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報告】畢馬威:料香港2025年底重新奪回全球IPO市場排名首位原創
【大行報告】畢馬威:料香港2025年底重新奪回全球IPO市場排名首位
原創
日期:2025年10月10日 上午10:26作者:一枝 編輯:Danna
財華社10月10日訊,畢馬威於9日發佈了《中國内地與香港IPO市場2025年第三季度回顧》(簡稱「報告」)研究報告。
報告顯示,香港憑借前所未有的IPO申請浪潮,有望在2025年底重新奪回全球IPO市場排名首位。截至2025年9月30日,香港市場有近300宗上市申請,創下歷史新高。
2025年首三季度,全球市場共籌集了1,116億美元,上市宗數達930宗,與去年同期相比,集資規模和上市宗數分别上升32%和3%。美國兩大證券交易所緊隨香港,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集資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9%,而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
報告指出,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最近宣佈了一繫列上市規則修訂的建議,包括對中國内地經營企業訂立最低公開集資金額的上市要求。該修訂一旦實施,將會對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微型中國内地企業產生影響。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及執業技術主管合夥人劉國賢表示:「隨著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逐漸減少,企業再次開始為籌集下一階段發展所需的資金而把目光投向公開市場。人工智能和加密貨幣等新興行業的IPO持續備受關注,反映投資者對前瞻性投資的濃厚興趣。」
2025年第三季度,A股市場IPO漸趨活躍。總體而言,A股市場在2025年首九個月的上市宗數為95宗,集資總額為1,132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市宗數增長了12%,集資額增長了30%。在本季度,一家知名綠色能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集資額達到A股市場總集資額的16%。此外,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的上市勢頭持續,2025年首九個月共有17宗上市,籌集了359億元人民幣,佔A股總集資額的三分之一。
近期,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進行了深化改革,並於7月實施了「1+6」政策。這些綜合改革措施包括設置科創成長層,精準服務技術突破但尚未盈利的企業;試點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製度,引入更多長期資本支援科技企業;試點IPO預先審閱機製,提高審核效率等一繫列有助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獲得資金並促進其長遠發展的舉措。
畢馬威中國香港特别行政區新經濟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表示:「2025年A股市場有所增長,得益於中國内地在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和針對性的監管改革。機構投資者在IPO中的參與度提升,以及海外機構投資者對内地科技創新的濃厚興趣,預期將促進更多高質量的外資進入中國内地的資本市場。機構參與度的提高,加上以創新為導向的上市項目,為内地最具潛力的科技公司創造了一個良好環境,使其能夠有效地獲得資本,同時保持長期創新和增長的目標。」
在報告中,畢馬威表示,香港IPO市場在第三季度延續強勁勢頭,於首九個月共錄得67宗新股上市,集資額達1,829億港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别躍升49%和229%。香港IPO市場的整體增長主要由A+H上市推動。前三季度共完成11宗A+H上市,佔總IPO籌資額的50%。一家礦業公司於第三季度完成了香港自2021年以來最大宗分拆上市,集資250億港元,成為2025年迄今為止全球第二大IPO。
市場的強勁勢頭可從正在處理中的公開上市申請達破紀錄的289宗中所見(截至2025年9月30日),而這一數字還未包括自5月以來選擇保密申報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第18C章)和生物科技公司(第18A章)的申請。此外,超過四分之一的上市申請為A+H項目,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内地企業海外融資和國際擴張的首選平台的地位。
與此同時,香港迎來兩年多以來的首家中概股回歸。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激光雷達解決方案供應商於第三季度完成了雙重主要上市。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宣佈將協助中概股回港上市,預計未來中概股來港上市數量將持續增加。
香港交易所最近完成關於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的咨詢,並隨即展開了對持續公眾持股量的進一步咨詢,旨在為發行人提供更大的資本管理靈活性的同時,保持市場質量。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亦宣佈將進一步優化主板上市製度和「同股不同權」的上市規定。
畢馬威中國香港資本市場組主管合夥人劉大昌表示:「估值和流動性的提升正在推動香港IPO市場蓬勃發展,A+H及第18C章上市尤為活躍。這趨勢預計將持續下去,帶動近期IPO活躍度提升。憑借創紀錄的上市申請,我們有信心2025年香港將再次登上全球證券交易所的榜首。」
(来源:财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