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50億投英特爾,圖啥?原創

2025年09月19日,19时41分41秒 港股动态 阅读 4 views 次

英偉達50億投英特爾,圖啥?

原創

日期:2025年9月19日 下午7:01作者:毛婷 編輯:Lily

2005年,時任英特爾(INTC.US)CEO的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向董事會提出以200億美元收購當時還很弱小的英偉達(NVDA.US),然而,董事會認為這筆交易成本過高,且對是否要巨額投資於GPU芯片領域存在分歧,最終否決了這一提議。

二十年風水輪流轉。

誰也未曾想到,兩家公司的命運會發生如此顯著的變化。

如今的英偉達已成為AI芯片領域的巨擘,市值達到4.28萬億美元,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而英特爾卻在為生存掙紮,市值僅千億美元,還不到英偉達一個零頭。

2025年9月18日,英偉達宣佈,將以每股23.28美元的價格——較英特爾前一個交易日收市價24.90美元折讓6.5%,向英特爾投資50億美元,或大約相當於英特爾交易公佈前市值的4.6%左右。

雙方合作些什麽?

根據公告,雙方將聯合開發多代定製化數據中心及個人電腦(PC)產品,為超大規模、企業級和消費級市場的應用與工作負載提供加速支持。重點通過英偉達的NVLink技術實現兩大架構的無縫銜接——整合英偉達於AI和加速計算領域的優勢,與英特爾領先的CPU技術和x86生態繫統,為客戶打造尖端解決方案。

在數據中心領域,英特爾將為英偉達定製x86架構CPU,而英偉達將把這些芯片整合到自身的AI基礎設施平台中,並推向市場。

在個人計算領域,英特爾將研發並向市場推出集成英偉達RTX GPU芯片組的x86架構繫統級芯片(SoC),這一全新的x86 RTX繫統級芯片將為各類對高端CPU與GPU集成有需求的PC設備提供核心動力。

總括而言,這項交易的核心要點包括:1)英偉達入股英特爾的財務投資;2)英特爾將為英偉達定製x86架構CPU,英偉達會將這些定製的CPU整合進自身AI基礎設施平台,這有助於英偉達將自身在AI與加速計算技術的優勢,與英特爾在x86架構CPU方面的技術相結合,打造更強大的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的CPU和x86生態融合;3)讓英偉達能夠接觸到英特爾的企業客戶,儘管英偉達在銷售AI芯片方面成績斐然,但在企業數據中心業務方面並沒有太大的進展,英特爾在企業數據中心方面的優勢或可為其提供幫助。

英偉達的GPU+英特爾的CPU?

將時間線拉回到大約19年前。

2006年,全世界大部分的個人電腦都使用英特爾的CPU,英特爾成功戰勝了AMD(AMD.US),成為最頂尖的x86指令集架構芯片供應商,x86也成為英特爾長久以來的價值護城河。

蘋果(AAPL.US)是唯一一家不使用基於x86芯片的大型計算機製造商。2006年,喬佈斯與英特爾達成將英特爾芯片植入蘋果電腦的協議。

但與此同時,喬佈斯想知道,英特爾是否也會為蘋果的最新智能手機產品生產芯片,當時英特爾的CEO歐德寧拒絕了iPhone的合同,因為他認為iPhone只是一個尼基小市場,英特爾犯不著為此斥巨資開辟一個新的戰場。

於是,喬佈斯轉向了Arm架構。

1990年,蘋果和兩個合作夥伴在英國劍橋成立了一家名為Arm(ARM.US)的合資企業,該公司使用一種不同於x86的新指令集架構RISC來設計處理器芯片,雖然英特爾也曾考慮該架構,但既有x86這樣的護城河,而且要考慮到脫離x86的巨大代價,最終還是拒絕使用RISC。

但對於Arm這樣的初創企業而言,沒客戶、沒收入,完全沒有擺脫x86的包袱,卻有著要取代英特爾的雄心壯誌。很快,Arm簡化的智能架構在小型便攜設備中流行起來,並且經過持續優化,更能滿足喬佈斯的要求。

2007年,iPhone開啓移動互聯網新時代,蘋果基於ARM架構打造的A繫列芯片成為iPhone的「動力心臟」。

歐德寧沒想到的是,他所認為的尼基小市場迅速演變成席卷全球的「蘋果生態」,iPhone所產生的收入甚至超越了英特爾銷售PC處理器的收入。

2010年,英特爾試圖涉足手機領域,這一舉措刺激了Arm,Arm決定反向進軍PC市場,並在第二年高調推行該計劃。微軟(MSFT.US)於2011年推出基於32位Arm架構的PC操作繫統Windows RT,並於2012年發佈搭載此繫統、採用ARM架構NVIDIA Tegra 3芯片的Surface RT平板,被視為Arm芯片開始進入面向主流PC用戶的設備。

