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500万吨/年产能将关停,全球化工格局重构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关键词 | 化工格局重构
共 3507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9 分钟
受高昂的能源成本、气候变化相关税费以及高涨的原材料价格,不断变化的关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欧洲化工行业正在面临深刻困境。在近期于柏林举办的第59届欧洲石化协会(EPCA)年会上,相关人士表示,欧洲化工行业大范围产能关停问题已十分严峻,不仅烯烃领域受影响,减产态势还向全产业链蔓延,超1500万吨/年产能被列入关停计划。而与此同时,新兴市场仍然持续迸发出投资活力。全球化工格局正在重构。
“极具挑战性的时期”
EPCA年会期间,Brenntag Specialties公司负责欧洲、中东及非洲(EMEA)地区业务的副总裁萨尼亚·马格德堡认为,受上游产能大范围关停及当前基础设施承压影响,欧洲化工市场将出现进口量增加的趋势,大宗商品领域尤为明显。欧洲化工理事会(Cefic)总干事马尔科・门辛克明确指出,行业正处于“极具挑战性的时期”,产能整合与《化工行动计划》快速落地成为行业复苏的关键,且复苏最早或需等到2028年。欧洲化工行业必须先完成产能重组与整合,才有可能实现真正好转。
今年早些时候,欧盟推出《化工行业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加强欧盟化工行业的竞争力并推动其现代化。欧盟委员会在声明中表示,行动计划附有一份《化学品简化综合法案》,旨在简化欧盟针对关键化学品的立法,以及一份加强欧洲化学品管理局治理和财务可持续性的提案。该法案包括简化危险化学品标签规则;澄清欧盟化妆品法规;通过将信息要求与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REACH)标准规则相一致,简化欧盟化肥产品的注册。欧盟委员会预计这些措施每年将为化工行业节省至少3.63亿欧元。
据中国化工报报道,10月8日,欧洲塑料工业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欧洲塑料行业正处于“悬崖边缘”,竞争力正在持续快速下降,市场份额不断下降,销售额大幅下滑,同时可持续发展进程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数据显示,欧洲塑料工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仍在持续下降——从2006年的22%下降至2024年的12%。过去3年间,该行业的销售额也出现了急剧下滑,从2022年的4570亿欧元降至2024年的3980亿欧元,减少了590亿欧元,降幅达13%,欧洲的衰落与其他地区正在经历的工业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去年全球塑料产量增长了4.1%,自2018年以来更是增长了16.3%。报告称,目前亚洲生产的塑料占全球总量的57.2%。
报告指出,不断变化的关税仍然对欧盟的塑料产业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国是欧洲最大的塑料聚合物进口来源地,占据18.9%的份额;同时,美国也是欧盟塑料制品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其进口量占欧盟总出口量的7.7%。
亚洲地区两极分化
经过五次全球化工产业链转移,亚洲地区成为规模第一的化工产业市场。从全球化工前50家化工企业的产值增长情况来看,中国头部化工企业仍处于大型企业扩张周期,产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欧美,正在与欧美化工巨头形成激烈竞争。
整体来看,亚洲地区的化工产业呈现两极分化:
日本炼化产业处于衰退期,产能不断萎缩,多家化工企业纷纷采取关闭工厂或缩减产能的措施:
2月24日,东丽公司宣布将在2026年度内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对苯二甲酸(PTA),其位于爱知县的东海工厂内一套年产能16.5万吨的 PTA 生产设备将停止运转,届时日本国内 PTA 产能将归零。
3月31日,三菱化学宣布决定在2027年3月底前分阶段停止三菱化学小名浜工厂和新菱磐城工厂的生产,原因是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盈利困难。4月2日,三菱化学又宣布将在2025年12月末关停位于平冢和浅井的PET瓶业务工厂,产品销售计划于2026年3月底停止,称该业务因原料价格和物流费高涨,盈利状况极为严峻。
4月1日,丸善石化宣布位于日本千叶的乙烯工厂将于2026 年关闭,该工厂乙烯生产能力为52.5 万吨/年。丸善石化表示,由于世界乙烯供给过剩,日本国内乙烯需求减少,日本的乙烯装置持续低负荷运行,为提高竞争力作出此决定。
5月27日,旭化成株式会社董事会决定退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甲基丙烯酸环己酯(CH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树脂和丁苯乳胶业务,并关闭位于日本川崎的精炼工厂。
而韩国处于成熟期,炼油芳烃产能相对稳定,乙烯产能近年来有所扩张。
但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能源价格大幅波动,叠加中国石化自给率的提高,日韩石化产能利用率出现大幅下滑:韩国PX/乙烯负荷从2019年的99%/93%下滑至2024年的71%/79%;日本PX/乙烯负荷从2019年的84%/94%下滑至2023年的61/78%。
