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綁定OpenAI,英偉達圖什麽?原創

2025年09月23日,17时55分00秒 港股动态 阅读 2 views 次

千億綁定OpenAI,英偉達圖什麽?

原創

日期:2025年9月23日 下午4:00作者:毛婷 編輯:Danna

9月22日,當前AI界最頂尖的科技巨頭宣佈10GW大型合作和千億投資計劃,再度點燃資本市場。

OpenAI對英偉達的「欲擒故縱」

自2022年推出ChatGPT掀起生成式AI浪潮後,OpenAI成為全球科技界的「當紅炸子雞」,關於它的傳聞從不間斷,圍繞它的投資絡繹不絕。

一直以來,OpenAI都是英偉達(NVDA.US)芯片的重要用戶,其先進的AI模型訓練高度依賴英偉達GPU強大的並行計算能力。早在2016年,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便親自為OpenAI送去首台DGX-1 AI超級計算機,此後雙方緊密合作,攜手推動AI技術不斷突破。

然而,隨著AI應用的爆發式增長,對算力的需求近乎「貪婪」,英偉達芯片價格水漲船高,且時常陷入供應短缺的困境。這給OpenAI的發展套上了「枷鎖」,高昂的採購成本不斷侵蝕利潤,供應不足更是嚴重阻礙新模型的研發進度與服務拓展。據估算,OpenAI每年在英偉達芯片採購上的花費達數十億美元,沉重的成本負擔令其苦不堪言。

在此情形下,市場上開始流傳OpenAI計劃自研芯片的風聲,試圖從根源上解決算力供應與成本難題,實現「算力自由」。與此同時,OpenAI也積極尋求外部力量合作,以緩解對英偉達芯片的依賴。

早前有消息稱,OpenAI擬與美國半導體巨頭博通(AVGO.US)啓動自研AI芯片量產。據悉,這款由雙方共同設計的芯片不會對外銷售,而是專門用於OpenAI内部繫統,旨在提升計算性能並降低運營成本。博通在定製芯片領域經驗豐富,其為OpenAI設計的XPU採用先進的chiplet(小芯片)架構,通過3D堆疊技術將計算單元、内存和互連接口分層集成,可根據大模型訓練需求動態調整計算精度,數據傳輸帶寬大幅提升的同時延遲顯著降低,十分契合OpenAI對大規模模型訓練的嚴苛要求。

就在眾人熱議OpenAI在芯片佈局上的新動作時,一則重磅消息震撼科技圈——英偉達宣佈將向OpenAI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

這一史無前例的巨額投資,無疑在AI領域投下了一顆「深水炸彈」。根據雙方聯合聲明,這筆資金將用於支持OpenAI打造新一代數據中心及AI基礎設施,OpenAI將為其下一代AI基礎設施部署至少10吉瓦(GW)算力規模的英偉達繫統,其中包括Vera Rubin平台,約需400萬至500萬顆英偉達AI芯片,相當於英偉達今年全年預計出貨總量。

項目初期的100億美元投資,將在首1GW完成時部署,後續資金將隨著每1GW算力的部署逐步注入,英偉達還將因此獲得OpenAI部分股權,雙方利益深度捆綁。根據其聯合公告,首1GW英偉達繫統,將於2026年下半年實現首次token生成(即投入算力產出)。

消息公佈後,英偉達股價在9月22日直線拉升,收盤漲幅達3.93%,市值瞬間增加約1,700億美元,穩穩佔據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寶座。OpenAI這邊,也對這筆投資寄予厚望,其CEO奧特曼表示,這將徹底改變公司計算能力瓶頸,助力新一代AI產品研發。畢竟當下ChatGPT 的週活躍用戶高達7億人,維持運行與模型叠代對算力的消耗堪稱「天文數字」,新投資有望為OpenAI突破發展瓶頸注入「強心針」。

然而,傳聞與OpenAI合作研發定製芯片的博通,股價卻下跌1.61%,當前市值約1.6萬億美元。

AI生態鏈的巨頭朋友圈

OpenAI的公告指,在AI工廠擴張計劃中,OpenAI將把英偉達視為首選戰略算力與網絡合作夥伴。雙方將協同優化各自路線圖,涵蓋OpenAI的模型及基礎設施軟件,以及英偉達的硬件與軟件。

此次合作是對英偉達與OpenAI各自現有AI發展計劃的補充——雙方已與微軟(MSFT.US)、甲骨文(ORCL.US)、軟銀及星際之門(Stargate)合作夥伴等廣泛的協作網絡開展深度合作,共同致力於打造全球最先進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顯然,這一AI生態藍圖並不僅限於當前風頭最勁的兩大巨頭,甲骨文俨然也是這生態中的一員。兩週前,傳聞OpenAI與甲骨文簽署了一項3,000億美元的雲服務協議,自2027年起的五年内採購算力,年均支出或達600億美元,堪稱雲計算領域最大規模合約之一。

