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深蓝能把营销的预算花在用户服务上,S09的口碑至少能提升50%

2025年10月22日,01时04分44秒 国内动态 阅读 4 views 次

(来源:车联新生态)

深蓝S09的营销争议与定价失误掩盖了其产品亮点,顶配车型的智能驾驶和豪华配置值得关注,但品牌需重构高端化路径,从用户服务入手重塑口碑。

如果深蓝能把营销的预算花在用户服务上,S09的口碑至少能提升50%

深蓝S09自上市以来,便陷入了舆论的漩涡。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旗舰车型,本应是品牌冲击高端的力作,却因营销策略的过度激进和定价争议,让“车是好车,营销一塌糊涂”成为消费者最集中的评价。从铺天盖地的开机广告轰炸,到大电池版本报价引发的市场质疑,深蓝S09的每一步动作似乎都在消耗用户的好感度,甚至让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被舆论噪音所掩盖。

**营销反噬:当“刷屏”变成“劝退”**

深蓝S09的营销攻势堪称“无孔不入”。根据用户反馈,从手机App到视频平台,甚至智能电视开机画面,均被深蓝S09的广告覆盖。这种高强度的曝光本意是提升知名度,却因缺乏精准触达和内容创意,被诟病为“粗暴洗脑”。更关键的是,深蓝品牌此前主打中低端市场,用户对其认知集中于性价比,而S09作为定价30万+的旗舰车型,广告却沿用“流量轰炸”模式,导致目标群体——高端用户产生心理落差:“这不像一款高端车该有的传播调性。”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过度依赖流量营销反而暴露了品牌在高端化经验上的不足。

**定价争议:大电池版本的“信任危机”**

如果说广告只是引发审美疲劳,那么大电池版本的价格策略则直接动摇了市场信心。2024年初,深蓝S09推出续航超1000公里的长续航版,但官方定价比预售时高出近4万元,且未提前说明配置差异。这一操作迅速引发老车主和潜在消费者的不满,社交媒体上“割韭菜”“套路营销”的声浪四起。尽管后续深蓝通过权益包变相降价,但首次报价的失误已对品牌公信力造成伤害。业内人士认为,深蓝在高端市场缺乏用户基础,更需谨慎对待价格透明度,“一次报价失误可能让消费者用放大镜审视品牌的每一处细节”。

**产品力与定位的割裂**

抛开营销争议,深蓝S09的产品本身并非没有亮点。其顶配车型搭载的激光雷达和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在实测中表现接近一线新势力水平;底盘调校由国际团队操刀,操控稳定性优于同价位竞品。但问题在于,这些优势并未通过营销有效传递给消费者。例如,深蓝在宣传中过度强调“续航破千”的标签,却弱化了智能驾驶和豪华配置的差异化,导致用户认知停留在“大号代步车”层面。更矛盾的是,深蓝的销售渠道仍以传统4S店为主,部分门店的服务标准难以匹配高端车型需求,进一步放大了品牌与产品定位的割裂感。

**高端化困局:深蓝需要补课的不仅是营销**

深蓝S09的困境,本质是品牌高端化路径不清晰的缩影。一方面,深蓝缺乏高端基因,突然推出旗舰车型难免让市场质疑其技术积淀;另一方面,高端用户更看重品牌价值和长期服务能力,而深蓝在用户运营和售后体系上尚未展现出足够说服力。例如,竞品普遍提供的终身质保、专属充电网络等权益,深蓝S09仅以“限时优惠”形式呈现,显得诚意不足。汽车行业专家指出:“高端化不是堆配置定高价,而是构建从产品到服务的完整价值链条。深蓝若想站稳脚跟,需从用户思维重构营销和服务体系。”

**值得买的版本:顶配与辅助驾驶车型**

尽管争议缠身,深蓝S09仍有值得考虑的版本。顶配车型(约35万元)配备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支持城市NOA和自动泊车,硬件预埋也为后续升级留有空间;次顶配(约32万元)在保留激光雷达的同时,续航与舒适性配置均衡,性价比突出。相比之下,低配车型(28万元起)虽价格亲民,但阉割了关键智能硬件,与中高端竞品相比优势有限。建议潜在消费者优先试驾高配车型,并重点关注深蓝后续OTA升级的兑现能力。

**总结:深蓝S09的“翻身”机会在哪?**

深蓝S09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高度内卷的新能源市场,产品力仅是入场券,品牌、营销、服务的协同才是胜出关键。对于深蓝而言,当务之急是停止“自嗨式”营销,转而建立与高端用户对话的渠道——比如通过技术发布会、深度试驾体验重塑产品认知;同时,需尽快完善高端服务体系,如推出车主俱乐部、优先售后通道等,弥补品牌溢价短板。一位车主的中肯评价或许点明了方向:“如果深蓝能把营销的预算花在用户服务上,S09的口碑至少能提升50%。”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