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荐书 | 三力协同 资本重估
低利率环境持续,债务成本相对经济增长被动态稀释,为财政扩张提供自我偿付空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非结构化文本即时转化为可计算因子,显著降低信息摩擦与策略开发门槛;全球资本再配置推动风险溢价与治理溢价重估,资产边界随产业链地理重构而外移。三者协同,形成“资金廉价—信息高效—资产多元”的新均衡通道,要求投资者同步重构杠杆策略、信号引擎与跨境风控框架,方可在宏观范式转换中锁定风险调整后的长期超额收益。
第一财经精心挑选了《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金融大语言模型》《低利率时代的财政政策》三本书籍,让读者看到一条低门槛、高维度、广领域的投资通道。
《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
作者:时寒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编辑部推荐:
本书以货币、资源、人口、科技为线索,系统梳理黄金、白银、新能源、美股、中药材等全球资产轮动规律,提出“资本流向=财富流向”的核心逻辑。同时,在美元周期、地缘博弈与产业变迁中锁定稀缺标的,用ETF、指数基金等低门槛工具构建跨越时空的“确定性组合”,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筑牢私人财富护城河。
原文摘录:
顺势而为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有些大趋势已经开始转换,但很多人浑然不觉,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22 年底以后,人工智能开始飞速发展,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人类正在悄然告别石油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而逐步步入电力驱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石油有多重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电力就有多重要。
这不仅仅体现在燃油车逐步被电动汽车取代,也体现在人工智能的普及、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等方方面面。机器人的发展尤其值得重视。未来,随着机器人像过去的电视机那样走进千家万户,生产机器人的原材料将供不应求。制造机器人的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那些质量轻、强度和硬度高、耐磨损、耐腐蚀的材料的需求量尤其大。像聚醚酮(PEEK)镁合金、钛合金、铝合金、碳纤维、钕铁硼磁材等,需求量将激增。这些因素将推动相关材料及资源价格的上涨。
在趋势的转换过程中,原有的力量还在延续,新的力量在慢慢崛起两者有重叠,这种重叠使得趋势的转换过程显得有些模糊,但只要有趋势的概念,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切都在飞速进行中。只有看清趋势,我们才能看清在趋势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的投资机会。
作者简介:时寒冰是经济趋势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曾经担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总裁班授课教师和上海证券报评论主编。曾出版《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等作品。
《金融大语言模型》
作者: 高华声 / 熊鹏 / 皮旭庭 / 陈剑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部推荐:
本书以“技术—场景—治理”为主线,拆解大模型底层原理和技术脉络,示范其在投研、风控、监管、客服等十二大金融场景落地路径。也就是说,让大模型从文本矿砂里提炼金融决策黄金。既适合作为金融学、数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能成为金融从业者与研究者的实践指南。
原文摘录:
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简称ILM)是自然语言处理(Nalural Language Prcessing,简称NIP)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语言,即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文本符号,不仅是人类思维的载体和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关键特征之一。自然语言处理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机来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它是一个跨越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分支之一。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持续扩张和深化,金融行业对高效、快速、准确地处理大量自然语言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由于自然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几乎无限变化的可能性、普遍存在的歧义性以及持续的演变性,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面临着诸多挑战。此外,理解语言通常需要依赖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特别是中文,其含蓄和多义的特性使得许多含义难以直接表达,只能通过意会来理解,读懂中文对于人类已属不易,对于机器而言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自然语言处理的核心在于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多对多映射关系。自其诞生以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经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分别以狭义知识、算法和数据为主导。
作者简介:高华声是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科研副院长、金融学教授。陈剑是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实践教授,成都市复旦西部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熊鹏是全球宏观交易员,成都复旦西部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皮旭庭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计算物理博士,曾担任硅谷多家网络科技公司资深科学家等职务。
《低利率时代的财政政策》
作者: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编辑部推荐:
当实际利率持续低于潜在增速,政府债务成本即被经济增长自然稀释,财政扩张具备自我偿付空间。作者以美、欧、日的数据为据,论证货币政策逼近零下限后,公共投资应主动补位,通过提升潜在产出率抬高中性利率,为货币当局重新打开政策区间。
原文摘录:
税收减少本身会增加收入。如果预计税收减少的情况将在未来持续,其影响将更 大。相反,如果预计未来情况会逆转,税收增加,那么影响可能会小一些。事实 上,同样假设个人寿命无限、理性、有前瞻性,并且假设当前和预期的未来政府 支出没有变化,今天税收减少的影响会完全被预期未来增加的税收所抵消,因此 它对消费没有影响——这是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总的来说,这种 抵消可能远小于一比一:许多家庭可能不会考虑未来税收。许多受到流动性约束 的人,可能会利用税收减少来增加消费,即使他们认为税收在未来会增加。简而 言之,减税可能会增加消费。
政府支出增加本身会机械地增加总需求。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它导致人们预期 未来会有更高的税收,那么直接影响可能会被消费的减少部分抵消。同样,我们 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种抵消是有限的,政府支出增加会增加总需求。
讨论清楚地表明,债务、税收和支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以及货币政 策,而这些因素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作者简介: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是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