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部署资本市场改革五个“着力”点 明确高质量发展“施工图”

2025年10月27日,02时17分46秒 机构观点 阅读 4 views 次

近日,中国证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会议提出,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持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竞争力,更好服务“十五五”发展目标和金融强国建设。

会议部署了下一步资本市场改革的五个“着力”点,即着力增强资本市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着力提高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着力提升监管执法的有效性和震慑力;着力推动资本市场开放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着力加强证监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在市场人士看来,这五个“着力”明确下一步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与新“国九条”以来资本市场改革一脉相承,着力稳市场、优功能、强监管、促开放,持续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与活力。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五个“着力”勾勒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蓝图,既立足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又着眼于长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是推动市场向“长效健康”转型的战略布局。

以“稳”为锚

持续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增强资本市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目的在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会议提出,培育和发展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完善“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加强长效化稳市机制建设,持续夯实市场稳定的内在基础。

首先,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是资本市场稳定的核心基石。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10月26日,A股上市公司5440家,A股市值合计106.6万亿元。今年上半年,A股公司营业收入合计34.93万亿元,同比微增;净利润合计2.99万亿元,同比增长2.55%,保持稳健增长。

在市场人士看来,下一步需要从严把“入口关”、畅通“出口关”、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优化并购重组股权激励机制、推动提高上市公司回报意识等方面入手,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加力:其一,在发行上市方面,支持主业突出、技术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坚决杜绝“带病上市”;其二,健全上市公司常态化退市机制,对不符合持续上市条件的企业坚决予以退市,提升市场整体投资价值;其三,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公司治理,提升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切实保护投资者知情权,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并购重组与股权激励规则,推动资源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领域集中;完善分红回购与长期激励并重的机制等,培育稳定的股权回报文化。

其次,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去年以来,中央金融办会同证监会和相关部门出台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着力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痛点堵点,构建“长钱长投”政策体系。今年以来,以保险资金、养老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在A股市场大手笔净买入。

田轩表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需持续优化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入市环境,扩大各类资管产品中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推动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账户加大资本市场参与力度,完善税收递延等激励机制。同时,稳妥推进外资机构准入,持续优化沪深港通、债券通机制,提升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吸引全球长期资本流入。

最后,加强稳市机制建设,是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一环。田利辉表示,建设长效化稳市机制刻不容缓,重点在于构建“源头治理”体系。除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构建“长钱长投”市场生态外,还需要完善跨市场风险监测机制,用技术预警杠杆资金等隐患;切实备好用活平准基金等工具,完善逆周期调节机制。

以“新”提质

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旨在拓宽资本市场覆盖面,服务于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特别是符合国家战略的优质科技型企业。

去年以来,资本市场接续推出“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科创板“1+6”改革等举措,支持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

近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必贝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家未盈利企业先后发布公告称,将于10月28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科创成长层将迎来首批新公司,科创板“1+6”改革稳步落地,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上市渠道进一步畅通,更好服务科技企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会议提出,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充分发挥新三板、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等多层次股权市场培育功能,强化债券和期货市场功能发挥。

在市场人士看来,后续要持续完善对科技企业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田轩认为,一方面,需要深化注册制改革,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等方面便利,创新科技企业估值与定价体系,进一步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优化国有创业投资的考核机制,提升其投资耐心和定力,推动创业投资全链条的健康发展。此外,推动转板机制常态化,推动形成“新三板—北交所—科创板/创业板”的递进式培育链条。

“要从科技企业的成长周期及风险特征出发,为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打通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增发融资到并购重组的服务全链条。”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政策研究室主任、首席研究员龚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及强化债券和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田利辉表示,这是补全市场功能的关键一招。债券市场既是企业低成本融资的主渠道,又是宏观调控的载体,助力国债发行与利率传导;期货市场的核心是“避险+定价”,是为实体经济提供“价格发现、套期保值、风险转移”的基础设施。更好发挥债市、期市功能,有助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严”字当头

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

提升监管执法的有效性和震慑力,在于持续净化资本市场生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近年来,监管部门推动完善资本市场法治基础,提高违法成本;同时,秉承监管执法“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坚持打大、打恶、打重点,不断强化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惩治,并持续完善行政、民事与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十四五”期间,证监会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罚没41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执法震慑进一步增强。

章俊表示,下一步要强化法治监管与投资者保护。坚持“零容忍”打击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压实上市公司“关键少数”责任,健全分红回购、信息披露和集体诉讼机制,切实提升市场透明度与投资者信任度。

对于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有效性,强化“零容忍”震慑,田利辉表示,首先,法治加码,加快出台操纵市场、内幕交易民事赔偿司法解释,提高违法成本;其次,技术赋能,深化AI穿透式监管,提升发现与处置速度;再次,协同发力,强化“行政、民事、刑事”追责衔接,加强执法协作;最后,深化跨境监管协作,在开放中守住风险底线。

此外,还需进一步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增强投资者信心。田轩表示,要加快完善投资者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投资者权利救济途径,使投资者在权益受损时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赔偿;大力推广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鼓励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证券纠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资者保护网络,切实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以开放促改革

提升资本市场竞争力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此次证监会党委会议提出,着力推动资本市场开放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推动力。在市场人士看来,资本市场将统筹开放和安全,进一步推进市场、产品和机构双向开放,提升市场竞争力。

田轩表示,下一步,要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进一步完善外资准入规则,优化境外投资者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际长期资本和优质企业来华上市、投资;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章俊表示,深化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需要稳步提升互联互通层级,拓展人民币计价资产与衍生品市场,健全跨境监管协同与宏观审慎框架,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实现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增强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与资源配置能力。

(来源:天天基金网)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