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收购:光伏行业一场“皇帝新衣”式闹剧的解构与反思
(来源:光伏见闻)
2025年5月以来,中国多晶硅行业“龙头企业收购过剩产能以救市”的传闻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一度催生“产能出清、价格回升”的乐观预期。然而,通过对传闻背景、驱动逻辑、实施障碍及行业实践的分析可见:该收购计划本质是违背市场规律与供给侧改革本质的“皇帝新衣”——既缺乏可持续的商业逻辑,又沦为资本操纵(企业股东套现、期货投资者套利)的工具。随着政策监管收紧及技术迭代加速,传闻逐步破局。研究表明,光伏行业健康发展需依赖市场竞争主导的产能出清与技术突破,而非非市场手段的短期炒作;通威股份的市场主导地位印证了“硬实力(技术、规模、模式)”才是行业突围的核心路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参照范式。
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核心原材料,多晶硅的产能与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全产业链稳定性。2025年二季度,中国多晶硅行业面临“名义产能380万吨与实际开工量230万吨(开工率56.5%)”的结构性过剩矛盾,国内年需求量仅140万吨,90万吨过剩产能以技术落后、成本高企的P型多晶硅为主。在此背景下,“龙头企业收购过剩产能以缓解价格下行压力”的传闻浮出水面,引发国内外媒体与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然而,该传闻从诞生至始终未形成实质性方案,其“救市”表象下的矛盾与漏洞逐步暴露,最终演变为一场典型的“皇帝新衣”式行业闹剧。
一、多晶硅收购的表象与本质:缺乏逻辑支撑的“行业自救”
从市场表象看,“龙头收购落后产能”似乎符合“减少供应、提振价格”的短期逻辑,但深入分析其与供给侧改革本质、行业现状及商业可持续性的冲突,可揭示其“空壳化”本质。
1、与供给侧改革本质的背离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逻辑是“淘汰落后、扶持先进”,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而多晶硅收购计划要求技术先进、成本可控的龙头企业(如通威)为低效P型产能“输血”——此类产能因N型技术迭代已面临淘汰,折旧后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该模式无异于“优质企业为落后产能买单”,不仅未优化产业结构,反而固化过剩产能,拖延行业重组进程,与供给侧改革方向完全相悖。
2、与行业现状的错位
当前多晶硅行业的过剩并非“总量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90万吨过剩产能中,约80%为能耗高、技术落后的P型产能,其本应通过市场竞争自然出清(如2024年已有12家二三线企业因成本倒挂停产)。收购计划强行延长此类产能的生命周期,本质是用非市场手段掩盖“低效产能必然淘汰”的行业规律,既无必要,也违背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原则。
3、商业逻辑的不可持续
收购计划未创造任何实际价值,仅实现“产能从低效企业向囤积实体的转移”,且需持续注资维持——若后续资金断裂,不仅囤积产能将成为行业负担,还可能引发新的价格波动,与“救市”初衷完全背离。这种“无价值创造、依赖资金输血”的模式,如同“缺乏耐用面料的新衣”,注定难以持续。
二、收购传闻的驱动逻辑:资本操纵的双重路径
收购传闻的持续发酵,本质是两类资本主体为实现短期套利而炮制的“炒作工具”。通过梳理传闻与资本行为的时间关联,可清晰还原其操纵逻辑。
1、光伏企业股东的“套现外衣”
2025年二季度,光伏行业业绩普遍承压(多晶硅价格同比下跌42%),部分企业股东面临减持压力。“硅料收购”传闻成为吸引市场关注的“新衣”:传闻扩散期间,相关企业股价短期抬升,为股东高位套现创造条件。最直接的证据是:阿特斯、天合光能等企业股东于9月中旬完成减持计划后,此前盛传的收购传闻迅速平息——一旦“套现”目的达成,“新衣”即被丢弃,时间节点高度吻合。
2、多晶硅期货投资者的“套利工具”
2025年广州期货交易所多晶硅期货上线后,部分投资者通过制造“收购去产能、价格上涨”的预期,放大市场波动以套利。收购传闻即是其“给市场穿新衣”的手段:通过散布谣言引诱投资者跟风,再在期货市场低买高卖。2025年9月中下旬,多晶硅期货价格跌至5万元/吨,资金连续4日净流出,收购传闻同步平息,进一步印证了“传闻随套利周期起伏”的操纵逻辑。
3、权威信源的辟谣与传闻的持续
尽管通威股份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提示“勿轻信市场传闻”,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亦于2025年7月发布声明澄清收购传言“无事实依据”,但传闻仍持续引发关注。这一现象既凸显了背后资本的推动力量,也暴露了部分利益主体“明知谣言为假,仍借谣言短期获利”的投机心态。
三、收购计划的失败:核心矛盾与“新衣”破局
2025年7月起,市场传言“9月中旬签署收购协议、9月底成立重组公司”,但截至9月末,收购事宜无任何实质性进展,而今到了10月末就能实现?。对于这一“违约”并非偶然,而是收购计划潜藏的五大核心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最终使“皇帝新衣”的破洞彻底暴露。
