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医疗“高端”光环褪色难续?

撰文 | 曹双涛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作为定位于中高端妇儿医疗服务的私立机构,新世纪医疗正同时遭遇内部治理危机与外部市场逆风的双重夹击。
该公司及多名董事因关联交易违规导致数亿元亏损,于2025年6月遭到港交所公开谴责。港交所的谴责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新世纪医疗的信任担忧,叠加内部治理漏洞,其经营颓势也随之持续发酵。
据悉,该公司2024年公司营收与净利润率双双失速:分别同比下滑9.28%和43.71%,分别至8.46亿元和4737.8万元。2025年其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直接陷入亏损境地。

图源:新世纪医疗
据新世纪医疗发布的财务预警,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预计介于6000万元至7000万元之间,较2024年同期2520万元的净利润,实现了近亿元的断崖式下滑。且公告中特别提示“须待进一步调整及减值评估”,这一表述暗示当前6000万至7000万元的亏损或只是“冰山一角”,后续公司实际亏损规模仍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图源:新世纪医疗
对于上半年由盈转亏的原因,新世纪医疗董事会解释称:一是由于儿科服务及妇产科服务的需求减少导致收益减少,二是若干商誉及其他长期资产的减值亏损;三是递延税项资产转回所致。
一、高投入与低收益的失衡,行业大面积亏损
新世纪医疗的发展遇困,正是当前国内人口出生率下滑、患者需求减少背景下,大量儿童专科医院承压的缩影。
2023年宿迁儿童医院倒闭、河北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宣布停止运营;2024年西安雁塔天佑儿童医院破产、江西百佳艾玛妇产医院停业、上海艾儿贝佳妇产科医院停业、广东阳江安琪儿妇产医院停业。湖南耒阳康贝儿童医院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到期未换证,拟被注销许可证,注销后无法合法行医,基本等同于倒闭。
即使民营儿童医院进入破产清算阶段,其后续的资产拍卖之路同样坎坷。
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南京华世佳宝妇产医院历经25次竞拍,不仅多轮拍卖过程中无一人竞价,起拍价也由最初的6541.25万元暴跌至521.7万元,累计降幅超6000万元。2024年宿迁儿童医院,前3次拍卖均无人出价,直至第4次拍卖,才以评估价75%的折扣价艰难成交。

图源:京东数字资产

图源:京东数字资产
这些拍卖案例中,机构资产大幅折价却仍无人问津。直观反映出市场对民营儿童医院的信心不足,而背后的深层次根源正是其“高投入、低收益”商业模式——不仅资金沉淀规模极大,现金流长期紧张,投资回报周期也远超过一般医疗领域。
这意味着投资者既需要雄厚的资本实力以支撑前期投入和运营压力,更需具备超常的耐心与长期战略定力。
医疗行业本身具有重资产、慢回报的属性;而儿科医疗机构的回本周期,相较其他细分领域还要更长。例如,新世纪医疗评估其新建医院的“现金流平衡期”为 3–4年,而投资回本周期为 7–9年。
作为对比,小型综合或专科门诊的回本周期通常为3~5年,而中型专科医院(如妇儿、眼科、口腔等)通常为5~7年。儿科医疗更长的回本周期,并非单纯受医疗行业共性影响,更源于其自身的一系列特殊属性。

图源:基于公开信息整理 DoNews制图
与眼科、口腔为代表的消费医疗,受人口变化冲击较小不同的是,儿科为典型的基础医疗,其需求与人口出生率紧密绑定。这种儿科与消费医疗在盈利表现上的差异,在财报上体现得极为直观:2023年新世纪医疗的营收仅为通策医疗的36%、爱尔眼科的5%;其净利润更是大幅落后,仅相当于二者的18%与2.68%。如此悬殊的回报水平,也解释了为何部分民营机构正积极拓展眼科、口腔等高价值科室,以寻求更强的盈利稳定性和增长空间。

图源:基于企业财报整理 DoNews制图
国内某三甲医院儿科医生刘飞(化名)直言,儿童医疗服务本身存在难以突破的创收局限。一方面,患儿用药剂量小、专用药械品类少,导致科室依靠检查与药品创收的空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儿童疾病(病毒性感冒、轻微腹泻)为自限性疾病,这类疾病症状轻,依靠孩子自身免疫系统即可康复,过早用药或干预反而会削弱免疫力,得不偿失。
另考虑到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不合理用药易引发副作用。例如,滥用抗生素可能催生耐药菌,退烧药过量则可能造成肝损伤,很多儿科医生都会根据患者病情,建议家长“观察看看”,而这进一步压缩了儿科的合理诊疗创收空间。有同行在社交媒体上无奈表示:“我们医院儿科全科一个月的总绩效仅几千元,十多个医生护士,怎么分?”

