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令人担忧”:人工智能行业的自我投资热潮引发华尔街泡沫警报
处于人工智能热潮核心的企业正相互投入数十亿美元资金 —— 分析师表示,这种日益紧密的相互关联,正加剧人工智能行业的泡沫风险。
9 月末,英伟达(Nvidia,股票代码:NVDA)宣布将向 OpenAI(非上市公司,代码:OPAI.PVT)投资至多 1000 亿美元。作为合作的一部分,这家 ChatGPT 研发公司将使用英伟达的芯片来训练并运行其下一代模型。
这只是过去几个月里,紧密相连的科技巨头阵营中曝光的一系列交易之一。此外,英伟达还与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企业 CoreWeave(股票代码:CRWV)签署了一份价值 63 亿美元的协议 ——CoreWeave 是英伟达的客户,英伟达持有其 7% 的股权。另有报道称,英伟达向其客户 xAI(非上市公司,代码:XAAI.PVT)相关项目投资了 20 亿美元。而 OpenAI 自身也与甲骨文(ORCL)、CoreWeave(CRWV)及芯片制造商超威半导体(AMD)达成了多项合作。
华尔街分析师指出,这些协议凸显出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以英伟达为首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供应商,正投资于自己的客户;而这些客户随后又会反过来购买更多基础设施供应商的产品。在另一些案例中,像 OpenAI 这样的基础设施采购方,也会对其供应商进行投资。
接受雅虎财经采访的分析师表示,近期人工智能投资热潮中呈现的这种 “循环互动” 模式,主要引发两方面担忧。首先,这类交易的性质可能会夸大人工智能行业的实际需求,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其次,专家称,这会使科技巨头的估值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此类交易消息已推动它们的股价大幅上涨),并将它们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 若其中任何一家企业遭遇冲击,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不利影响。
“最新的发展态势极为令人担忧,” 科技行业分析师、博克资本伙伴公司(Bokeh Capital Partners)首席投资官金・福雷斯特表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供应商获得了大量资金,却只是将这些钱重新投入到客户手中,而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可能很低。”
康奈尔大学教授卡兰・吉罗特拉指出,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相互提供资金支持的情况,会降低整个系统的 “韧性”:“一旦出现问题,影响会蔓延至整个系统,而非局限在单个环节。”
传奇做空投资者吉姆・查诺斯(因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成功预测安然公司倒闭而闻名)也对此发表了看法。他上周在 X 平台(原推特)发文称:“当市场论调都在说‘算力需求无限大’时,卖家却还在持续补贴买家 —— 难道你们不觉得这有点奇怪吗?”
这类循环投资为何存在风险,最典型的案例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当时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纷纷涌入网络建设与接入服务市场,却很快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
与近期人工智能行业的一系列交易类似,当时的设备供应商 —— 即提供路由器、交换机、光纤电缆及其他实现大众互联网接入所需硬件的企业 —— 通过提供贷款、持有股权等方式,向其客户(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进行投资。随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便可利用这些贷款和股权融资,从设备企业购买路由器或电缆等产品 —— 这类交易被称为 “供应商融资”。
从账面上看,当时行业一片繁荣,交易规模庞大。1999 年至 2001 年间,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股票代码:CSCO)、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s)、朗讯(Lucent)等设备供应商,向互联网服务商及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贷款。
然而,由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高度依赖设备企业的资金支持,自身财务基础却十分薄弱,当资金链断裂时,数十家互联网服务商纷纷破产。设备供应商因无人偿还贷款,被迫注销这些债务。
随着行业陷入螺旋式下滑、互联网泡沫破裂,供应商对自身客户的不良投资,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崩盘的影响。彭博社数据显示,2000 年 3 月至 2002 年底,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IXIC)跌幅超过 70%,市值蒸发逾 3 万亿美元。
如今的情况与当年并非完全相同。一方面,当前主流科技企业的利润率更高,其人工智能相关资本支出大多依靠强劲的内部现金流支撑,而非债务 —— 但分析师表示,随着企业不断扩大规模,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作为人工智能热潮中的重要参与者,甲骨文上月末就通过发债筹集了 180 亿美元。
如今,批评人士担忧,人工智能行业错综复杂的投资网络,使整个系统过度依赖 OpenAI 的成功。这家 ChatGPT 研发公司尚未实现盈利,分析师担心,若其未能达到营收预期,将会引发连锁反应。
“(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有能力让全球经济陷入十年低迷,也可能带领我们走向理想彼岸,而目前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哪种结局会出现,” 伯恩斯坦分析师斯泰西・拉斯贡在 10 月 6 日的报告中写道。
DA 戴维森公司分析师吉尔・卢里亚向雅虎财经表示,近期部分交易尤其令人担忧 —— 例如 OpenAI、CoreWeave 等人工智能企业,在接受英伟达投资的同时,还承担了更多债务或宣布了发债计划。
“它们正利用这些(投资)资金来举债,” 他说,“这种加杠杆的行为才是真正不健康的。”
埃皮斯特罗菲资本研究公司(Epistrophy Capital Research)首席市场策略师科里・约翰逊也认为,此类合作模式是生态系统不健康的信号:“如果你的客户需要借钱才能购买你的产品,那他就不是一个优质客户。”
诚然,自人工智能市场诞生以来,循环投资就一直存在。2019 年至今,微软(MSFT)已向 OpenAI 累计投资约 190 亿美元;2024 年,亚马逊(AMZN)也分两轮向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Anthropic 投资了 80 亿美元。
华尔街部分人士认为,人工智能市场的这类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 它们能让支持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更快到位,进而可能加速科技巨头巨额投资的回报进程。
“要说英伟达目前的现金有什么更好的用途,我认为没有,” 伯恩斯坦的拉斯贡在采访中谈及英伟达对自身客户的投资时表示。
他补充道:“我认为我们目前远未达到泡沫区间。”
近期,在一档播客节目中,当被问及 “英伟达投资 OpenAI(作为英伟达客户,OpenAI 已花费数十亿美元采购其产品)这类交易是否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问题交易相似” 时,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辩称,OpenAI 的营收与其获得的投资是两码事。
“(OpenAI)很可能会成为下一家市值数万亿美元的超大规模企业,谁不想投资这样的公司呢?” 黄仁勋表示,“我唯一的遗憾是,他们早年间就邀请我们投资,可当时我们资金有限,没能把握住机会 —— 我当初真该把所有钱都投给他们。”
责任编辑:郭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