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商业化三驾马车”,轩竹生物-B(02575)剑指港市Biopharma新标杆
随着今年9月美联储宣布首次降息,全球资金流向新兴市场的趋势愈加明显,有望对正处于估值上修周期的港股创新药板块带来明显的边际提振,叠加国内鼓励创新药全链条发展及“反内卷”等积极信号出现,市场普遍研判港股创新药牛市有望持续。
这对于手握商业化“三驾马车”、兼具持续造血和创新能力的轩竹生物-B(02575)来说,此时登陆港市可谓恰逢其时。
作为四环医药旗下的创新药核心平台,轩竹生物于10月15日正式在港股市场挂牌上市,此次公司IPO发行价为11.60港元/股,募资总额约7.8亿港元。上市当日,轩竹生物股价早盘冲高至最高31港元,涨幅高达167%。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作为国内“商业化初期即上市” 的创新药企代表,轩竹生物创立于2008年,经过多年创新研发,公司如今已构建起一套全面的内部研发平台,支持公司开发多样化且均衡的管线,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三大领域。
凭借自身消化+肿瘤双轮驱动下形成的产品端“三驾马车”,轩竹生物在国内填补临床空白的优势的同时,也在依托自身强劲的商业化推进能力,持续开辟更广阔的适应症市场,彰显公司Biopharma的底色。而上市募资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创新研发与商业化层面的优势,推动核心品种跻身市场竞争第一阵营,迅速丰厚公司营收和利润。
在当前港股创新药牛市持续的市场背景下,轩竹生物无疑是投资者进行高价值稀缺创新药标的配置时的重要观察窗口。
双轮驱动孕育商业化“三驾马车”
在消化+肿瘤双轮驱动支持下,2025年轩竹生物迎来商业化爆发期:吡洛西利片、地罗阿克片两款核心肿瘤药接连获批,加上此前获批上市的另一核心品种质子泵抑制剂安奈拉唑钠,由此形成商业化 "三驾马车" 的产品矩阵,代表着公司硬核创新与商业化并轨发展策略获得业界与市场的双重认可。
在创新品种开发过程中,轩竹生物公司战略性地选择具有未被满足需求的庞大适应症市场,并强调差异化的安全及疗效特征。这一策略在其核心品种开发中表现突出。
以吡洛西利为例,今年5月15日,轩竹生物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CDK4/6抑制剂吡洛西利获批上市,并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其原因在于,针对我国乳腺癌患者发病特点,吡洛西利临床试验数据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较西方国家更早,Luminal B型肿瘤、原发耐药及化疗人群比例更高,预后相对较差,而吡洛西利临床研究则精准匹配了中国治疗现状:研究组中既往接受晚期化疗的患者占比23.9%,原发内分泌耐药患者25.6%,绝经前患者37%,内脏转移患者68.2%。联合用药使二线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4.7个月(研究者评估),盲态独立评审委员会(BIRC)评估的更是长达17.5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该药突破性地实现单药后线治疗应用,患者无进展生存期长达11个月,刷新全球同类疗法纪录,为全球晚期乳腺癌后线治疗提供了更优治疗方案。
从商业化预期来看,在新型CDK4/6抑制剂进入市场并获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浪潮驱动下,中国CDK4/6抑制剂市场由2018年的1亿元增至2024年的3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8.8%,并预计2032年将达至130亿元。
由于吡洛西利不仅是针对所有治疗线(包括一线、二线等)的晚期HR+/HER2-乳腺癌的综合解决方案,也是正在同时探索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用于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潜力的中国少数候选药物之一,因而存在庞大的市场商业化潜力与开发预期。
实际上,吡洛西利并非轩竹生物关注管线品种差异化安全性和疗效的个例。
例如,公司首款商业化品种安奈拉唑钠(KBP-3571),其作为一款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创新质子泵抑制剂(PPI),且是首款及唯一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PPI,该药于2023年6月获批,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消化性溃疡患病人数由2018年的7140万人增至2024年的7430万人,预计2032年将增至8120万人。而消化性溃疡病例中有约75%为十二指肠溃疡。PPI是消化性溃疡患者最普遍的选择,然而现有的PPI面临着代谢特征不可预测、对肝肾功能负担大、起效慢且持续时间短的问题,会显著降低患者依从性。
相较之下,轩竹生物的安奈拉唑钠代谢特征不同,可减轻肾脏负担,降低药物相互作用(DDI)的风险,快速且持久地发挥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此外,在头对头试验中,相较于已被广泛使用的PPI雷贝拉唑,安奈拉唑钠也表现出更好的安全性。
目前,公司正在寻求扩大安奈拉唑钠的适应症以治疗成人反流性食管炎,并于今年三季度正式启动III期临床试验。随着适应症市场不断扩大,轩竹生物有望深耕国内百亿口服PPI市场,持续挖掘商业化增量。