1、利益博弈僵局:定价分歧无法调和
收购的核心争议在于定价:龙头企业主张以“资产净值50%-70%折扣”收购(因P型产能技术过时,折旧后价值大幅下降);而二三线被收购企业坚持“仅30%-40%折扣”,甚至提出“收购是龙头求我们退出,不应降价”的诉求。2025年9月多晶硅现货价格反弹至5万元/吨后,中小工厂盈利预期回升,更不愿低价出售,谈判陷入僵局,连“新衣的基础针脚都无法缝合”。
2、资金缺口难以弥补
据行业测算,若要实现多晶硅供需平衡,需退出150万吨落后产能;即便按50%折扣计算,设备处置、土地盘活、人员安置等成本合计需50-70亿元,龙头企业需自筹15-20亿元(考虑银行杠杆后)。但当前多晶硅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70%,且资本分摊规则存在争议(通威主张按“销售规模”分摊,协鑫主张按“产能”分摊),无企业愿独自承担成本;即便部分企业通过定向增发筹集资金,也远不足以覆盖缺口,“新衣的面料采购”陷入困境。
3、政策转向:收购计划失去必要性
2025年9月1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多晶硅、锗产品单位能耗限值》征求意见稿,明确“现有企业过渡期内需满足6.4kgce/kg(52.1kWh/kg)能耗标准,新企业需满足5.5kgce/kg(44.8kWh/kg)标准”。据硅业协会测算,该政策实施后将直接淘汰31.4%的低效产能,叠加市场自然出清,过剩问题将显著缓解——政策为产能出清提供了明确路径,收购计划的“必要性”彻底丧失。
4、炒作周期结束:资本主体离场
收购传闻的降温与资本投机周期高度同步:9月中旬股东减持完成、期货市场资金流出后,“炒作新衣”的主体已获利离场。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中下旬,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持仓量环比减少1.4万手,投机活动大幅下降,传闻自然平息。
5、行业基本面改善:救市逻辑瓦解
2025年9月行业数据显示,多晶硅库存从6月底的28万吨降至20.4万吨,降幅27.1%;同时欧洲、拉美地区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超30%,龙头企业组件订单超20GW,间接消化部分过剩产能。供需失衡缓解使“收购救市”的逻辑彻底瓦解,“新衣”失去存在意义。
四、行业突围的核心:通威硬实力主导的市场逻辑
在收购传闻喧嚣之际,通威股份的市场主导地位(全球份额30%)为行业提供了“非炒作型”发展范式——其优势并非源于行政干预或收购,而是技术、规模、商业模式构建的“硬实力壁垒”,印证了“行业突围需靠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1、技术壁垒:迭代速度领先行业
通威多晶硅产品中90%以上符合N型组件需求,等离子体法、颗粒硅等新工艺已进入试产阶段,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同行;其多晶硅生产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8%,为应对价格波动提供了缓冲空间。
2、规模与灵活性优势
通威多晶硅产能达97万吨,且具备30%的产能灵活性:保山、乐山基地可利用丰水期低成本电力提升产能,包头基地常年满负荷生产,能灵活匹配市场需求波动,开工率超80%(远高于行业56.5%的平均水平)。
3、商业模式闭环:抗风险能力突出
通过“股东承销+产业链整合”模式,通威锁定多晶硅销量54.56万吨(占国内市场41.9%),同时自消化25万吨产能,构建“产销闭环”;其提出的“多晶硅最低全成本价”为行业提供了价格锚点,参与多晶硅期货设计则助力市场定价规范化,避免了无序竞争(2023-2024年价格暴跌、2025年组件不合格率16%均为无序竞争后果)。
五、未来趋势: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挤出效应
多晶硅行业“皇帝新衣”式的非市场手段,将在政策监管与技术迭代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失去生存空间,行业将回归“市场主导、技术驱动”的健康发展轨道。
1、政策监管:强制出清路径明确
《多晶硅、锗产品单位能耗限值》虽计划2026年底正式实施,但已明确“低效产能强制淘汰”的方向。据测算,政策落地后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240万吨,与需求基本匹配,收购等非市场手段的必要性彻底消失。
2、技术迭代:落后产能加速贬值
N型多晶硅渗透率预计2026年突破80%,P型产能价值将进一步缩水;通威等企业的等离子体法、颗粒硅工艺成熟后,多晶硅成本有望再降10%-15%,低效产能将因“成本倒挂”加速退出,无需依赖收购实现出清。
六、结论
2025年多晶硅收购传闻本质是一场“皇帝新衣”式闹剧:其违背供给侧改革与市场规律,缺乏商业可持续性,沦为资本短期套利的工具;9月以来的五大矛盾爆发,使传闻彻底破局。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需摒弃“非市场救市”的幻想,依赖“政策强制出清+市场竞争淘汰”的双重机制,以及技术、规模、商业模式构建的核心竞争力——通威股份的实践已验证这一路径的可行性。未来,随着政策监管收紧与技术迭代加速,多晶硅行业将逐步摆脱“炒作依赖”,回归产业链上游的稳定支撑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