甲骨文與OpenAI的這份傳聞中的協議並非孤立存在,可能是英偉達技術落地的直接渠道。早在今年5月,甲骨文便斥資400億美元採購了40萬顆英偉達GB200「超級芯片」,為OpenAI在得克薩斯州沙漠建設全球最大的AI基地提供算力支持,該數據中心是首個「星際之門」項目,預計於2026年年中投入使用。

這或形成了英偉達向甲骨文供應芯片,而甲骨文轉而向OpenAI提供雲算力的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但無論怎麽算,英偉達都成為這場「三角關繫」中的核心——向OpenAI和甲骨文提供上遊支援。

值得留意的是,英偉達向OpenAI投資的1,000億美元,實際上被OpenAI用來購買英偉達的芯片,所以這千億美元最終還是回到英偉達的荷包,夯實英偉達的財務報表,英偉達還能通過這一投資,從OpenAI的利潤中分一杯羹。

按OpenAI的最新5,000億美元估值計算,英偉達的千億投資或相當於20%,不過這千億美元並非一次性投入,而是在1GW算力投產後先支付100億,相當於OpenAI當前估值的2%,實際股權將按照OpenAI當時的估值計算,也就是說,若OpenAI的估值進一步上升,英偉達所佔的持股比重將下降。

這一投資規模,令幾天前英偉達對英特爾(INTC.US)的50億美元投資相形見绌,或許這就是新星與過氣巨頭的區别,也折射出資本市場的殘酷。

歷史是否會重演?

英特爾曾經也像OpenAI一樣風頭無兩,但是當它未能抓住移動互聯網和AI時代的技術拐點時,便從時代的弄潮兒淪為追趕者,市值被後起之秀遠遠甩在身後。這段歷史不禁讓人深思:OpenAI當前高達5,000億美元的估值,究竟是基於其紮實的盈利能力和清晰的商業化路徑,還是更多建立在資本市場對AI颠覆性未來的宏大叙事與無限憧憬之上?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儘管OpenAI擁有現象級的產品ChatGPT和龐大的用戶基礎,但其商業化變現能力仍遠未跟上「燒錢」的速度。每年100億美元的收入,在每年高達600億美元的巨額基礎設施開支面前,顯得杯水車薪。CEO奧特曼甚至預計公司到2029年才可能實現盈利,期間累計虧損或將達到440億美元。這種「願景驅動估值」的模式,與當年互聯網泡沫時期資本追逐「點擊量」而忽視盈利的邏輯有幾分神似。

相比之下,中國的AI發展路徑則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以DeepSeek等為代表的中國AI公司,在技術追趕的同時,往往更注重與具體行業場景的結合和商業化落地,嘗試在技術投入與財務可持續性之間尋求更快的平衡。它們可能不會像OpenAI那樣追求絕對的算力規模和模型的通用性「霸權」,而是採取一種更為務實、更具成本效益的策略。這種差異使得市場不禁要問:在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馬拉松競賽中,究竟是OpenAI「大力出奇迹」的巨額投入模式能率先撞線,還是其他更注重商業閉環的路徑能笑到最後?

一旦OpenAI在接下來的關鍵幾年里,其技術突破速度或商業化成果未能達到市場越來越高的預期,當前支撐其天價估值的「願景泡沫」是否會破裂?資本市場是否會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其盈利的那一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麽曾經將所有籌碼押注在未來的OpenAI,是否會像當年的英特爾一樣,從神壇跌落,從資本的寵兒淪為需要艱難轉型的「棄子」?

英偉達的千億投資,既是強大的助推器,也是一把雙刃劍。它雖然暫時緩解了OpenAI的算力焦慮,但也極大地推高了市場預期和OpenAI的運營成本門檻。這筆交易將雙方的利益深度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OpenAI押注的是技術能持續突破、應用能大規模變現、未來AI產生的價值將遠超今日的天文數字投入,若結局未如理想,將重塑整個市場的估值邏輯,這不僅關乎一家公司的命運,更將定義整個AI行業的發展軌迹與投資邏輯。

(来源:财华社)

相關文章

9月19日
英偉達50億投英特爾,圖啥?
9月11日
【深度】從甲骨文看雲基建市場的權力遊戲
9月11日
退市警報解除!賈躍亭攜FF絕地求生,這次真要成了?
9月10日
雲業務預期爆表,甲骨文盤後大漲28%,「AI信仰」再掀狂瀾!
9月4日
谷歌與蘋果的新博弈
9月2日
科技巨頭天量回購是「信心票」,還是另有目的?
8月28日
英偉達的「煩惱」:業績爆表,股價卻跌了?
8月27日
將奔赴港股的禾賽,在智駕和機器人賽道「雙線開花」
8月26日
現金流腰斬,營收失速:拼多多狂奔之後「急刹車」
8月26日
英偉達推Jetson Thor:機器人產業的「Blackwell時刻」?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