而作为轩竹生物第三款获批上市的核心品种,地罗阿克则是一款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主要着眼于ALK重排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适应症的治疗。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ALK阳性NSCLC患者由2018年的68,400人增至2024年的91200人,复合年增长率为4.9%,预计2032年将达至121700人,对应市场规模同样将接近百亿。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ALK 阳性晚期 NSCLC 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已超过 60%,这使得 疗效持久性与安全性均尤为重要。作为正在中国探索作为NSCLC术后辅助治疗潜力的少数ALK抑制剂候选药物之一,地罗阿克与第一代 ALK 抑制剂(克唑替尼)相比,在分子结构上具有更高选择性和更强结合力,不仅对敏感突变有效,还可覆盖部分二代药物耐药突变位点。同时,该药物具备较好的中枢神经系统穿透性,在脑转移控制方面展现了突出的疗效。因此,地罗阿克未来的销售增长潜力同样不容小觑。
完善一体化创新闭环,夯实发展底座
实际上,除了打造“三驾马车”的规模商业化,轩竹生物也在一直致力于完善自身“研发—商业化”一体化创新闭环,不断夯实发展底座。
在研发端,轩竹生物2023年和2024年确认研发投入分别为2.39亿元和1.86亿元,持续的研发投入为公司带来的创新研发端的稳健支撑。目前公司正加速差异化创新,Biopharma价值获进一步验证。
轩竹生物现已建立了包括小分子药物研发平台、生物药研发平台和临床开发平台在内的三大技术平台,助力公司高效推进从早期发现到临床验证的全流程研发。这三大创新技术平台不仅支撑了公司现有管线的开发,更为其 持续产出创新候选药物提供了体系化保障。
截至目前,轩竹生物共有超过十种药物资产在积极开发中,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除了上述已商业化的“三驾马车”外,公司创新在研管线内还有一个药物项目处于NDA注册阶段,一个药物项目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四个药物项目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五个已获IND批准,由此形成了“阶梯有序、重点突破、多产品储备”的产品研发格局。
而在商业化布局层面,轩竹生物擅于根据管线品种制定灵活且有针对性的商业战略,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款产品和目标市场的优势。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拥有超过90家分销商,覆盖全国各地超过1500家医院。公司透过分销协议、政策和措施来管理分销商,以确保其销售反映真正的市场需求,并符合分销协议条款及条件。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安奈拉唑钠自商业化以来直至2025年6月30日已取得了4800万元销售额,初步成功证明了公司的商业化能力,也从侧面证明该药的显著临床价值和产品力正逐渐获得终端市场的认可。
近年来在国内多项创新药支持政策中多次提及创新药医保支付政策倾斜机制的建立意见,推动增加创新药使用规模。这无疑极大利好轩竹生物等手握具备重大创新性药物的药企。并且自步入商业化阶段以来,轩竹生物便在积极布局国家医保渠道,安奈拉唑钠于2023年6月获批上市后,同年12月便获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体现出公司商业化执行力的高效,而这也为公司后续商业化创新品种获纳入医保奠定坚实基础。
精细化管理拉高安全边际
随着商业化的高效执行与渠道的陆续铺开,轩竹生物的商业化成果也正逐渐映射至公司财报上。据智通财经APP了解,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1789万元,同比增长约12%
实际上,一家创新药企进化到Biopharma的重要标志在于,将公司的现金循环支柱从融资现金流切换到经营性净现金流。这不仅需要药企拥有现金牛产品,还需要日常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轩竹生物而言,2023年和2024年,公司运营费用分别达到3.41亿元和5.88亿元。但自2025年以来,轩竹生物在精细化管理下实现运营费用的稳中趋降。2025年上半年,公司运营费用仅为1.25亿元。
而在研发端,2022年与2023年,公司整体研发支出分别为4.01亿元、2.39亿元,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该项支出分别降至1.86亿元和8370.5万元。这一趋势侧面反映出轩竹生物的创新研发已变成丰硕的商业化成果,随着核心品种商业化持续放量,后续公司有望快速跨越盈亏平衡点,向着规模化盈利进发。
小结
与目前不少18A企业以及国内众多尚未有收入的创新药企不同,依托差异化创新和高效的商业化执行,轩竹生物已顺利步入创新商业化阶段,有望持续产生丰富现金流,公司成长确定性显著。
后续随着核心品种陆续落地和规模上量,轩竹生物有望不断释放自身Biopharma价值,进一步打开估值天花板,在当前持续的创新药牛市中,享受作为港股“创新药黑马”的估值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