本世纪以来,印度发展驶入快车道,印度化工行业成为崛起的新势力。据IBEF统计,2024年,印度在全球化学品出口国中位列第14位,在全球化学品进口国中位列第8位(均不含药品),同时成为全球第六大化学品生产国。但从全球占比来看,印度化工市场2020年销售额在全球占比仅为3%,严重低于其人口占全球的比重,FICCI预测2030年该份额有望再翻一倍,增长空间大。过去几年印度化工头部企业的表现已领跑多数上下游行业,且在全球市场中同样表现突出。
印度人口众多,且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对各种石化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
印度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石化产业发展,如发展石油、化工和石化投资区(PCPIRs)、塑料园区和纺织园区,以及通过自动途径促进100%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等。印度政府还计划在未来十年为石化工业吸引870亿美元的投资。
中东大手笔投资不断
中东则凭借资源禀赋抢占市场,近几年来大手笔投资频现。沙特“2030 愿景”与阿联酋“工业 4.0 战略”等政策为化工行业发展提供了红利,推动中东从传统原油输出地向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制造中心转型。
中东地区的化工行业头部企业不断加大投资。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一部分,沙特阿美正在扩大自身的石化产品生产规模,下游重点从传统燃料转向化学品和先进材料,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目标是到2030年将化学品产能占比从15%提高至30%,投资70亿美元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合作开发延布原油直接制化学品(Crude-to-Chemicals,CTC)项目,跳过传统炼油环节,将原油转化为乙烯、芳烃的效率提升至70%~80%。SABIC的乙烯产能达3000万吨/年,成本仅为欧洲的1/3,通过与欧洲分销商合作,2024年对欧聚乙烯出口量增长22%,挤压欧洲本土企业空间。
在化工并购领域,中东大佬们凸显出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2024年初,沙特阿美宣布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500亿美元用于化工领域并购。2024年9月11日,沙特阿美宣布与荣盛石化签订开发框架协议,双方正在讨论荣盛石化拟收购沙特阿美全资子公司 SASREF的50%股权,以及沙特阿美对荣盛石化全资子公司中金石化不超过 50% 股权的潜在收购。
2025年4月22日晚,恒力石化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恒力集团已与沙特阿美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沙特阿美或其控制的关联方拟向恒力集团收购其所持有的占恒力石化已发行股本10%+1股的股份。
2024年12月,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NDOC)提出拟以 147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 1210 亿元)收购科思创(Covestro)股份,这有助于ADNOC 扩大除石油外的能源业务规模,重点聚焦天然气贸易和塑料等化学品业务。2025 年 6 月 17 日,ADNOC向澳大利亚化石燃料生产商桑托斯(Santos)提出 187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340 亿元)的收购报价。这是ADNOC为扩大液化天然气(LNG)生产而进行的重要海外行动之一。
此外,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PIC)通过增资6.38亿美元获得万华化学(烟台)石化有限公司25%的股权。
贸易结构重塑
全球化工行业正在重构竞争格局,受此影响,贸易结构也在重塑。欧美等传统化工市场需求复苏缓慢,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有限。而新兴市场国家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消费升级,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推动下,对高端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将成为推动全球化工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工结构的转变,贸易品种也在重塑。传统石化贸易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类能源贸易规模增速预计将放缓。而锂电池需求爆发式增长,带动了碳酸锂、氢氧化锂等锂盐以及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正极材料和石墨、硅基材料等负极材料的贸易量大幅增加。此外,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扩张,使得多晶硅、单晶硅等硅材料以及 EVA 胶膜、背板材料等化工产品的贸易也随之增长。氢能、生物基化学品等相关化工品的贸易市场也将逐渐形成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