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行業新格局、探索資本新動能——第十一屆結構性融資與資產證券化論壇在滬圓滿落幕
共話行業新格局、探索資本新動能——第十一屆結構性融資與資產證券化論壇在滬圓滿落幕
日期:2025年9月28日 下午3:41
9月25日,由財視中國主辦的「第十一屆結構性融資與資產證券化論壇」在上海圓滿落下帷幕。本次論壇支持機構包括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商業保理專業委員會、城市供應鏈金融50人論壇、國家知識產權運營(上海)國際服務平台、上海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亞太總裁協會,合作機構包括北京一方保理、盛業科技、國金保理、興業證券、長江資管、平安證券、國泰租賃、海富租賃、青岸投資、浙商資產/上海浙商正谏、東方金誠、華能貴誠信託、山鋼租賃、華福證券、雙城(重慶)信用增進股份有限公司。本屆論壇以「破局增長困境,激活資本新動能」為主題,探討在當前復雜經濟環境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挑戰、機遇與未來發展路徑。
主辦方財視中國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朱浩發表開幕致辭,朱浩表示,資產證券化行業近年來規模迅速壯大,且未來仍有巨大發展潛力。面對行業當前存在的發行動力不足、市場流動性有限、投資者結構單一以及產品創新有待加強等問題,他提出了未來的三個重點突破方向:首先是政策重點引導的綠色金融,如綠色REITs和ABS;其次是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等新藍海領域;第三是通過國際化與數字化,提升透明度以吸引長期資本。
財視中國作為專業的金融行業媒體平台,自2011年創立起即為持牌金融機構提供多元服務。自2023年起,財視中國積極拓展出海業務,帶領中國資管機構對接全球資本,致力於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 財視中國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朱浩
信達證券金融產品部總經理任傑圍繞「2025投資新趨勢:全球視野與數字金融」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當前資產證券化市場正步入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階段,綠色金融、保障性住房等創新資產類别,以及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成為驅動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力量。
任傑表示,自2020年起國内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傳統固收類資產收益吸引力有所減弱。儘管2025年上半年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保持增長,但收益率整體承壓。在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境外市場。他以香港和新加坡市場為例,指出其基礎設施類ABS具有國别風險分散、底層資產現金流穩定、管理人自持增強信用等特點,為境内資金提供了多元化配置選項。
在數字金融方面,任傑介紹了信達證券的前沿實踐。公司自主研發次級證券估值模型與智能化投資管理繫統,大幅提升了運營效率與風控水平。此外,信達證券持續構建AI量化投研平台,通過本地化部署大語言模型,創新提出「數字分身」理念,將成熟投資邏輯嵌入繫統,形成可輔助投研決策的虛擬研究員。
任傑介紹了信達證券「錦鯉」策略品牌。公司基於自研的「FED-AI」投研平台,建立了完備的策略體繫,覆蓋多類資產,在債券品種上,形成ABS、跨境投資、國債期貨等策略;在期權品種上,形成波動率曲面套利、Term structure、Gamma scalping等策略;在期貨品種上,形成基差套利、期現套利等策略;在股票品種上,形成指數增強、量化選股、強勢股等策略。目前已與資管、信託、基金等機構形成多資產多策略的合作,未來將進一步做大做強「錦鯉」策略品牌,拓展智能投資的邊界。
▲ 信達證券金融產品部總經理 任傑
在「跨境ABS新機遇:打通全球資本通道,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圓桌中,璞遠資產總監王子歆擔任主持,與長安信託投資總監黃長清、朗姿韓亞資管基金管理中心執行董事羅捷思、青岸投資基金經理王寧共話跨境資產證券化的現實挑戰與發展前景。嘉賓表示,當下跨境ABS在連接中國企業融資需求與國際資本市場方面潛力顯著,但當前在資產端與負債端仍面臨雙重挑戰。資產端方面,境外債務人信用風險評估難度大、跨境法律追償程序復雜以及匯率波動風險高,均為實操中的關鍵難點;負債端則受境外投資者準入機製、國内外利率環境差異等因素影響,存在參與渠道不均衡、資金流動效率有待提升的現象。
為增強跨境ABS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嘉賓建議從夯實底層資產質量、優化交易結構入手,嚴格落實真實出售和風險隔離。同時,可探索外幣計價發行,並按照國際標準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引入權威第三方機構為產品增信。此外,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等創新技術與ABS的結合,也有望為跨境領域帶來新的基礎設施解決方案。中國跨境ABS在發展規模、資產類型豐富性和市場生態建設等方面前景廣闊。
▲ 圓桌「跨境ABS新機遇:打通全球資本通道,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中航基金總經理助理兼不動產投資部總經理宋鑫以「公募REITs發行全面提速,REITs創新領域探索」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宋鑫表示,中國REITs市場在數量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仍面臨規模提升與結構優化的重要挑戰,養老、文旅等新興領域雖被納入政策支持範圍,但真正落地仍需各方持續推動。