图源:今日头条
定位高端的新世纪医疗,尽管通过高客单价试图突破收入限制——如推出年费六七千元的“熊猫卡”会员,单日全价诊疗费仍可达四五千元,单次静脉输液240元、挂号费200元,显著高于公立医院。据从其财报数据来看,收入仍高度依赖医疗服务(占比约 98.79%)。收入高度依赖患者就诊量,但就诊量增长面临两大核心制约:

图源:小红书
一方面,中国家长对公立医院的根深蒂固叠加“莆田系医院”爆发的信任危机,让民营儿童医院接待患者存在天花板。美中宜和医疗集团创始人胡澜曾坦言,“创办高端私立妇儿医院初期,最让她意外的是患者对民营医院极度不信任——民营医院虚假广告满天飞的大环境下,哪怕提供高品质服务,患者的心防也需要慢慢解除。”
另一方面,有无医保直接影响患者就诊量。例如,北京回龙观京都儿童医院于2017年拿到医保资格,开通后患者量迅速增长约30%,日门诊量最高破千,人次中约一半是医保病人。院方坦言,未进医保前患者有限、运营压力很大,医保落地使医院发展迈出“一大步”。
尽管民营医院准入医保壁垒逐渐降低,但民营医院在医保支付方面仍面临其他挑战。比如,在DRG/DIP等按病种付费改革中,医院等级和历史数据会影响支付系数,民营医院由于建院时间短、等级提升受限,在医保打包付费时可能处于系数不利的地位,进而导致报销额度偏低,家长就诊意愿也随之降低。
即便部分高端医疗可通过商业保险报销,但据用户反馈,新世纪医疗的报销比例仍低于和睦家等机构。
本就脆弱的商业模式,再叠加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的影响,最终成为压垮许多民营儿童医院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投资人指出,即便将诊金提高至每次300-500元,仍难以覆盖场地、人力等高额成本;而问诊费上千元的高端诊所,也往往需要依赖手术等大项目才能勉强维持运营。市场的担忧,让新世纪医疗股价长期低迷。

图源:雪球
二、核心诊疗能力不足,家长不满加剧
“优质服务+名医坐诊”是新世纪医疗吸引家长的核心策略,通过提供免排队服务,降低患儿在候诊过程中交叉感染的风险;加快检查出结果的速度,从而帮助快速确诊,减少孩子与家长的身心负担;病房在隔音、环境舒适度和设施配置等方面也均体现出较高标准。部分院区还特邀本地及外地妇幼保健院资深专家坐诊,以专业实力增强吸引力。
这些举措直击公立儿科候诊时间长、环境拥挤等痛点。但儿童疾病的复杂性,让服务并非“万能解药”。以感冒、流感、手足口病为代表的儿童传染性疾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高发和群体集中暴发的特征。
以2024年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为例,全国多地儿童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当年11月,北京儿童医院发热咳嗽门诊晚间7点已叫号至500多号,二层输液中心排号超过1000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兆建表示,自10月起该院儿科门急诊量持续攀升,日接诊量达200余人,约为以往的一倍,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尤其多见于低龄儿童。
这种“季节性高峰与接诊能力”之间的尖锐矛盾,为新世纪医疗带来巨大运营压力。
一方面,疾病暴发期间,多数家庭仍优先选择公立医院,以兼顾医疗质量与费用可控,使得高端民营机构实际能触达的需求规模有限,难以借此构建稳定患者群。
另一方面,新世纪医疗陷入两难:不扩充资源,高峰期间难免陷入排长队、等待报告的窘境,背离其“优质快捷”的服务承诺;若扩容,又面临审批严、投入高的现实。在患儿来源不稳定、高收费已抑制部分需求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侵蚀利润。
除常见病外,重症肺炎、脑膜炎、败血症、意外伤害及多种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危重症和复杂疾病,对医院综合救治能力提出极高要求。而民营儿童医院在此方面的能力短板,使家长在面临重大健康威胁时,仍更加信赖公立儿童医院。

