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与深空》玩家打上热搜,乙游社区的失控与扭曲
文 | 眸娱
《恋与深空》又双叒叕因为玩家打架打上热搜了。
起因是近期《恋与深空》与万达电影开启联名活动,一位“哥推”即喜欢夏以昼的玩家,撕毁了秦彻联名满赠周边扔进马桶,并录制视频发到网上,引起了不少“彻推”即喜欢秦彻的玩家不满,一场大战就此一触即发。
两大玩家群体从微博广场打到豆瓣论坛,用尽最难听、最恶毒的词语诅咒对方玩家及男主角,人身攻击、P遗照“鬼图”,基于《恋与深空》庞大的用户基础与群体声量,不出意外战火烧上了热搜榜。
其实在“哥推”和“彻推”打起来之前,“星推”(喜欢沈星回的玩家)与“鱼推”(喜欢祁煜的玩家)已经因为二创同人进行了一轮“交流”,而类似各种小规模、大规模的摩擦在《恋与深空》玩家群体间并不少见。
甚至可以说,不同阵营玩家群体的骂战已经演变成乙游市场的常态,一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内部玩家群体之间早已是水火不容,目前市面上的头部乙游都难以免俗。
“玩乙游不专心谈恋爱怎么老打架啊?”《恋与深空》玩家小琳发出了如是感叹。
乙游社区彻底失控
“男主推打架比我打流浪体的频率还要高。”
小琳是《恋与深空》2.0版本才接触到乙游的新玩家,男主角秦彻上线后垂直入坑,成为了秦彻、祁煜双推玩家,游戏氪金四位数,参加过漫展、国乙夜场等活动,可以说是线上、线下都很活跃的一类玩家。
她个人体感玩家群体之间确实势同水火,“有时候想搜点二创看看,发现都是吵架的帖子,最震惊的是有一次看到她们在争乙颜一、乙男一,我以为只有韩娱圈才会吵这些,没想到乙游圈纸片人也开始争这种称号,真的感觉跟追星一样”。
从恋爱演变成追星过程中玩家心态的变化,其实正是乙游玩家群体之间频频爆发争吵的根本原因。
游戏用户重视的是游戏体验感和情绪价值,真正的乙游玩家追求的就是一份恋爱陪伴感,通过游戏内容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因而她们更强调自身主体性,去感受爱、享受爱。
而追星是将明星视作偶像,容易将自我情绪、价值依附于偶像身上,进而失去自身主体性,当乙游玩家将男主角当做偶像来追随维护,游戏社群演变成饭圈,自然会出现攻击异见者的情况,争吵是难以避免的。比如攀比所谓的角色人气、流水、排面,实际上都是典型的饭圈生态。
正是这种自我定位的心理转变,将乙游玩家分化成了“玩家”与“粉丝”两大群体,而更容易情绪化、表达欲更旺盛的“粉丝”则成为了乙游社区生态彻底失控的“罪魁祸首”。
《恋与深空》是乙游社区生态失控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是因为3D建模的升级让角色更趋向于虚拟偶像。不能否认更真实的3D建模、更生动的形态动作都为玩家提供了更强的代入感,但正是这份区别于传统纸片人的真实生动让角色更容易进化成偶像形态。
二是因为剧情不断强化男性叙事。《恋与深空》其实脱离了传统的文游框架,不再以丰富完整的剧情为核心卖点,而是以极致的代入感来吸引玩家,因而游戏会持续弱化女主角的存在感,进而演变成了男主叙事。
尽管玩家以女性为主、剧情以女性视角展开,但游戏中女主角的形象、故事乃至世界始终是模糊的,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与男主角之间的恋爱故事和亲密互动,很难让玩家产生自我认同感,而将情绪与价值依附在男主身上,这就是失去自身主体性的第一步。
三是叠纸对乙游男主人设、建模以及玩法的创新造就了《恋与深空》的成功,推动乙游市场实现了全方位的扩圈,吸引了相当大一批从未接触过乙游的新玩家,相比于身经百战的老玩家,她们其实更容易受集体情绪的影响而被异化。
就社区生态来看,《恋与深空》其实不缺好的二创同人作品,也有丰富详细的游戏攻略、剧情解读,玩家社区可以说是相当活跃,但都被掩盖在持续的争吵和骂战之下。
“看了一次之后大数据就会一直推类似的吵架帖,自己有时候也会不自觉被这种愤怒的情绪裹挟,反正很影响心情”,乙游新手小琳深有感触,玩游戏本来是为了找乐子,她却似乎难以避免被扭曲的社群生态传染情绪,逐渐有了淡游的想法。
而小琳绝不是第一个受社区生态影响的乙游玩家,同一款乙游内部不同阵营的玩家群体之间、多款不同游戏厂商出品的乙游玩家之间的争吵,让群体生态的扭曲与失控传染到了整个乙游市场。
乙游是否已经丧失了初衷?
乙女游戏诞生之初是为了给少女群体寻求一份“情感寄托”,世界上第一款乙女恋爱游戏《安琪莉可》,正是日本KOEI的女性员工抱着“为女性制作一款游戏”的想法提出的企划。
作为乙女游戏的发源,《安琪莉可》为游戏市场带来了真正的女性主体与女性视角,在初代游戏世界观中,宇宙是由女性支撑的,她引导着整个世界的发展,而九位男性只是辅佐女王的守护者,女王考试期间可以与男性角色培养感情,但最后需要在成为女王和与守护者厮守中做出选择。
在《安琪莉可》的经典游戏模式中,提供给少女群体的“情感寄托”不仅仅局限在爱情,更有成为女王守护世界所带来自我认同和满足感,这同样是女性情感需求的一部分。
但伴随着乙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国产乙女游戏开始崛起并形成稳定的市场规模之后,走向了一个强调“恋爱”而忽略“自我”的极端。
早期叠纸的《恋与制作人》中尚且还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女主形象,到了《恋与深空》就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打造极致的代入感而不断弱化女主的存在,女主不能有鲜明的个性、爱好甚至是口癖,不然就会影响玩家代入。
乙游当然可以强调恋爱陪伴感,但不能以牺牲“自我主体”为代价,当女主角的个人形象被不断弱化,成了一个单薄的、围绕男主角转的工具人,自然很难让玩家产生自我认同感,当自我情绪、自我价值都来自于男主角,难免会将男主角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去追捧仰望,最终演变成追星的心理状态。
都说乙游的初衷是教会女性如何爱自己,玩家确实能够从乙游男主角无条件的偏爱中感受到情感被满足、被治愈,但这份来自于虚拟角色的爱有没有教会玩家爱自己也只有玩家自己知道。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女性玩家将乙游男主当做虚拟偶像来疯狂追捧,做出辱骂、攻击其他男主角或不同群体玩家的行为,致使乙游社区陷入一种扭曲、失控的状态时,玩家就很难从游戏中获得正面情绪,也无法再诞生“爱”了。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