關鍵節點出現在2020年,蘋果宣佈Mac產品引入自研Arm架構芯片,首款M1芯片問世。由於iPhone、iPad上的App可同步到Mac使用,開發者基於Arm架構開發應用時,能更便捷地覆蓋蘋果多品類設備,構建起軟硬件一體化的生態閉環,使得Arm架構在蘋果生態内從移動端自然延伸至計算機端,帶動Arm在計算機領域的影響力大幅提升。

到如今,全球絕大多數計算設備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於Arm架構的CPU「核心」驅動,另一類是圍繞英特爾x86架構搭建,這兩種架構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各有擅長的領域。

Arm陣營勝在「精簡高效」,是移動設備的「心頭好」,以英偉達的Grace芯片和蘋果用於iPhone的「A繫列」芯片為代表;另一個陣營是圍繞英特爾x86架構構建的設備,x86架構憑「兼容性」稱霸多年,是電腦和服務器的「老大哥」,核心優勢是「兼容和全能」,當前在PC領域的代表包括英特爾的酷睿繫列和AMD的銳龍繫列,在服務器方面的代表有英特爾的至強(Xeon)芯片和AMD的霄龍(EPYC)芯片。

英偉達在適合AI處理的GPU領域佔據全球八成的市場份額,但與其GPU組合提供給客戶的CPU,一直依賴於Arm的設計技術。

2020年,英偉達宣佈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從軟銀手中收購Arm,但遭到了監管機構的反對,於2022年放棄收購。最近,Arm表示有意打造自己的AI芯片,這可能會與英偉達的AI芯片業務形成競爭。

這次與英特爾共同開發x86微處理器標準的芯片,或有助英偉達接觸到更多依賴x86技術來運行繫統的企業,而且也能在Arm之外,擁有其他的選擇。

黃仁勳在與此交易有關的電話會議上表示,英偉達計劃成為英特爾至強(Xeon)繫列服務器CPU的「主要客戶」,而兩家公司即將開展的合作將帶來每年約250億-500億美元的業務機會。

他表示,有了英特爾的x86 CPU,英偉達可將其直接集成到NVLink生態繫統,打造出機架規模的AI超級計算機,而且兩家公司聯合開發的集成CPU+GPU產品,將催生出前所未有的筆記本計算。

此外,將CPU和英偉達的RTX GPU融合成一個虛擬的大型SoC,將成為世界上從未出現過的一類新型集成顯卡筆記本電腦。

誰是交易的受害者?

英特爾和英偉達的交易,讓兩家公司的股價狂飙,但是也有競爭對手黯然神傷,這包括Arm和最近已成功搶佔英特爾x86市場份額的AMD,兩家公司於9月18日的股價分别下跌4.45%和0.78%。

在這場備受矚目的合作中,黃仁勳巧妙地避談了英特爾當前最為棘手的難題之一——持續虧損的代工業務,反而將全部焦點集中在技術整合與市場機遇上,強調英偉達對Xeon處理器的採購承諾與聯合開發的潛力。

這一刻意回避或許正揭示了交易的深層邏輯:對英偉達而言,投資英特爾並非為了挽救其代工業務,而是為了直接綁定x86生態的核心能力,強化自身在AI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導地位。黃仁勳不需要英特爾的製造能力——他需要的是x86架構的通行證、企業市場的渠道,以及一個能在CPU領域製衡Arm的合作夥伴。

結語

軟銀於8月19日宣佈以每股23美元的價格認購英特爾的普通股,總投資額約20億美元,而美國政府則於8月22日與英特爾達成協議,以每股20.47美元的價格收購4.33億股英特爾普通股,總投資或約89億美元。

當軟銀和美國政府以財務投資者身份入場時,英偉達卻以戰略協同者的姿態,用50億美元撬動了可能重塑行業格局的槓桿。這筆交易不僅是一次技術互補,更是一場生態博弈:英偉達在Arm之外開辟了第二條戰線,而英特爾則不得不依靠曾經的「棄子」、後來的對手和現在的合作夥伴,來尋找翻盤的可能。未來的較量中,代工業務的虧損或許仍是英特爾的隱痛,但對黃仁勳而言,可能只是棋盤之外的雜音。

(来源:财华社)

相關文章

9月11日
【深度】從甲骨文看雲基建市場的權力遊戲
9月11日
退市警報解除!賈躍亭攜FF絕地求生,這次真要成了?
9月10日
雲業務預期爆表,甲骨文盤後大漲28%,「AI信仰」再掀狂瀾!
9月4日
谷歌與蘋果的新博弈
9月2日
科技巨頭天量回購是「信心票」,還是另有目的?
8月28日
英偉達的「煩惱」:業績爆表,股價卻跌了?
8月27日
將奔赴港股的禾賽,在智駕和機器人賽道「雙線開花」
8月26日
現金流腰斬,營收失速:拼多多狂奔之後「急刹車」
8月26日
英偉達推Jetson Thor:機器人產業的「Blackwell時刻」?
8月25日
美國政府「抄底」英特爾,誰是赢家?


用户登录