图源:基于公开信息整理 DoNews制图
究其根本,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仍在于疗效。无论环境与服务如何优越,“能否治好病”始终是患者最关切的底线。例如,部分农村地区的老中医,尽管就医环境简陋、服务体验有限,却依然吸引大量患者不惜驱车数小时求诊,靠的正是其确切的疗效。
反观高端医疗,若缺乏扎实的诊疗实力和令人信服的疗效,难以建立长期信任,此前倚重服务塑造的口碑甚至可能因疗效未达预期而反噬,加速患者流失。
据部分患者家属在社交媒体平台反馈,新世纪医疗在救治能力和服务衔接上仍存差距。有网友称,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急诊医生态度敷衍,婴儿发烧39度未详细解释病因,误判病情(称可能是幼儿急疹,后证实错误)。
也有网友称,急诊接待服务欠佳,九个月婴儿坠落伤,因无神经外科医生、无法快速完成CT检查等理由,拒绝接诊,让家长转去公立医院;此前曾为发热患儿开2800元抗原检测,与拒诊形成服务反差。
更有网友称,天津新世纪妇儿医院存在过度诊疗嫌疑(两次支原体感染均诊断肺炎,要求输液,第二次吃药也康复);面对甲流后头疼症状,儿科主任称无法辨别疾病、无CT设备,暴露高端定位与实际医疗能力不匹配问题,仅能处理普通感冒、病毒检测等基础需求。
图源:小红书
三、如何破局?
针对网友反馈的“新世纪医疗医生不敢看紧急病情”问题,来自河南省某家民营儿童医院的医生胡帅(化名)坦言,“并非不愿救治,更深层的顾虑在于对“医闹”风险的担忧。”
民营儿童医院本就面临公众信任危机,一旦发生医闹,不仅会直接导致高额赔偿、运营秩序混乱,还会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放大负面口碑,进一步流失患者;且民营医院在纠纷处理、舆论应对资源上弱于公立体系,医生对医闹的风险承受能力更低,因此更易因“怕医闹”而不敢接诊。
尽管可通过医疗责任险和内部风控体系来分担部分风险,但仍无法完全消除医疗纠纷对医生执业信心和机构运营的深层影响。
这种对诊疗风险的规避心态,进一步制约了新世纪医疗的盈利能力建设。对比欧美国家,虽然同样面临低生育率问题,但其高端儿童医院仍能通过专业化治疗、高附加值服务以及收治全球罕见病患者来实现盈利。
但国内民营医院相较公立医院,在医疗资源、人才、监管、资金等多方面的劣势,让新世纪医疗想要复制欧美国家的路径,难度颇大。

图源:基于公开信息整理 DoNews制图
图源:基于公开信息 DoNews制图
在诊疗能力方面,治疗儿童癌症、罕见病等复杂疾病需要多学科协作和持续的临床科研投入,但新世纪医疗在这两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
一方面,公立儿童医院通常承担着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和科研项目,拥有完善的病例数据积累和科研体系支持。而民营医院由于缺乏高校附属背景,在科研立项、临床试验准入和政策试点方面往往处于劣势。
以CAR-T细胞疗法为例,这类前沿技术多由大型公立医院牵头开展,民营医院很难获得相关资质。
另一方面,国内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公立体系,医生的职称晋升、学术发展与资源平台都与体制深度绑定。为吸引和留住人才,民营医院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薪酬待遇。
卓正医疗IPO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期间,雇员薪金支出分别占总收入的75.2%、80.2%和63.2%,高额的人力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另据《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数据显示,2025年儿科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需逐步提高,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7人、床位数达到2.50张。在整体儿科医生匮乏的大背景下,民营儿童医院的人才困境更为突出。
当前大量民营儿童医院队伍呈现“哑铃型”分布:一方面是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另一方面是退休返聘的高年资专家,而处于职业黄金期的中年医师骨干严重稀缺。年轻人有精力无经验,老年人有经验无精力,这种人才结构不利于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传承。
且民营儿童医院若通过高薪持续从公立医院“抢人”,可能会加剧地区间医疗资源不平衡,从而引发监管关注,带来额外的合规成本。
此外,新世纪医疗还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其高客单价不仅受自身成本影响,也受支付方制约。普通医保难以覆盖其高端服务,而高端商业健康险的普及率又低。
据《中国大健康行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商业健康险渗透率仅15%,远低于发达国家40%水平,制约高端医疗服务普及。跨机构共享率不足30%,AI诊断应用受限,制约精准医疗发展。
在设备、医生、服务等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患者数量的减少使得医院很难维持足够的收入水平。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高投入运营模式要求高客单价维持,但收费水平与诊疗能力之间的差距又引发患者不满;当收入下滑时,医院往往通过减少设备更新、裁减人员等方式“降本增效”,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损害服务质量和诊疗能力,导致患者流失加剧,收入进一步下降。
为维持运营,部分机构可能选择提高收费标准以弥补亏损。整个恶性循环路径如下:高投入→高客单价→患者流失→收入下降→服务减少→能力下降→信任流失→更高收费→更多流失。
在这个循环中,低生育率带来的市场萎缩与高投资运营模式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最终持续侵蚀民营儿童医院的生存根基。对于新世纪医疗而言,又要如何打破恶性循环,真正构建起穿越周期的力量呢?
(来源:Do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