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帮热评:成都小米su7车祸起火 问题到底出在哪
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苏7发生碰撞后起火,救援人员砸不开窗,打不开门,眼睁睁看着车被烧成骨架,直到消防员把火扑灭了还在尝试开门,目前,事故的具体伤亡还在等待官方通报,但这场悲剧,藏着三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首先是那扇 “打不开的门”。隐藏式门把手如今成了不少新车的 “标配”,车企说它能降风阻、增续航,最多能多跑 10 公里。可数据不会说谎:侧面碰撞后,这类电控门把手的弹出成功率只有 67%,远低于机械把手的 98%。当车辆断电起火,那些为了 “科技感” 设计的感应装置瞬间失灵,本应是逃生通道的车门,反倒成了生命枷锁。工信部刚征求意见的安全标准里明确要求,车门必须有机械释放功能,可这样的底线设计,为何没能挡住炫技的诱惑? 更核心的是安全冗余的缺失。从现场视频能看到车前盖是挖孔版,如果这辆车是苏7 Ultra 那就有着 1548 马力的狂暴性能,零百加速不到 2 秒,堪比千万级超跑。但性能飙升的同时,安全兜底却没跟上。对比特斯拉的新手模式、保时捷的扭矩控制,它仅凭 300 公里驾驶记录就能解锁全功率,门槛降得这么低真的好吗。 而在最关键的救援环节,既没有冗余的机械开门装置,也缺乏让救援人员快速着力的设计,所谓的 “安全配置” 在真实危机面前不堪一击。 这一切的背后,不仅是车企更是车主对速度、对安全的敬畏缺失。从山东车主城区 17 秒飙到 300 公里被拘留,到泉州车主 150 公里时速肇事致人脑死亡,再到这次的悲剧,我们总在为 “性能平权” 欢呼,却忘了驾驭猛兽需要对应的能力与敬畏。车企追求销量无可厚非,但不能用用户的安全为噱头买单;消费者追求体验也合情合理,但握着千匹马力的方向盘时,更该记得脚下是生命攸关的底线。 但留给行业和每个人的警示已经清晰:隐藏式设计可以有,但安全不能 “隐藏”;性能可以突破,但冗余不能缺位;速度可以追求,但敬畏不能丢失。毕竟,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该以守护生命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