年11月,微粒贷累计服务用户超7000万,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达上万亿元。
除了微粒贷,财付通在信贷领域也颇有建树,拥有微信“分期”和微信“分付”两个“扛把子”。近期,微信“分付”启动了借款到银行卡的新功能,这标志着腾讯信贷向更具灵活性的综合借贷服务迈出了关键一步。
![]()
▲图源:微信APP
柒财经获悉,截至2025年6月,微信“分付”贷款余额达1125.88亿元,较2024年6月增长超8倍。
与布局银行、加码信贷同步,腾讯探索保险和理财的进程也快速推进。
2017年,腾讯下场创办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即大众熟悉的腾讯微保。
马化腾曾公开表示,“微保是腾讯搭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的重要一环,期待它能成为一个保险业紧密合作的平台。”
但光有“亲儿子”不够,腾讯又通过参股方式,拿到众安保险、三星财险、英杰华等数家险企的股份,尽可能扩大覆盖面。
如果说围绕14亿人生老病死的损失补偿,腾讯下了重注;那么,其精心编织的“财富版图”,也不落下风,较早触及了亿万用户的钱包。
对越来越多年轻人来说,如果你手头有几十块余钱,会放在哪里?答案多半是“零钱通”。
这个回答凸显腾讯理财通从“工具”升级为“习惯”,用户心智占领之深,粘性之强。但其实,直接对标余额宝的“零钱通”,只是腾讯理财通生态的“敲门砖”,主要解决小额、短期、高频的现金管理需求。
隐遁后端的,是硕大无比的“理财通”平台。与蚂蚁财富类似,腾讯理财通定位为“金融产品大卖场”,连接华夏、易方达等上百家持牌金融机构,上架了数千只公募基金产品。
不止于此,腾讯还和好买财富、蘑菇财富等行业“新星”形成战略投资关系,一并还联合工商银行推出在线黄金交易服务——微黄金,跟着大盘深挖“富矿”。
总的来讲,腾讯对金融的“图谋”看似不显山露水,却有条不紊,该占领的高地一处都没放过,该拿下的金融牌照一个都没落下。
02 腾讯金融的大与赚
腾讯金融的版图到底有多大?有多赚?外界一直充满好奇。
实际上,在支付、银行、信贷、保险、理财之外,腾讯还涉足证券、征信、汽金、金科等领域,比如中金、易鑫、长亮科技、厦门国金等,都和鹅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其金融链路上的一环。
而在深耕国内的同时,腾讯积极猎取国外的机会。
柒财经粗略梳理,腾讯金融在海外的足迹遍及英国、巴西、南非、德国、菲律宾、印度等国,投资了Nubank、Monzo、Tyme等数字银行,法国金融科技企业Qonto,专注小微征信的美国创企Nav,以及领投跨境支付平台Airwallex(空中云汇)。
![]()
很少有人能窥见腾讯金融的全貌。
腾讯一位部门负责人曾笑言,“没人能够完整地描述整个腾讯金融业务的架构和分板块业务,可能马化腾可以。”
一句玩笑话,不仅折射出腾讯金融整体架构的复杂和“神秘感”,也表露出其铺陈业务时一贯的小心姿态,而这种小心姿态又具象为巨头对该分部业绩的模糊处理。
从2018年起,腾讯将“金科及企服”拎出来合并计算。
财报显示,2018年-2024年,“金科及企服”收入从731.38亿元膨胀到2119.56亿元,期间复合增速接近20%,营收占比从20%多显著抬升到30%+,成为仅次于增值服务(游戏、社交、会员)的第二支柱,也是驱动中年腾讯上行生长的强大引擎。
![]()
▲数据来源:腾讯控股财报
可尽管如此,大众仍然无法从捆绑展示中,洞悉腾讯金融的真实利润和战略纵深。
之所以这么做,在腾讯内部流传一种说法,是因为怕别人知道金融科技赚太多,又怕别人知道企业服务赚太少。
2024年,腾讯不再单独披露腾讯云收入,也意味着进一步降低了金融业务的透明度。
不过,券商测算,在腾讯“金科及企服”板块中,金融科技是绝对主力,创造约七至八成的收入,企业服务(云与AI)占剩余二三成。
![]()
▲图源:德邦研报
根据德邦研报,2020年腾讯金融科技录得收入1026亿元,在“金科及企服”板块占比80%。
合理推测,腾讯金融科技2024年收入在1480亿元-1700亿元区间。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大致能和股份行里的头部选手——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掰手腕”,也大概率碾压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
美国投行富瑞指出,腾讯金融科技板块估值约800亿美元,相当於每股64港元;瑞银报告认为,市场低估了金融科技业务对互联网平台利润增长的重要贡献。
种种细节,足见腾讯金融身形之巨和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也在不知不觉间成就了马化腾金融大佬的身位。
03 谨慎、克制、小心翼翼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巨无霸”的腾讯金融,还是在马化腾克制、谨慎、小心翼翼的态度下长成的。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有意控制节奏,主动放缓步履,今天的腾讯金融想必会比我们看到的大很多。
2017年两会期间,马化腾曾经公开表示,“金融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稳定和稳健,就是拼谁的命长,而不是谁在短期内跑得多快。”
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多次强调:“金融是一个跟风险打交道的业务,合规很重要,我们要充分重视。如果能做到更高要求的合规,我相信我们的业务能走得更远。”“金融是个专业度非常高的领域,腾讯对此有一颗非常敬畏的心。”
该种心态深刻浸润在腾讯金融的肌理中。
一方面,腾讯更信奉“连接器”哲学。
它通过微信支付这个超级入口,将用户流量和需求,“连接”给“京东、美团、易鑫、富途证券等众多“盟友”,共同打造一个“腾讯系”的泛金融生态。这种“联邦制”的帝国模式,边界更广,韧性更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监管对于资本无序扩张的担忧。
在这个生态中,腾讯较少寻求绝对控制,通常以“第二大股东”的身份出现,为自己预留了宝贵的缓冲地带和回旋余地,避免直接卷入风险漩涡。
另一方面,当同业纷纷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时,腾讯金融始终不动声色,至今没有分拆上市。
在回应腾讯金融业务的分拆传闻时,马化腾层说,“这些业务跟我们平台的结合非常紧密,没有必要为了分拆而分拆,也不会去玩儿‘财技’。我觉得还是踏踏实实,这是我们的一贯思路。”
但不容忽视的是,即便秉持如此审慎的作风,腾讯金融依然面临多重挑战。
当下,金融科技行业进入常态化监管新阶段,合规要求日益精细复杂,任何创新都必须在更严格的框架内进行。
同时,其“连接器”的角色和倾向,虽然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优点,但随着生态不断扩大,再想低调也没那么容易,如何有效协同“盟友”,防止潜在风险内生传导,甚至溢出,成为新的课题。
现任重庆国际金融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奇帆曾在《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中提醒,互联网平台公司因为具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功能,且穿透性强、覆盖面宽、规模巨大,一旦出事后果更为严重。
言外之意,互联网皮平台的金融业务,一旦出事,后果更甚。
此外,在数据安全、消费者保护、反垄断等领域持续存在的监管关注,也要求腾讯金融在“谨慎”与“发展”之间找到更精妙的平衡。
这一切都意味着,“藏锋守拙”的腾讯金融,仍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钛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