宋鑫表示,當前中國公募REITs市場發行數量已躍居全球第二,但總體規模仍然偏小,單體項目規模有限,市場缺乏具有引領作用的龍頭標的。隨著資產供給逐步增加,優質項目的戰略配售資源日益緊俏,同時新項目的資產質量呈現下沉趨勢,反映出市場仍具有較強的政策驅動特徵。
在創新領域方面,宋鑫重點探討了養老與文旅行業的機遇與難點。養老REITs的發展與60後至80後人群未來的養老需求升級密切相關,但目前仍受限於土地性質復雜、產權界定不清、盈利模式不成熟以及跨部門監管協調等現實問題。文旅領域則因涉及項目公司、管委會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主體,面臨收入結構復雜、門票上市存在政策障礙、文物保護與輿情風險等挑戰,儘管潛力巨大,項目推進任重道遠。
宋鑫強調,REITs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深入理解底層資產及其所處行業的真實邏輯。儘管養老、文旅等領域短期内存在諸多困難,但隨著政策持續完善、市場認知不斷深化以及各方協作加強,這些代表社會經濟結構轉型方向的行業,有望在未來成為REITs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體產業的發展賦能。
▲ 中航基金總經理助理兼不動產投資部總經理 宋鑫
世聯資產總經理陳迅主持「盤活存量+權益融資——消費基礎設施REITs輕裝上陣」圓桌,與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資產證券化部企業資產證券化負責人高堯、中聯基金不動產投資部執行總經理王程、中國康富國際租賃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劉泰侖展開深入探討。嘉賓表示,推動消費基礎設施REITs發展,對盤活社會存量資產、拓寬企業權益融資渠道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不僅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路徑,也是優化企業資本結構的有效舉措。當前,中國REITs市場已逐步構建起公募與私募互補、多層次協同發展的良性生態。其中,公募REITs為成熟穩定的基礎設施資產提供了公開透明的上市通道,而私募REITs則憑借其靈活機製,在資產培育、結構創新等方面發揮獨特功能。這種分層多元的市場格局,有助於匹配不同階段、不同風險偏好的資產需求,為消費基礎設施項目提供更加精準的融資支持。
儘管消費基礎設施REITs前景廣闊,嘉賓們也指出,該類資產因其強運營屬性、現金流易波動等特點,在推進REITs過程中仍面臨估值定價、持續運營能力等方面的挑戰。未來,消費基礎設施REITs的健康發展,需依靠資產端的精細運營、金融端的產品創新與製度端的持續優化三方協同發力。在此基礎上,消費基礎設施REITs有望在深化供給側改革、激發内需潛力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 圓桌「盤活存量+權益融資——消費基礎設施REITs輕裝上陣」
分會場供應鏈金融與保理資產證券化論壇(2025) 暨城市供應鏈金融 50 人論壇「上海月」聚焦於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的發展路徑與創新實踐,深入探討了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通過證券化工具有效激活應收賬款存量、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並推動供應鏈金融邁向標準化、數字化。
▲ 供應鏈金融與保理資產證券化論壇(2025) 暨城市供應鏈金融 50 人論壇「上海月」
當日的壓軸盛事——「第十一屆資產證券化與債券·介甫獎」頒獎典禮於晚間隆重舉行,表彰資產證券化領域具有卓越成就和突出表現的機構、產品及個人,激勵行業創新與發展,鼓勵個人與團隊追求卓越。
▲ 「第十一屆資產證券化與債券·介甫獎」榜單
第十一屆結構性融資與資產證券化論壇作為國内結構性融資與資產證券化領域最具影響力和前瞻性的年度行業盛會之一,為行業各方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交流平台,匯聚行業智慧,共議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創新與規範發展。隨著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製度的不斷完善、參與機構的日益成熟以及科技應用的持續深化,資產證券化將在服務實體經濟、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聲明:本文來自於由財視中國主辦的「第十一屆結構性融資與資產證券化論壇」上的嘉賓發言,文章不代表財視中國立場,我們的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若文章内容涉及投資建議,切勿直接作為投資依據。市場瞬息萬變,投資請三思而後行。
(来源:财华社)
相關文章
- 昨天
- 合力擘畫行業新篇:ABGA、ME 與 ICC 攜手舉辦 InnoBlock 2025
- 前天
- 數智賦能 綠色共享——2025中國礦業可持續發展論壇成功召開
- 9月23日
- 第三屆HED亞洲峰會·新加坡圓滿落幕,聚焦亞太財富管理新策略
- 9月18日
- 綠色引領可持續未來 2025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大會9月盛大啓幕
- 9月16日
-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2025年度「跨境金融及金融創新服務大獎」即日起接受報名
- 9月15日
- 並購創造價值,首屆「並購嘉年華」於上海成功舉辦
- 9月11日
- InnoBlock 2025 首批嘉賓陣容正式公佈
- 9月9日
- 定義亞洲投資新未來!第三屆HED亞洲峰會•新加坡即將啓幕
- 9月7日
- 數碼港匯聚 27 家領航企業 共創大模型與數字資產商業價值 擴大總部經濟產值 助力企業融資出海
- 9月5日
- 並購創造價值,首屆並購嘉年華將於9月12日在滬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