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行业加速“排雷” 地方AMC系处置主力

2025年10月21日,21时50分59秒 国内动态 阅读 2 views 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郭聪聪

进入10月下旬,消费金融行业的不良资产转让市场再次热闹起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杭银消金、蚂蚁消金两家行业头部机构接连挂出累计超31亿元的个贷不良资产包,这显示出消费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的迫切需求。

与此同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作为消金不良的处置主力,尽管面临资金与管理的双重考验,仍在强化内功,积极布局。

消金机构年末密集出清不良

10月21日,杭银消费金融在银登网发布了2025年第8期个人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公告数据显示,该资产包未偿本息合计19.74亿元,其中本金10.3亿元、利息9.44亿元,涉及8.8万名借款人。

从定价来看,其起拍价仅7000万元,折算后折扣低至0.3折,成为近期挂牌资产包中折扣力度最大的一笔。如此低的定价,与其资产包内资产质量直接相关。公告明确,该资产包加权平均逾期天数约为46个月(折合近4年),长期逾期意味着借款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回收难度显著增加。

就在杭银消金挂牌前一日,蚂蚁消金也推出了本年度第8期个人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42万名借款人。该资产包未偿本息11.79亿元,其中本金9.83亿元、利息1.96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约13个月,起拍价1.25亿元,折扣率约1折(10%),高于当前市场6.5%的平均回收价格(记者注:该数据为银登中心一季度数据)。

“我们的信贷产品本身服务用户小额高频需求,所以笔均金额比较小。” 蚂蚁消金方向记者表示。数据印证了这一说法,蚂蚁消金这个资产包的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仅2800余元,符合小额消费贷的特征。

除了这两家消金机构,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也在10月加入出包行列。10月14日,中银消费金融一次性挂出2025年第67期、第68期两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金总额近8.5亿元,这两个资产包平均逾期天数约24个月,且标注均来自 “美团助贷业务”,涉及借款户数超7万人,平均未偿本息约1.1万余元。

消金行业加速“排雷” 地方AMC系处置主力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1日,10 月以来消费金融公司挂出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包规模已超45亿元,平均折扣率为6.17%。从这些资产包的共性来看,“户数多、金额小、未诉讼” 成为显著特征。

“未诉资产比例上升,说明这些资产仍有较大的催收空间,通过有效催收手段可能实现较高的本金回收。” 一名从事不良处置的资深从业者分析,但 “小额多笔” 的特点也带来新的挑战:若后续需要通过法律程序催收,人力投入和时间成本会大幅增加,反而可能得不偿失。

多因素驱动出包节奏加快

事实上,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出包节奏一直处于高位。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已开立银登中心账户的27家消费金融公司中,今年有19家通过该平台挂牌不良贷款项目,截至10月21日累计挂牌达166期。

从挂牌单数来看,中银消金最为密集,年内已挂牌73期;其次是招联消金(17期)、兴业消金(16期)、湖北消金(11期);重庆蚂蚁消金、杭银消金各挂牌8期,也处于行业前列。

消金行业加速“排雷” 地方AMC系处置主力

进入第四季度后,大额资产包频繁亮相。对此,火栗网高级研究顾问彭城指出,这是市场出清需求的集中释放。

多名受访人士向记者解释称,消金公司密集出清大额不良资产包,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需求。出包能让消金公司在短期内将不良资产剥离出报表,减少不良率对业绩的拖累,同时通过转让回收一部分资金,盘活存量资产。蚂蚁消金就表示,加速处置不良资产 “有助公司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将精力聚焦于产品创新与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

其次是缓解贷后压力。不良资产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催收,年末出包能让贷后部门从繁重的催收工作中解脱,减少回款压力。一位消金公司人士透露,与其死磕难收回的不良贷款,不如及时转让,把资源投向新业务。

同时,市场需求也在推动出包节奏。2021 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政策启动,此前积压的不良资产才得以进入市场流通,但市场增量变大后,消化速度并不快。一位地方AMC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他直观感受到,2025 年消金资产包的整体行情向好,有资产包能以高于市场平均折扣率的价格成交,这也让消金机构更愿意在此时出包。

“小额多笔” 推高处置成本

“100元本金卖 3 元,这价格也太低了吧?” 面对杭银消金0.3 折的资产包,不少行业观察者发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价格会这么低?彭城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个贷价格低,并非资产质量低劣,而是处置难度越来越大。”

从资产本身来看,今年转让的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有三个明显特征:短账龄项目占比高、多为已核销资产、未诉讼资产数量多。短账龄意味着贷款逾期时间不长,理论上回收概率更高;未诉讼资产也留有催收空间,按说不该这么便宜,但 “小额多笔” 的特点直接推高了处置成本。

以杭银消金涉及8.8万人的资产包为例,平均每笔未偿本息为2.2万余元。如果要对这些借款人逐一催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如果其中部分需要走法律程序,诉讼费、律师费等成本分摊到每笔小额贷款上,可能比能收回的资金还多。“单笔金额小、笔数多,会带来不小的司法压力,这是很多机构不敢接的重要原因。” 上述资深从业者说。

另一方面,市场对个贷不良资产的评估也越来越谨慎。虽然从长周期来看,个贷不良可能是优质资产,但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 ,因为收购方需要先投入资金买下资产包,再花2-3年时间催收回本,期间还要承担借款人失联、无财产可供执行等风险。“现在市场上主流的资金方给个贷不良项目配资的资金成本普遍在10%左右,项目的处置回款要先覆盖投资本金、资金成本、处置成本、运营成本等后,收购方才能谈盈利,压力很大。”资深个贷不良资产业务人士张非凡坦言。

地方AMC成收包主力

面对低价的消金不良资产包,谁在成为收包方?答案是地方AMC。

尽管处置难度大,但低价资产包仍吸引了部分机构入场,其中地方AMC成为绝对主力。银登中心显示,目前活跃在消金不良收包市场的,主要是昆朋资产、天津滨海正信、海南新创建等地方AMC。

针对资产质量较差的资产包,收购方真的能赚钱吗?张非凡向记者指出, “有利润空间,资产质量虽然较差,但对应的收购价格如果足够低,后续再通过高效处置进行回款,覆盖相应成本后是可能盈利的。”

不过,盈利的前提是扛过两大压力——资金压力和管理压力。

资金压力是最直接的。个贷不良资产的回款周期长,通常需要3-5年时间,收购方如果利用外部资金,还要承担较高的配资成本。“现在市场配资成本普遍在10%左右,比如买一个1亿元的资产包,前期仅利息就要近千万,要是回款慢,很容易陷入资金周转难题。” 张非凡表示,未来如果资金成本能再降些,收购方可以缓解一定压力。

管理压力和处置压力同样不小。以42万人的资产包为例,收包方需要梳理借款人信息、制定催收方案,还要应对可能的投诉和法律纠纷,这是一个重运营、周期长、事务繁琐的管理工作。

“这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比如熟悉各类催收方式及流程的业务人员,还要有科技系统支撑,从而实现精细化、专业化、系统化运营。” 张非凡透露。

一位不良处置行业人士对此表示认同,“现在很多地方AMC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比如用大数据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提高催收效率。”他表示,随着更多机构参与探索,处置模式会逐渐成熟,未来可能会出现“专业处置+科技赋能”的新业态。

尽管当前个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仍面临诸多难题,但从行业趋势来看,市场规模仍在持续扩容。彭城认为,“现在市场远未饱和,对于有资金、有能力的机构来说,低价资产包或许是长期布局的机会。”

标签: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